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資產法的基本原理
資產基礎法是指以被評估單位評估基準日的資產負債表為基礎,通過評估企業表內及表外可識別的各項資產、負債的價值,并以資產扣減負債后的凈額確定評估對象價值的方法。
資產基礎法實際上是通過對企業賬面價值調整為現實價值,得到企業價值。
【知識點】資產基礎法應用的操作步驟
(一)確定評估范圍
評估專業人員首先需要獲得企業在評估基準日的財務報表,并根據評估對象所涉及的資產和負債范圍,結合企業所采用的會計政策、資產管理情況等,分析判斷企業是否存在表外資產和負債。
如果存在對評估結論有重要影響的表外資產和負債,如賬外無形資產、或有負債,應將其納入評估范圍。
(二)現場調查、資料收集整理和核查驗證
評估專業人員應當結合資產基礎法 評估思路和評估業務具體情況,對評估對象進行現場調查,獲取評估所需資料,了解評估對象現狀,關注評估對象 法律權屬。
其中,對評估活動中使用的資料應當實施核查驗證程序,并進行必要的分析、歸納和整理,形成評定估算和編制資產評估報告的依據。
(三)評估各項資產和負債
評估專業人員在對納入評估范圍的每一項資產和負債進行清查核實的基礎上,應當將其視作為企業生產經營的構成要素,設定合理的評估假設,并采用適宜的方法分別進行評估。
涉及特殊專業知識和經驗的資產評估,可能需要使用專門的評估專業人員或者利用專家工作及相關報告。
(四)評估結論的確定和分析
在評估出企業各項資產和負債的價值之后,評估專業人員將編制一份新的資產負債表或者評估結果匯總表,進而分析得到股東全部權益價值。
【知識點】評估范圍的確定
采用資產基礎法評估企業價值,評估范圍包括被評估企業資產負債表表內和表外各項資產和負債。
評估專業人員應當以被評估企業評估基準日的資產負債表為基礎,根據會計政策、企業經營等情況,要求被評估企業對資產負債表表內及表外的各項資產、負債進行識別。
識別出的表外資產與負債應當納入評估申報文件,并要求委托人或者其指定的相關當事方確認評估范圍。
(一)評估范圍與所涉及經濟行為的一致性
1、評估范圍的確定從根本上說是由 評估目的決定的,評估范圍應當與評估目的所涉及經濟行為文件的相關決策保持一致。
2、特別是在企業國有資產評估項目中,有的項目涉及資產重組,包括但不限于資產剝離、無償劃轉等,此時企業提供的資產負債表可能是按照資產重組方案或者改制方案、發起人協議等材料編制的模擬報表,評估專業人員應當特別關注納入評估范圍的資產是否與經濟行為一致,是否符合經濟行為批準文件、重組改制方案、擬剝離資產處置方案等文件要求。
3、有的國有資產評估項目還可能涉及引用單項資產評估報告結論,即資產評估機構根據法律、行政法規等要求,引用其他評估機構出具的單項資產評估報告,如礦業權評估報告、土地估價報告等。此時企業價值評估報告關于評估范圍的披露還應當補充說明哪些資產涉及引用其他單項資產評估報告結論。
評估專業人員對不同評估目的、不同性質的企業進行評估的過程中,可能遇到一些對評估范圍產生一定影響的特殊情形。此時,需要結合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合理確定和恰當披露評估范圍。
(二)重要資產和負債的完整性
從理論上講,只要是企業價值貢獻要素的資產和負債都應當納入評估范圍,即資產基礎法評估范圍應當涵蓋企業表內外的全部資產和負債。但是,從實務操作上看,并非每項資產和負債都可以被識別并用適當的方法單獨進行評估。
因此,評估專業人員應當要求企業對資產負債表表內及表外的各項資產和負債進行識別,確保評估范圍包含企業表內及表外各項可識別的重要資產和負債。
1、表外資產的識別
表外資產既包括有形資產,也包括無形資產。在實務操作中,經常發現企業由于各種原因存在賬外無形資產,其價值未能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之中,而這些資產往往是那些高新技術企業、傳媒企業或者第三產業服務機構最核心的競爭力。如果存在重要的表外資產和負債,評估專業人員應當要求企業將識別出的表外資產納入評估申報文件,并確認評估范圍。
2、表外負債的識別
表外負債主要是指或有負債。在一般公允會計準則的規定中,或有負債是不記入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編制的資產負債表中的,但是重要的或有負債需要在會計報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采用資產基礎法評估企業價值,應當關注評估范圍是否包含或有負債。對于那些存在未決訴訟、稅務爭議或環境治理要求等情形的企業,或有負債對企業的經營風險有重要影響且能合理量化的,應當納入評估范圍。
采用資產基礎法評估企業價值,當存在對評估對象價值有重大影響且難以識別和評估的資產或者負債時,應當考慮資產基礎法的適用性。
(三)資產負債表范圍的可靠性
依據企業資產負債表確定企業價值評估范圍,應當關注資產負債表范圍的可靠性。評估專業人員可以要求委托方提供經獨立第三方實施專項審計的資產負債表。
如果評估基準日的企業財務報表已經通過符合評估目的的專項獨立審計,評估專業人員可以查閱審計報告及其附注,判斷能否根據資產負債表內的資產和負債項目確定評估范圍。
如果委托方或企業管理層只提供相同基準日年審報告或其他目的審計報告,資產評估專業人員應判斷該類審計報告對于采用資產基礎法評估資產負債項目的依據是否 充分。
如果委托方或企業管理層不能提供基準日任何審計報告,資產評估專業人員應參考最近時期的各類獨立審計報告和其他資料,判斷能否采用資產基礎法進行企業價值評估。
(四)財務報表數據口徑的恰當性
采用資產基礎法評估企業集團的價值,評估專業人員應當關注財務報表數據口徑。按照財務報表會計主體的不同,資產負債表可以劃分為母公司口徑的個別資產負債表和集團口徑的合并資產負債表。
母公司個別資產負債表反映企業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財務狀況。在母公司個別資產負債表中,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權益是通過 長期股權投資項目來體現的。
合并資產負債表反映母公司和子公司所形成的企業集團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財務狀況,是在母公司和納入合并范圍的子公司個別資產負債表各項目加總數額的基礎上,加減調整和抵銷數額,分別計算資產項目、負債項目和所有者權益項目的合計數。
采用資產基礎法評估企業集團的價值時,一般 采用母公司口徑的個別資產負債表,評估范圍中包括對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項目。
【知識點】現場調查、資料收集整理與核查驗證
(一)現場調查
現場調查手段包括詢問、訪談、核對、監盤、勘查等。
問、談、對、盤、查
評估專業人員可以根據重要性原則采用逐項或者抽樣的方式進行現場調查。
價值量較大的機器設備、專業車輛、房屋建筑物、知識產權、往來款 逐項清查核實。
結合以下因素,可以適當簡化:
因素 |
關注點 |
財務管理、資產管理制度 |
財務管理上制度完善,資產管理制度細致,定期盤點核查制度明確,資產使用、維修、保養日志清晰——選擇重要條目現場核實 |
企業制度執行和風險控制情況 |
執行是否到位是影響評估專業人員現場清查核實詳細程度的因素 |
采用各種抽樣勘查的可能性 |
即使管理制度完善、執行到位,由于企業資產條目的類型、存放地點、使用環境的不同,判斷合理的抽樣方式。(①同質化強、使用環境一致、啟用年限一樣的資產條目,隨機抽樣的方式;②按價值量劃檔,對價值量大的,逐項勘查,價值量較小的,隨機抽查③按典型性抽樣) |
可以利用的其他工作成果 |
資產條目的購買、使用、維修、保養、配件等專業工作記錄 |
(二)資料收集整理和核查驗證
評估專業人員應當根據資產評估業務具體情況收集、整理評估所需資料,并依法對企業價值評估活動中使用的資料進行核查驗證。
1、委托人或者其他相關當事人提供的涉及評估對象和評估范圍等資料;
2、評估專業人員從政府部門、各類專業機構以及市場等渠道獲取的其他資料。
3、核查驗證對象不僅包括評估對象企業股東權益的相關資料,也包括評估范圍中各單項資產和負債的相關資料。
4、核查驗證的方式通常包括觀察、詢問、書面審查、實地調查、查詢、函證、復核等。
5、因法律法規規定、客觀條件限制無法實施核查驗證的事項,評估專業人員應當在工作底稿中予以說明,分析其對評估結論的影響程度,并在資產評估報告中 予以披露。
6、 如果上述事項對評估結論產生重大影響或者無法判斷其影響程度,資產評估機構不得出具資產評估報告。
【知識點】評估各項資產的假設前提
(一)常用的評估假設
目前比較常見的假設包括最佳使用假設、持續使用假設和清算假設等。
1、最佳使用假設
最佳使用特指該資產能使其 價值最大化的用途。
使用該假設時需要考慮法律上允許、技術上可能、經濟上可行。
法律上允許是指使用時不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不侵害社會公眾利益。
技術上可能是指資產的這種使用在目前社會技術狀態下是可能的,不存在暫時無法克服的技術障礙。
經濟上可行是指對于資產的這種用途,經濟上的投入是合理的、可以承受的。
2、持續使用假設
(1)現狀使用假設
現狀使用是指資產按照其目前的使用目的、使用狀態持續下去,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改變。
這種假設是評估實務中最為常見的假設之一。
(2)原地續用假設
原地續用是指資產還會在原地繼續被使用,但是使用的目的、狀態等可能發生變化。(收購)
(3)異地使用假設
異地使用是指標的資產可能還會被使用,不會被報廢,但是需要將其從原安裝的地點轉移到一個新的地點使用。
3、清算假設
(1)有序變現假設
有序變現是指相關企業 不再使用標的資產,需要將該資產轉讓給其他方,并且這種轉讓是在資產所有者控制下,在公開市場上有序進行的。
(2)強制變現假設
與有序變現相比,強制變現的不同點在于資產所有者無法實際控制資產的變現過程,通常由法院或者債權人等實際控制,這個變現過程通常有 時間限制,因此有時也稱之為快速變現。
(二)評估假設的選擇
需要根據評估目的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恰當選擇評估假設。
1、如進行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選擇評估假設時需要考慮相關會計準則的規定,以確保所評估的資產價值能夠滿足相關經濟行為的特定要求。
2、在企業價值評估中,各項資產是企業整體資產的有機組成部分,必須與其他資產一起發揮作用,共同創造價值。每項資產的利用方式都取決于企業整體運營的需要,有別于其作為獨立個體單獨存在的情形。比如,同樣是最佳用途的假設,一項資產在特定企業的使用方式可能有別于其單獨存在時可以使用的方式,即企業價值評估中某項資產的最佳用途可能與其作為單項資產評估對象時的最佳用途不完全一致。
3、各項資產對企業價值的貢獻與其作為單項資產評估對象的價值也不完全一樣。比如,一臺機器設備作為企業生產經營要素的組成部分,已經完成了從資產生產廠家到使用地點的運輸,同時也完成了正常的安裝調試工作,并與企業其他資產組合在一起開始發揮作用或準備發揮作用。該機器設備的重置成本、盈利能力與其作為一項單獨的資產相比可能是不一樣的。
【知識點】各項資產的評估方法
各項資產的價值應當根據具體情況選用適當的方法進行評估。評估方法的選擇和應用可能有別于其作為單項資產評估對象時的情形。
在對持續經營前提下的企業價值進行評估時,單項資產或者資產組合作為企業資產的組成部分,其價值通常受其對企業 貢獻程度的影響。
重要的單項資產如果適用于多種評估方法,應采用 兩種以上適用的方法進行評估,以增強評估結論的可靠性。
運用資產基礎法評估企業價值時,應關注 長期股權投資和資產組的評估。
(一)長期股權投資的評估
這里所說的單獨評估,是指履行企業價值評估程序對被投資企業進行整體評估。
1、需要進行單獨評估的情形
(1)對于具有 控制權的長期股權投資,應對被投資企業執行完整的企業價值評估程序。---小評估
(2)對于不具有控制權的長期股權投資,如果該項資產的價值在評估對象價值總量中占比較大,或該項資產的 絕對價值量較大,也應該進行單獨評估。---小評估
2、可以不進行單獨評估的情形
(1)對被投資企業缺乏控制權;
(2)該項投資的相對價值和絕對價值不大。
對于投資時間不長,被投資企業資產賬實基本相符,不存在重要的表外資產的,可根據簡化的評估程序,如按被投資企業資產負債表上的凈資產數額與投資方應占份額確定長期股權投資的評估價值。
(二)資產組的評估
根據表內、外資產和負債項目的具體情況,可以將各項資產和負債采用資產組合、資產負債組合的形式進行評估。
1、企業生產經營的產品單一,超額收益主要來自于企業的專利、專有技術和商標。采用資產基礎法評估企業價值時,可將企業的專利、專有技術和商標作為無形資產組合,并采用超額收益法或利潤分成法進行評估。
2、資產基礎法中各項資產的價值取決于企業或具有獨立獲利能力的資產組合的整體價值及其貢獻程度,即整體價值是按要素資產的貢獻度在各構成要素中進行分配的。
當企業的 超額收益是在所有無形資產共同作用下得到的,如果采用分成法或超額收益法分別對專利、商標、專有技術進行評估,經常容易犯錯誤的情況是,各項無形資產分成率總和遠大于無形資產對企業價值的貢獻,造成資產基礎法評估結果 高估了企業價值。
3、企業就某項業務與供應商簽訂了雙方互惠的協議,協議執行情況穩定。采用資產基礎法評估企業價值時,可以把與該業務有關的優惠收益、相關成本和義務整體作為收益單元進行資產、負債、組合評估。
來源:生活資訊網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