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兩年多前,歷史悠久的仁和保險“換裝” 招商仁和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招商仁和人壽”)成功復牌,股東陣容豪華、初始注冊資本金創紀錄,讓其一躍成為“年度IP”。兩年多后,這家自帶流量的險企正在醞釀大手筆增資。近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披露的一則增資公告顯示,招商仁和人壽現有三家股東合計增資約16億元,這背后隱藏的則是業務急速擴張、凈利虧損不斷加劇。早在開業之初制定數字化戰略,并誓言深耕醫養產業的招商仁和人壽能否借助雄厚資本實力逆襲,備受市場關注。
招融投控成第一大股東
近日,成立逾兩年的招商仁和人壽發布變更注冊資本有關情況的信息披露公告,稱公司注冊資本增至約65.99億元。
其中,公司原有的8家股東中3家參與增資,即深圳市招融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招融投控”)、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移動”)、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分別增資12億元、3.2億元、0.8億元,合計增資約16億元。
如果此次增資成功,參與增資的股東所持有的股權占比將提升,未參與增資的股東其股權占比相應被攤薄。增資后,招融投控持股比例上升至33.33%,成為第一大股東。天眼查顯示,招融投控由招商局集團持股90%,招商局輪船持股10%。
對于為何要進行增資,招商仁和人壽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為進一步提升公司資本實力,啟動2019年增資。此次增資資金將用于增加公司注冊資本,促進主營業務發展,支持機構建設。
此外,該公司其中一家股東也主動披露了不參與增資的原因。中國民航信息網絡發布公告稱,增資乃由招商仁和人壽訂約方按公平原則確定,招商仁和人壽將按溢價發行增資相關額外股份。考慮到國內監管部門實施的投資相關監管規定,公司決定不參與招商仁和人壽增資。
追溯歷史,招商局于1875年創辦了中國最早的民族保險公司——保險招商局,并于次年創辦了仁和保險。2017年7月4日開業的招商仁和人壽則被視作仁和保險的成功復牌。而作為股東兼發起人的招商局集團,其董事長李建紅親自掛帥擔任招商仁和人壽董事長。
業務擴張 凈虧近8億元
事實上,細究招商仁和人壽的業務數據不難發現,大筆增資的背后是該公司急速擴張的景象。
其中,最直接的表現便是保費收入迅猛增加,開業兩年多保費收入超過百億元。2017年,公司開業不到半年便實現保險業務收入3.71億元,接著2018年全年公司保險業務收入猛增至27.55億元。同時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8月,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達77.85億元,已超出去年全年收入的兩倍,同比增長達8倍有余。按照保費收入排名來看,目前招商仁和人壽在91家人身險公司中已躋身至第37名。
不同于保險業務收入急速增長,該公司凈虧損卻在不斷擴大。2017年、2018年公司分別虧損1.38億元、4.07億元,加之今年上半年凈虧損2.45億元,開業兩年多來,招商仁和人壽累計虧損7.9億元。
對于凈虧損原因,該公司并未回復。不過從該公司2018年支出來看,手續費及傭金支出由上一年的5268萬元升至3.02億元,業務及管理費支出從上一年的3.06億元升至8.21億元,均現翻倍增長。
此外,招商仁和人壽的償付能力也迅速下滑。開業最初,該公司綜合及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6298%,2018年一季度該數據降至2264%,此后連續下降到2019年二季度的224%。有業內人士表示,償付能力充足率反映著一家險企是否有足夠的資本來承擔面臨的風險,例如用來滿足業務方面的理賠、兌付及退保支出等,隨著該公司業務平臺的完善和業務的不斷開展,償付能力自然會不斷下滑,因此選擇增資也在情理之中。
關聯交易牽出股東“偏愛”
所謂背靠大樹好乘涼,招商仁和人壽開業兩年保費收入即破百億元的背后關聯企業貢獻了“半壁江山”。

該公司2018年報顯示,公司2018年原保險保費收入前五的產品中,前四位均來自銀保渠道,分別為招商仁和招享人生年金保險、招商仁和招禧兩全保險(分紅型)、招商仁和招享未來年金保險、招商仁和招財鑫年金保險,合計保費收入16.72億元,占據公司保險業務收入的61%。
而根據公司關聯交易數據顯示,2018年,招商銀行及其他關聯方合計產生的保險業務和保險代理業務費用約為14.35億元,占公司當年保險業務收入27.55億元的52%。
進入2019年,上半年該公司實現保險業務收入72.54億元。該公司關聯交易數據顯示,上半年該公司由關聯交易產生的保險業務和保險代理業務金額為37.73億元,同樣占據規模保費的52%。此外,2017年招商仁和人壽合計產生保險業務和保險代理業務方面的關聯交易金額為3.19億元。
不過,該公司并非“一條腿”走路,招商仁和人壽曾回應媒體稱,公司主要的銷售渠道有銀保、個險、法人、創新(互聯網)四個渠道。同時以“銀保為突破,個險為根基,創新為特色”的業務發展格局初具雛形。其中,創新業務以協同聯動、整合股東資源的經營思路,重點與中國移動、中航信和其他戰略平臺等開展業務合作;而法人業務則以員工福利為基礎。
事實上,實力強勁的股東將為招商仁和人壽在渠道方面帶來巨大潛在優勢,例如股東中國移動超過8億客戶、2萬個營業廳、100多萬家深入城鄉的特約代理點;股東招商局集團旗下招商銀行有9000萬零售客戶,以及股東企業的數十萬員工,這都將為招商仁和人壽帶來客戶資源以及渠道資源。
同時,招商仁和人壽也在自建渠道。按照監管要求,新公司開業兩年內只能在注冊地所在省內經營。而回首兩年來,該公司在廣東省已開設20家分支機構,此外還設立了子公司招商局仁和養老投資有限公司。招商局曾表示,招商仁和人壽開業后扎根蛇口、穩健起步;第二年服務廣東、重點布局;第三年走出廣東、邁向全國。
借“科技+醫養”能否突圍
“中國壽險業迎來發展黃金期,但馬太效應顯著,中小公司生存艱難。”《回歸保險本源,中小壽險公司發展之道》曾點評道。
那么作為“后起之秀”的招商仁和人壽如何找尋方向、突出重圍?
據該公司官網表示,未來公司實施數字化戰略,建立數字化營銷平臺、服務平臺和管理平臺,努力實現“智慧保險、網絡金融”的愿景。把醫養產業作為業務支柱,打通國內外優質資源,大力完善醫療養老相關的保險產品、硬件設施、運營服務,讓客戶享受全球先進的醫療與養老服務。
其中,在養老領域,招商仁和人壽則聚焦養老保險產品、養老社區開發和養老社區運營服務等全產業鏈。其中,該公司將借助5G新技術,建設具有創新特色的智慧養老社區。招商仁和人壽總經理彭偉在今年6月公開發表演講稱,5G時代的到來,將重新定義傳統養老。
據了解,位于廣州番禺的仁和頤家·和園是招商仁和人壽養老項目之一,該項目與多種年金產品掛鉤,累計應交保費大于等于200萬元,且符合其他申請條件,即可申請《保險客戶養老社區申請入住資格確認函》。
而從行業角度看,目前國內不少險企也在開展養老社區項目,例如泰康保險、中國人壽、新華保險、合眾人壽、君康人壽等。
中國精算研究院金融科技中心副主任陳輝表示,從長遠看,保險資金具有成本低、周期較長的特點,而養老社區盈利周期也較長,因此險企投資養老社區產業算是比較好的選擇。不過,險企在養老社區的建設成本預期以及社區運營過程等方面還缺乏經驗,可能會存在一定風險。
此外,在金融科技浪潮席卷保險業的當下,招商仁和人壽也在加大科技投入。據了解,該公司設立了招商仁和人壽珠海大數據實驗室,并結合5G技術在新零售、產品創新、精準營銷、開放金融、5G智慧養老社區等方面進行了創新探索和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科技方面,其股東中國移動、億贊普的大數據分析經驗,以及招商局旗下證券、基金等金融企業同樣將為招商仁和人壽帶來技術和人才方面的支持。例如,招商仁和人壽于今年6月17日與招商金科簽訂2019年《服務等級協議》,由招商金科負責公司的信息化建設及系統運維,協議金額不超過1.02億元。
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李皓潔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