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大家耳熟能詳,但對他借錢送禮謀求實職一事,可能有所不知。先前他一直在翰林院、國子監等單位上班,權力不大,許多票號覺得在他身上投資價值不大,只有一家例外,向他伸出了援手,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張之洞,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清朝洋務派著名代表人物,封疆大吏,官至體仁閣大學士,看上去無限風光的張之洞,也曾經被銀子難倒。
時年26歲的張之洞以殿試第一名的成績被安排到翰林院上班,這是個清水衙門,沒有什么油水,前途嘛,似乎也一般般,但年輕的張之洞并不在乎這些,依舊工作熱情似火,干勁十足。曾國藩當年殿試第42名都能成功,那么我肯定也能,張之洞很有自信。
但歷史上只有一個曾國藩,他的成功與時勢和個人努力密不可分,是無法復制的。一晃,十幾年過去了,這么多年,張之洞一直在翰林院、考官、學政、國子監等單位轉來轉去,京城小官作為不大,封疆大吏又與他無緣,為此張之洞十分苦惱,空有一身學問卻無處施展。機會很快就來了。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大清王朝已經搖搖欲墜,民不聊生,官場腐敗,強敵環伺,朝廷迫切需要經國治世之才。這時,張之洞針對外交和國防策略發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見,引起了慈禧太后的注意。
張之洞明白,就現在的形勢而言,自己得勢的主客觀條件都已經具備了,這時候只差銀子,只要用銀子打通關節,有人在上面推薦一下,也就順理成章。他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大概需要10萬兩銀子,大約相當于今天的人民幣不到3000萬,這可不是一筆小錢,到哪去弄這么多錢?機會就在眼前,有10萬兩銀子,事就成了。
清朝的票號生意紅火,也就是相當于現在的銀行。張之洞需要這么一大筆錢,只能向票號去借。當時有個叫日盛昌的山西票號,實力雄厚,信用度很高。張之洞首先想到了這家。
于是,有了張之洞和日盛昌老板的一次對話:
“官家打算借多少?”
“十萬兩。”
“我先盤點一下現銀,看看夠不夠,三天后答復。”
10萬兩對日盛昌而言只是個小錢,日盛昌的老板只所以用緩兵之計,是想調查一下張之洞,評估評估有沒有在他身上投資的必要和價值。
經調查,張之洞只是個從四品,在當時沒有什么影響力,似乎沒有什么政治前途,看不出一點“晚清名臣”的半點影子,借這么多錢給他,等于“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于是,日盛昌以手頭不寬裕為借口,拒絕了張之洞。
張之洞感到非常沮喪和絕望,連日盛昌這樣的票號都不肯借錢給他,其他的票號哪個敢借呢?可是,天無絕人之路,該當張之洞有大富大貴之命。
過了幾天,協同慶票號的老板請張之洞吃飯。協同慶與日盛昌根本就不是一個層次的,他一下子拿不出10萬兩,但他能在京城站穩腳跟,自有他的道理。

飯局中,協同慶老板說:“先生需要銀子,30萬兩夠不夠?”
張之洞大吃一驚:“不用,不用,10萬兩就足夠了!”
“是一次性送給一個人嗎?”
“不是,要打點很多人呢!”
協同慶老板暗自高興,連忙給張之洞出了一個合理的主意:“您看,這么多銀子,放家里不安全,不如每次需要多少就來拿多少,至到達到目標為止,如何?”
協同慶真是有高人!這個主意極好,雙方皆大歡喜!就在協同慶為張之洞支付了3萬兩銀子的時候,張之洞時來運轉,協同慶也跟著雞犬升天。
光緒七年的7月,經慈禧太后批準,張之洞一夜之間連升四級,升為從二品的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這年底,張之洞出任山西巡撫,次年又轉任其他重要崗位,兩年之后,張之洞榮升兩廣總督。
在自己飛黃騰達的時候,張之洞也不忘記老朋友的恩情,任兩廣總督后,協同慶票號壟斷了兩廣的金融行業。短短幾年,協同慶就賺了百萬之多,日盛昌則因為看走了眼,追悔莫及。
@汗青長河
拋開清朝的腐敗和官商勾結不講,單單從兩家票號不同的處理問題的方式來看,協同慶則更加高明一些:
1.對客戶研究的更加深入,他比日盛昌研究張之洞更加細致,知道他是一支潛力股,日盛昌則沒有看出來,當然,這與兩家票號的實力和客戶定位也有一定的關系。
2.協同慶能夠緊緊抓住客戶的心理需求,自己明明連10萬兩都拿不出來,卻說要借給張之洞30萬兩,一下子把張之洞感動了,這個客戶也就跑不掉了。
3.能夠站在客戶的角度出好點子,當然是雙贏的點子,讓客戶聽了,沒有不接受的理由。同時,協同慶也是留有后手的,如果張之洞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他們也能及時止損,不至于賠的太多。
個人認為,這些處理問題的方法和思路是值得思考和借鑒的,特別是經商之人,當然前提是不能做違法亂紀的事情。還有一句話與大家共勉:任何困難都能解決,只要找到方法,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找方法。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