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商品經濟在市場上的不斷發展,勞動生產力在社會上的不斷提高,在市場上不斷的進行開展,開始變得重要,世界市場在這個時候慢慢形成,市場的供求現狀變化變得更加復雜,僅僅一次性顯示市場供求預期變化的交易價格,已經遠遠不能適應世界市場現代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
需要有能連續地反映潛在供求狀況下變化全過程的價格,以便大多數生產經營者能夠根據數據比較及時的調整商品生產,以及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價格的不利變動的因素而產生市場上的價格風險,使整個社會生產過程順利地進行,在這種情況下,期貨交易就這樣產生了。
(一)期貨交易的萌芽
從歷史上看,很早就有了期貨交易的萌芽,那個時候進行主要交易的是物物交換,但已略顯期貨交易特征。始于13世紀比利時安特衛普和16、17世紀荷蘭阿姆斯特丹的遠期合約交易等。其中15世紀,日本出現了“糧食票據”.成為最早的略具期貨特征的交易方式。
(二)期貨交易市場上逐漸形成的過程
19世紀30 至40年代,由于美國中西部在進行一個大規模的開發,芝加哥因毗鄰中西部平原和密歇根潮,從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落發展成為重要的糧食集散地。中西部的谷物大多在這個地方進行匯集,然后再從這個地方向東部消費區運送。
然而,由于糧食的生產有它自身特有的季節,再由于在當時的時候倉庫不足,交通不便和沒有一定的技術指標分析。糧食供和求出現了很大的矛盾。
在每年收獲谷物的季節,農場主們用車船將谷物在很短時間內大量的上市,供給量在一定程度上超過當地市場所需要的量。由于倉儲設施嚴重不足,糧食購銷商沒有辦法采取首先購入大量的谷物再趁機進行出售的這么一個做法,所以谷物價格不斷的下跌,無人問津。但是,到了來年春季,因糧食短缺,價格飛漲,消費者受到了價格上漲的迫害。
如此循環往復,在供求關系不斷的沖擊下,糧食商提前開始行動,他們在交通比較便利的旁邊建立一個倉庫,在農作物收貨的時候從農場主那里買進糧食,來年發往外地,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糧食供求因為季節出現的供求矛盾。
不過,糧食商為此承擔了很大的價格風險,如果在第二年的時候糧價開始下跌,利潤就會減少,甚至虧本。為此,糧食商在買入谷物后需要到芝加哥,與這里的糧食加工商、銷售商簽約來年春季的一個隊糧食進行供貨的合同,用來提前確定糧食的銷售價格,進而確保利潤。他們在長期的經營活動中摸索出了一套遠期交易模式。
1848年,芝加哥有82位商人創建了芝加哥進行交易的一個期貨交易所。剛開始發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改進運輸和儲備條件,在市場上促成買賣兩者達成一定的交易。1851年,芝加哥的期貨交易所開始引進了還不常見的遠期合同。
當時,糧食運輸其實并不是特別可靠,輪船航班也不是能明確的確定,從美國東部和歐洲傳來的供求消息很長時間才能傳到芝加哥,價格波動相當大。在這種情況下,農場主便可利用遠期合同的作用,進而保護他們自身的利益,避免糧食運到芝加每時因價格下跌或需求不足等原因而造成的損失。
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因其他的原因所引起的費用上漲的風險,來保護他們自身的利益。因此,遠期合同的出現標志著芝加哥交易所從現貨貿易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來源:全球財富網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