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大閱兵隊伍中,有一支特殊的方隊,引起了美俄注意,美國稱它為“太空軍”,俄媒說它是真正的“高科技力量”,我國軍事專家也表示它是“致勝的關鍵力量”,究竟是什么軍種,如此厲害?
在經典軍旅劇《藍軍出擊》中,有這樣一個片段,“第一戰區陸軍某集團軍第909旅”與專業藍軍“山豹”突擊旅在進行紅藍對抗時,“山豹”用“心理戰”襲擾909旅。其旅長褚戰剛在明知對方用了心理戰的情況下,還是無法做出有效應對,栽了大跟頭。
這在當年被認為是異想天開的劇情,早在解放戰爭的淮海戰役中,就被我軍使用過,還擴大了戰果,同時,它也是今天我國第五軍種戰略支援部隊的一大研究課題,
這支戰略支援部隊雖然成立于2015年12月31日,是我國最年輕的軍種,但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77年,原沈陽、北京、蘭州、廣州、福州軍區先后成立的電子對抗機構。
到了1978年末,我國陸續組建了沈陽軍區獨立通信干擾營等4支電子對抗部隊。進入八十年代,電子對抗部隊成為了我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首次應用于實戰中。
在1985年的對越反擊戰中,越南利用地形優勢,在幾個高地上修筑工事,囤積武器,只要我軍有動作,越軍占據的高地就有火力反應,牢牢掌控了我軍防線上的幾大陣地,對我軍構成極大威脅。
因此,138師決定以步兵414團7連為主,同時配以沈陽軍區無線電通信干擾營等8個兵種共同進行拔點作戰行動,史稱“9.23”戰斗。在本次行動中,沈陽軍區無線電通信干擾營將越軍逼得走投無路,使用明話向我軍求饒。
戰后,云南前指總指揮對電子對抗營給予高度評價:“這次戰斗,獨立通信干擾營至少起到了9個炮兵營的作用。”
進入21世紀后,信息化作戰成為趨勢。為適應這一新形勢,中央軍委將各類戰略性、基礎性、支撐性都很強的保障力量進行功能整合,組建了我國第五大軍種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
它的主要使命是支援戰場作戰,聯合作戰力量,將海陸空及火箭軍的行動緊密相連,使我軍在航天、太空、網絡和電磁空間戰場能取得局部優勢,保證作戰的順利進行,是戰爭制勝的關鍵力量。
戰略支援部隊依托網絡、信息、衛星等高新技術,致力于情報收集、技術偵察、電子對抗、網絡攻防、心理戰五大領域,雖然沒有指揮權,但它能為全軍提供準確高效可靠的信息支撐和戰略支援保障,撐起全軍體系的“信息傘”。

簡單來說,如果將我軍比作一名“劍客”的話,軍委就是大腦,海陸空三軍及聯勤保障部隊就是其軀干,戰略支援部隊相當于“千里眼”和“順風耳”,將收集到的信息以及對敵方的預判,反饋給大腦,并協調身上每一處器官,落實制敵招數,從而對敵人一劍封喉。
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軍種,像美國的太空作戰部隊,建成了下轄10萬部隊的網絡司令部,打造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網絡戰力量。還有俄羅斯的空天軍,它是由空軍與航天作戰力量聯合組建而成,里面又成立了網絡戰指揮機構和部隊。
英國近年來也啟動了一支新銳部隊,是網絡戰部隊“第77旅”,專門在臉書網站攻克“非常規信息戰”。日本則是通過《宇宙基本法》來加快太空軍事化進程,積極組建“網絡空間防衛隊”。
這類部隊的實際作用,有相關案例可以佐證。2011年5月,美軍出動兩架“黑鷹”直升機和24名“海豹”突擊隊員,前往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執行擊斃本拉登的任務。
美國出動的直升飛機和突擊隊員,只是行動中的一小部分,背后是若干顆偵察和通信衛星,以及一架擔負實時傳輸和無線監聽任務的隱形無人偵察機,負責收集情報、偵察敵情和傳達命令。
此外,還有空中多架待戰掩護的FA18戰斗機,一支負責戰略支援的航母編隊,兩個中亞基地和五個指揮中心,以及近萬名各類支援保障人員等等。
這種大體系支撐、小規模行動的作戰樣式,充分展現了現代作戰的制勝機理,以及信息主導、體系支撐、精兵作戰、聯合制勝的基本特點。同時,它也體現了戰略支援部隊與其他軍種的不同,那就是高度融合、聯合作戰。
這個融合不僅是軍隊內部,還是軍民融合,這是信息化戰爭的“天性”。據統計,近些年來,美英法德日等發達國家的軍事專用技術比重越來越低,但軍民通用技術超過了80%,軍隊80%以上的信息化建設技術都采用民用信息系統。
為了實現軍民融合,我國的戰略部隊就提出,要從規劃,機制,資源,項目,運用和人才等方面持續推動深度融合。因此,在近幾年的多項軍隊謀劃建設戰略工程中,可以看到許多軍工企業級科研院校專家的身影。
綜上所述,我國成立戰略支援部隊是我軍多年信息化、機械化、正規化建設的成果展現。從小米加步槍的單一兵種到如今的五大軍種和聯勤保障部隊,我國的軍事力量在不斷加強,敵人不敢輕易來犯,過往的屈辱歷史也將不再重演。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5周年之際,在此祝愿祖國繁榮昌盛。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