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周期與行業輪動(1)
市場行情有好壞,經濟走勢有周期。無論哪個市場,哪種產品的投資都講求天時地利人和。沒有經歷過周期的投資人往往會被市場的噪音引導,可以瞬間改變其判斷力,追漲殺跌。過去一百多年房子和黃金的年均回報率都在3%左右,基本上等于同期的物價上漲。也就是說,房子和黃金這類實物資產,因為本身不創造價值,因而長期上漲的唯一支撐在于通脹。
所以股市、債市等金融資產的長期回報來源于經濟名義增長,因而在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美國,巴菲特靠股市投資創造了巨大的財富。而巴菲特長期厭惡黃金、比特幣等資產,原因也在于這些資產只能漲價,而不能創造實際價值。
長期的財富創造來自于經濟增長。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經濟的增長并不是持續的。這就涉及經濟周期的研究。經濟周期,即是研究GDP的長期趨勢性的增長和短期的波動。我以美國為例來做后續說明。
長期的經濟周期
長期的經濟增長要素有三大主要動力:勞動力、資本、技術。技術變化很難觀察,但是勞動力和資本是比較好做研究的。
從勞動力和資本的角度,回看美國過去一百多年的增長。在20世紀30、40年代,當時美國的經濟增速其實還是蠻高的,20年的平均增速高達5%,但是從那以后就開始持續下降,到目前差不多降到了2%左右。
與美國經濟增速持續回落相對應的,是美國過去80年中無論是人口的增長,還是資本的增長,都出現了顯著的下降。也就是說,從長期來看,因為勞動力增長變慢了,資本投入變少了,所以經濟增長下降了。
但即便是美國的經濟增長變慢了,第一目前還有增長,第二美國在發達國家里面依然是最好的,因為大家都在變慢。美國雖然說增長變慢了,但相比于日本、歐洲還是強了很多,而且美國還有移民。日本人口增長是負的,而歐洲的人口也幾乎沒有增長。所以目前美國在發達國家里面的經濟表現、金融市場表現依然是最好的,本質上還是來自于勞動力、來自于資本、來自于技術進步,美國基本面是最好的。這是長期,要重視人口、資本、技術這些要素。
周金濤老師的康波理論中,60年一個康波周期,回升、繁榮、衰退、蕭條。歷史上全球康波蕭條期:第三次,1929-1933美國大蕭條;第四次,1975-1982,戰后繁榮結束,全球經濟滯漲(英美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是全球進入簫條的標志)。

本次康波回升:1982年開始。繁華:91年到94年,美國的信息技術泡沫,康波繁榮的標志。2008年之前是世界經濟的本次康波的黃金階段。衰退期:2004年到2015年,這個理應是本次康波的衰退期。(衰退期,雖然經濟增長不怎么樣,但是資產價格依舊上漲)。蕭條:2015年之后應該進入全球的康波的簫條階段。
美國自上世紀50年代至今的主要產業結構變化,科技與技術有助于降低生產與消費端成本,因此有利于削減通脹壓力。在技術進步的加持下,有助于以更低的勞動成本來創造更高的經濟增長。
短期經濟周期
在整個經濟運行的過程中,短期的經濟增長并不是以穩定的增速增長的,而是經常地發生劇烈波動。這個劇烈波動被認為是短期的經濟周期/波動。有時經濟好得過熱,有時經濟則差得發生衰退。
如果要研究短期的經濟變化,那必須要知道經濟的結構。比如美國主要由消費、私人投資、凈出口與政府支出組成。其中消費占據大頭,大約2/3的水平,其他包括政府支出和固定資產投資等。還有一塊是外貿,但是這一部分占比較小。所以三駕馬車分別為消費、政府支出和投資。
1)消費
美國的消費走勢與美國的經濟走勢幾乎一模一樣。因為其占比太大了,沒有領先性。
2)投資
美國的投資占比是接近1/6,但投資本身是有結構分解的,投資里面有三大項,最大的一項叫做非住宅投資,就是企業部門的投資。第二項叫做住宅投資,就是房地產投資,最小的一項叫做存貨投資。
投資這一塊雖然說比重整體并不是很大,但是其對走勢的影響其實比較大。在過去的五六十年比較典型的衰退有五次。每一次經濟衰退之前的一兩年,可以發現可能存貨投資已經提前下行,比如08年就很明顯。存貨投資是一個領先指標,如果經濟真的不好了,可能很多企業的東西就賣不掉了,賣不掉以后就變成產品的積壓,也就是存貨投資開始拖累經濟增長。(轉自小馬論債)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