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是大乘佛教的無上至寶。它以無上的聰明,斷除眾生的一切煩惱和顛倒妄想。如今社會上流傳的諸多版本中,以后秦鳩摩羅什翻譯的版本最為盛行。《金剛經》是寺院僧眾和在家居士必修的重要經典之一。
《金剛經》里的三句義:佛說世界,既非世界,故名世界。
金剛經里反復運用一種一定的同時又否定的句型,也有人稱之為“三句義”。比如,“莊重佛土者,即非莊重,是名莊重。”“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等等。
不懂的人,覺得好象是語言游戲。那么佛陀用這樣的句型,想要示意什么呢?其實,佛陀所要告訴我們的,是所有的“名相”都是一種假相。第一句,佛說:這是一個世界(名義名字上的世界)。第二句,這不是一個事實實在的世界(就像網游里的虛擬世界一樣,沒有實體的東西)。第三句,即便如此,這個世界還是存在的。
人類生存的假象,首先是由人類發明的各種概念、名稱組成的,這些名稱、概念束縛了我們的心靈。因此,解脫的第一步,就是去掉名稱、概念,去找尋被名稱、概念遮蔽了的實在存在。
在真相或實在的世界面前,語言是無力的。不僅無力,而且空洞。重要的不是這個名稱,而是這個名稱所指涉的對象。
名稱只是一個名稱,但是,我們活在名稱所構成的世界里。任何時分,不要迷失在語言的密林里。這會使我們離實在的世界越來越遠。

語言只是指月之指,它永遠無法涉及事物的實質。
這和《道德經》里的: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是佛經和道德經里最難懂的話。
第一句的意思是:我們眼前所看到的世界。第二句的意思是:這不是實在的世界。第三句的意思是:所以才稱做世界,是緣起性空。
這三句義里有三重境界,如青原行思禪師說的:初入禪時看山是山,參禪中看山不是山,悟道后看山還是山。
又如蘇東坡的: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比如夫妻,用佛的話來說:夫妻,既非夫妻,故名夫妻。 剛開始的夫妻是因為戀情;結婚后的夫妻就是冤家,經過磨難還沒有分開是緣份,這才是真正的夫妻。
來源:雪球-見纏非禪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