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名期貨研究員沒有前途,至少蔡雨欣(化名)是這么認為的。
?
近日,《國際金融報》記者接到了蔡雨欣的電話,“我辭職了,咱們吃個飯吧”。一個月前記者見到蔡雨欣時,她在臺上自信地探討期貨行情,光彩照人。這次再見,她粉黛不施,疲態露出。
?
“時間過得真是太快了,一晃眼我做這行都快三年了。”蔡雨欣靜靜地坐在我面前,沉思了很久說道,“壓死駱駝的絕不是最后一根稻草,雪崩之下沒有哪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
落差
?
蔡雨欣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大學本科時擔任學生會主席,因為學習成績好,被保送讀研。研究生在讀期間,蔡雨欣偶然接觸到期貨,這成為她后來成為期貨研究員的契機。
?
當時,上海一家期貨公司在學校路演,主要是針對在校學生進行期貨知識科普培訓。“我當時抱著好奇的心去了解期貨,覺得蠻有意思的。并且想著多條技能多個工作機會,之后還買了期貨教材準備考試。”蔡雨欣回憶稱。
?
“考試之后便逐漸做模擬盤,并且參加相關比賽。這個過程也掌握了一些策略和技巧。”蔡雨欣談到,“可能基于此,研三時我參加學校校招,成功被錄取成為一位期貨分析師。” 事實上,三年前的期貨研究員崗位的競爭可謂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蔡雨欣拿到了最讓同學羨慕的工作。
?
但是很快,蔡雨欣便陷入“失落”之中,她發現這個工作遠沒有想象中那樣光鮮亮麗。“工作沒多久,我發現這份工作跟自己想象中的行研工作差太遠,其實并沒有什么大項目,我每天做的更多的是在數據庫中復制粘貼,對著同行的報告。以及需要輔助公司處理瑣碎的事情。”蔡雨欣稱。
?
她向本報記者介紹,其實大部分研究員日常工作基本上是這樣的:先到國外網站上找數據,之后復制粘貼、錄入到表格里。再之后就是根據這些數據分析相關性,寫出報告。最后,行業研究員會將這些寫好的報告發給總部決策部門,當晚就可以從網站上看到剛出爐的研報。
?
“當時,我把工作中遇到得這些問題歸咎于公司的平臺。所以想著跳槽到頭部期貨公司。”蔡雨欣談到,兩年前她去面試過頭部的一些期貨公司。但由于經驗、人脈資源的缺乏,沒能跳槽到心儀的期貨公司。
?
跳槽失敗給蔡雨欣帶來另一種沖擊。她嘆了口氣:“其實所有研究員大抵都這樣,也許那些所謂大展宏圖的夢想都被現實擱置在一旁,從事金融行業其實歸根結底是自我修行。”
?
一邊是在原公司的大形勢下郁郁不得志,另一邊沒能跳槽到更好公司。職業生涯才剛剛開始,蔡雨欣似乎已經進入“死局”。
?
質疑
?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我這三年的工作,那就是‘忙,非常忙’。”這是蔡雨欣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全國各地到處跑,上午還在陸家嘴談笑風生,下午就到了工廠車間,挽起袖子和工人嘮嗑。甚至,常常三更半夜還要給客戶做心理輔導。”
?
蔡雨欣無奈地向記者吐槽:“忙點錢多可以理解,我每天似乎日理萬機,剛上班第一個月的工資卻不到五千。最關鍵是這種低工資得狀態不只是一兩個月,可能要維持幾年。可以說,干別的行業最初能掙夠生活費,但是干金融行業最初卻會餓肚子。”
?
有意思的是,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的相關數據,其中金融業工資僅次于計算機位居榜眼,年收入達到122851元。對此,蔡雨欣感嘆一句,“對此公布的數據,估計許多業內人士都感言自己拖了行業的后腿。”
?
除了工資回報不高之外,她還提到令人心累的事情,作為賣方公司,期貨研究員不得不去“跪舔”買方。“并非所有的客戶都很好說話。客戶虧了,挖苦也好,數落也罷,你得一忍再忍,不能露出一丁點不耐煩。正如老員工們所流傳的一句話‘如果這個客戶非常重要,你還要笑面相迎,他打了你的左臉,你要把右臉也伸過去’。而這就是行規。”她的言語間透露著無奈。
?
另外,蔡雨欣坦言最令人崩潰的是內心的自我質疑。“說句實話,每個分析師的報告其實是不一樣的,對于客戶而言,研報更多的是參考價值,并不會當成風向標。蔡雨欣苦笑了聲,“所以我們這行可以說是‘靠天吃飯’。行情好的時候,大家錢也多,不管看不看報告,每個人都來市場上撈一點。”
?
此前,記者在跟某期貨分析師交流時,他也苦笑道,“市場上絕大部分研究員大多如此,真正做到業內高收入的屈指可數。整個行業魚龍混雜,也并非所有的分析師都是技術出身。有趣的是,不少分析師是是依靠給客戶講故事,尤其是行情好的時候,說不定會賺的更多。”
?
逃離
?
未來該何去何從?“或是再見,或是不見。”蔡雨欣說,三載光陰,一朝別離,個中滋味,欲說還休。
?
還會繼續做期貨研究員嗎?對于記者的提問,蔡雨欣苦笑了一聲,“說實話,我自己都沒想清楚。從行業內探聽到的消息是,大多離職的人一般分為兩種,一些人還在期貨公司之間轉來轉去,從小公司跳到大公司;另一些人調跳到其他領域,比如資管、基金等” 。
?
她補充道:“確實有不少研究員‘卷土重來’,但事實上也面臨諸多問題。首先,除個別頭部期貨公司外,大多期貨公司之間差異不大;其次,賣方始終是要依賴買方,期貨研究員無法要面對這個現實。結合自身而言,在經歷了一年的轉型之后,我認為自己不太再適合繼續局限于原有的品種研究,希望拓展自己。”
?
如果要轉行,那會往哪個領域轉行呢?蔡雨欣回答記者:“我可能會轉向券商或是基金公司” 。同時她也表示,再或許未來做些量化計算、對沖分析,尤其是打算在美元利率、國債、外匯實盤交易方面多積累了一些經驗。
?
利奧·梅拉梅德(Leo Melamed)寫了本書《逃向期貨》,于是這本書成為了所有期貨人的“圣經”。蔡雨欣自嘲道:“我覺得我的心路歷程也可以寫本書了,叫做《逃離期貨》。”事實上,蔡雨欣只是行業中一個縮影,在這個圈子里還有無數的分析師和她一樣。大浪淘沙,有的人來了又走了,有的人來了卻又淹沒在沙群中。
?
夜幕降臨,燈火闌珊之處,蔡雨欣一個人走上了回家的路。
來源:818期貨學習網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