股市熔斷機制是什么意思?2019年股市熔斷事件機制,熔斷機制是指對某一合約在達到漲跌停板之前,設置一個熔斷價格,使合約買賣報價在一段時間內只能在這一價格范圍內交易的機制。
A股觸發二次熔斷休市:1月4日滬深兩市首日進行熔斷機制測試。滬深300指數在午后分別觸發5%和7%兩檔閾值熔斷,午后一點半,滬深300指數跌至7%,A股提前收盤。其中,滬指報3296.66點,指數大跌6.85%;深成指報11630.90點,指數跌幅8.16%;創業板報2491.27點,指數大跌8.21%。
熔斷機制正式發布的指數熔斷機制作出了如下調整,即將觸發5%暫停交易30分鐘縮短至15分鐘,相應地將14:30及之后觸發5%暫停交易至收市,改為自14:45始;其他制度要點不變。
簡單理解,熔斷機制即自動停盤機制,是指當股指波幅達到規定的熔斷點時,交易所謂控制風險采取的暫停交易措施。
熔斷機制是指在證券交易過程中,當價格波動幅度達到某一限定目標時,交易將暫停一段時間,類似于保險絲在過量電流通過時會熔斷以保護電器不受到損傷,其目的是為了在發生明顯風險的初級階段,采取中斷干預,用交易時間換取決策空間。
不過,脫離目的談熔斷都是耍流氓。熔斷機制本身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短時間內的強烈波動導致失控,和電路里的“保險絲”是一個思路。但金融和政策范疇的熔斷機制有個先天性缺陷:用簡單的手段控制錢或人的流動,但并不是從根本上對癥下藥,這樣做往往導致更大范圍的資金出逃和心理恐慌。原因只有一個:既得利益者從不會主動拒絕誘惑,而是更傾向于矛盾激化時采取干預手段。就好比,保險絲斷了,你是換個相同的呢,還是換個更粗的呢?
中國的熔斷這個機制是在什么背景下發布的:經中國證監會同意,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正式發布指數熔斷相關規定,并將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實施A股指數熔斷機制是進一步完善我國證券期貨市場交易機制,維護市場秩序,保護投資者權益,促進資本市場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
美股熔斷機制是什么:熔斷機制(Circuit Breaker),也叫自動停盤機制,是指當股指波幅達到規定的熔斷點時,交易所為控制風險采取的暫停交易措施。
大盤熔斷:美股實行三級熔斷機制,以標普500指數為例,當指數下跌5%時,將暫時停盤15分鐘;當股指下跌10%時,將會停盤1小時;當股指出現20%的暴跌時,將會關閉股市1天。
個股熔斷:根據美國證交會(SEC)的最新規定,熔斷機制除針對股市大盤的熔斷機制外,還設有“限制價格波動上下限”的機制。如果某只個股的交易價格在5分鐘內漲跌幅超過10%,則需暫停交易。如果該個股交易價格在15秒鐘內仍未回到規定的“價格波動區間”內,將暫停交易5分鐘。
2019年二季度以來我們已經進入“午時”,風險開始擴散到部分小銀行,“接管”銀行這種非常手段開始出現。5月,一度停火的中美貿易摩擦再度升級,經濟再度承壓,風險加速釋放,包商銀行因出現嚴重信用風險被央行、銀保監會接管1年,成為歷史上首個被監管機構接管的商業銀行,也是繼安邦被接管后的又一金融機構。上交所唯一上市信托公司安信信托被上交所問詢,超過100億未能按期兌付,諾亞財富34億踩雷承興國際事件,金融出清開始蔓延到一些頭部級別的金融機構。
不過,慶幸的是,這場金融大出清已經過半,我們還沒有失守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所以我們還有時間可以在這里一起討論。總的來說,中國經濟依然有很多好牌可以打,我們雖然做好了最壞的準備,但依然可以去爭取最好的結果。下面將從宏觀經濟、金融形勢、金融出清、資本市場和資產配置五個維度進行詳細說明。
1、資產的收縮:宏觀經濟本質上是資產的集合

過去宏觀經濟不太受重視,但最近幾年我明顯地感受到大家特別重視了,因為宏觀環境真的變了。這幾年我們的企業出現一些問題,過去成功的經驗成為了現在失敗的教訓。
就像查理·芒格所說,宏觀是我們必須要接受的,而微觀才是我們能有所作為的。在宏觀周期的力量面前,每個人都很渺小,只能被動接受。如果對周期缺乏清醒的認識,微觀上再怎么努力也很容易變成徒勞。
站在拐點上,必須首先看清楚長周期的變化。從全球的經驗來看,高速增長的經濟體普遍經歷了減速的過程,這是一個自然規律,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就像汽車高速跑了很久以后總要慢慢減速,慢慢降溫。
從美國、日本、韓國、泰國、中國臺灣、馬來西亞等國家或地區的發展歷程來看,全球經濟減速期平均時間為20年,最終穩定在3%左右。如果說中國經濟增速從2008年步入換擋期,目前剛剛走過了10年,GDP增速從高點14.2%下降到了6.3%,也就是說,還有至少10年左右的減速期。
第二個是政府部門出清,“開正門、堵歪門”,地方政府擴張缺乏抓手。
2014年,43號文和新預算法出臺后,政府融資方式全面重構。地方政府可以發債,但預算內額度十分有限。地方平臺融資功能被剝離,表外違規融資受限。2015年萬億PPP、政府購買服務和政府產業基金興起,政府投資上演了最后的瘋狂,基建同比增速超過20%,成為助推高杠桿的主要原因。
但好景不長,隨著規范政府融資力度層層升級,PPP陷入沉寂、政府購買嚴控預算、政府產業基金近乎腰斬。地方政府融資被限制后,基建增速出現斷崖式下跌,2018年最低只有 3.3%。結果很多相應的產業環節、相應的機構都會受到影響,因為很多政府的生意現在沒法做了。
第三個是家庭部門出清,人口紅利出現拐點,房地產進入白銀時代。
家庭部門加杠桿是房地產行業火爆的重要推手,尤其是近幾年,大家明顯感覺到家庭杠桿明顯提高了,催生了一波房地產牛市,房價大漲。但現在無論是從基本面還是政策面來看,房地產總量擴張的黃金時代都結束了,進入存量盤整的白銀時代。
第四個是企業部門出清,高杠桿模式難以為繼,去杠桿仍在進行中。
分部門看,非金融企業杠桿率超過150%,遠高于金融部門的60.64%、居民部門的53.20%和政府部門的36.95%,與國際水平相比,也明顯處于相對高位,去杠桿任重而道遠。
來源:恒生指數網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