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重讀一本關于風險以及概率的書:《風險與好的決策》。多年前讀時在書上做了不少的筆記,這次重讀又有不少新的解讀和收獲。剛好最近行情處于個人認為的大趨勢上漲前較痛苦的震蕩持有期(可能在這一時期中,許多優勢的低位倉位會主動或者被動的被震蕩出局),便又在這里將個人一些零碎的認知分享給大家,瑣碎的一家之言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交易不易,但小美很暖,愿新的一年共同進步,獲得收益獲得快樂。
?
“很多專家和公眾都認為,更多意味著更好。如果可以免費得到更多的信息和精確的計算結果,誰會拒絕呢?還有很多人認為,經驗是“快速而低劣”的捷徑,雖然可以節省時間和經驗,但需要犧牲質量為代價。因此,在做決策時,經驗總是居于次要地位。但是這種看法只是在風險已知的情況下才成立,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是不成立的。要想在變幻莫測的世界里做出明智的決策,我們必須過濾部分信息。”
?
個人解讀:
這段話的意義適用于幾乎所有不確定性的事務,小到明天是否下雨、大到醫生關于生命的診斷,其包含的與行情分析的本質意義幾乎一致。
?
對期貨或股票而言,判斷漲跌永遠是投資者心中最為重要的事情。由此也產生了許多關于行情分析的各種流派和方法。無論是基本面還是技術面,其實都是建立了一個分析行情的框架體系,并據此對行情走勢進行預判和分析。在基本面分析中,人們將供需的每一個環節都進行深入的研究,力求能夠準確的把握行情走勢;在技術面分析中,人們將各種分析指標進行多種方法的疊加分析,也是力求能夠準確的把握行情走勢。因此兩者(或者還有別的什么流派)并沒有本質區別,大家也都十分努力的希望做得越細致越好,這樣可以提升行情判斷的勝率。
?
這其實就像原文中所提到的,“更多意味著更好”,越是客觀的分析(屏蔽主觀的經驗)就越好。但事實往往是令人遺憾的,也像原文中所說的“這種看法只是在分析已知的情況下才成立,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并不成立”。期貨市場是最顯著的不確定性市場,因此我們不斷追求各個環節的精準和精確,或許可能在一段時間高勝率高準確度的把握行情,但在長久的過程中是難以實現的。這是因為:
?
第一,沒有人可以窮盡影響行情走勢的全部因素;
?
第二,也沒有人可以總是抓住當下影響行情走勢的主流因素。這就好比你的漁網不可能有整個江河那么大,也不可能知道江河里面現在什么魚最鮮美。所以,花費大量的精力時間去分析行情是可行的,但不可過度為難自己,不可過度信任自己的體系,必須時刻了解,分析和交易是兩個世界的事,不論多么厲害的方法分析得到的結論,交易實施時,這個結論也僅僅是交易過程中一個不算最重要的部分。
?
反過來思考,是不是真正如很多人所說,大道至簡就是一定比上面的精益求精有優勢呢?其實答案就在原文的本質意義中,精益求精和大道至簡不過是現實和夢境,沒有任何區別和優劣。
?
“現代汽車工業的先驅戈特利布·戴姆勒認為,未來全球的汽車最多不超過100萬輛,因為缺乏足夠的司機。”
?
個人解讀:
這句話顯然是錯的,并且站在我們現在的世界來看這句話,會覺得這簡直是一個不可理喻的判斷,還有些愚蠢。可是我們應該想想,以戴姆勒在汽車工業歷史的地位,你覺得你的水平和眼界能超過他嗎?如果不能,那么你憑什么認為這是一個愚蠢的判斷?
?
基于當時的環境、科技和其他因素,戴姆勒做出這樣的判斷其實是沒有什么問題的,因為他認為汽車必須由司機這種專業的人才可以駕駛,而受制于專業人才的短缺,汽車的數量不會超過百萬,這難道不是一個邏輯嚴密的判斷過程嗎?就好像我們經常會講,東南亞起了臺風,造成了物流的延遲,所以短期內進口橡膠會大幅減少,進而造成價格大幅上漲。
?
但是,站在現在的眼界就能輕而易舉的發現戴姆勒的判斷出了根本性的錯誤。這個結論建立在一個錯誤的認知之上,專業人才的短缺。放在百年前,司機這種專業人才的稀缺和培育難度估計不會低于現在培育一名飛行員吧,但是隨著科技進步、汽車駕駛簡化和人類整體知識能力的提升,培養一名汽車司機只需要幾個月而已。這就好比我們可以暢想,幾十年之后,或許培養一名飛行員也只需要幾個月,到時候人人都能開飛機。
?
從這個例子我么可以知道,許多分析錯誤,并不是邏輯方法錯了,而是整個決策建立在一個錯誤的基礎之上。可能我們的知識還不夠深、不夠多,也可能是我們沒有把握住當下的主流影響因素,還可能是與價格相關的整個行業發生了革新性的變動等等。
?
所以當錯誤的判斷發生后,重點不是去重新分析或沿著原來的路徑分析糾錯,而是選擇一個新的關鍵要素重新分析。就好比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分析評論:某個商品在近期明顯的下跌乃至破位之后,評論卻講縱觀上下游供需情況,總體沒有出現實質性改變,因此價格大概率不會深入下跌,空單可以考慮止盈。
?
在這個評論中,評論者無視了價格的實際變動情況,沒有及時糾正自己的分析方法和過程,而是仍舊頑固的認為“總體沒有出現實質性改變”,或許真的沒有出現實質性改變,或許他判斷空單止盈是對的,但是這也不過是概率而已。此時評論者的另一部分工作一定是嘗試尋找出有哪些自己沒有看到,卻造成了價格下行的因素,同時嘗試據此進行分析的調整。
?
我想,這才是真正的我們通常聽到的名言“市場永遠是對的”。
?
"假設我們要買一條褲子。有些人會努力找到最好的那一條,而認為其他的都不適合自己。而另一種做法是找到足夠好而非最好的褲子。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里,我們沒有辦法找到最好的,即使你碰巧找到了,你也可能意識不到,還會繼續尋找更好的選擇。“
?
個人解讀:
在交易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準備。
每個人都希望找到最好的東西,那么我認為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你如何定義“最好的”?對于一條褲子而言,你如何定義“最好的”?面料?價格?顏色?還是別的什么特殊要求?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哈姆雷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觀。
?
或許你真的可以找到一條你認為在所有你關注的因素中最好的一條褲子,但一定還有很多褲子比這條褲子在某些方面好一些卻又在某些方面差一些,讓你難以取舍。再從另一個角度講,兩條稍有差距的褲子,你認為差一些的1000元,你認為好一些的卻要5000元,然后另一個人毫不猶豫的買了5000元的那條,你會不會認為他是個傻子?
?
我想說,或許真的是一個傻子,但是一定是傻的有原因的,他一定在這條貴很多的褲子和便宜的褲子之間發現了某個不同點,或許是一個小裝飾、或許是一點點顏色的不同、或許是一個略微寬松或者修身等等,而這些你認為好不重要的東西,對他而言卻極為重要,其重要性遠遠超過4000元的差價--他不認為錢比他關注的點重要。
?
所以,交易也是如此,我們應當從上面的例子中得到一些這樣的啟示:
?
1.你在交易中關注的重點是什么?你愿意為了這個“點”付出什么代價?
?
2.每種方法和思維都一定有它背后的邏輯的(哪怕某人告訴你,他就是想做多),交易者應當時刻保持寬容的心,只有這樣,你才能對自己寬容,你才能敬畏市場,才能敬畏風險;
?
3.越是接近“最好的”,越要承擔更大的心理預期和壓力。因此很多時候“差不多”才是交易中最適合的狀態:點位差不多、虧損額度差不多、跟目標點位差不多等等。
來源:818期貨學習網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