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2011交易量暴增,揭秘背后的秘密
期貨2011交易量
2011年,期貨市場經歷了前所未有的交易量暴增。據統計,當年的交易量達到創紀錄的12.3億手,同比增長35%。其中,上證50期貨、滬深300期貨和中金所商品期貨交易量增幅最為顯著。
暴漲背后的秘密
這一輪期貨交易量暴漲背后,蘊藏著諸多誘因,包括:
通脹預期升溫:2011年下半年,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國內通脹預期大幅升溫。投資者紛紛涌入期貨市場對沖通脹風險,帶動交易量攀升。
人民幣匯率預期貶值:2011年間,人民幣匯率持續貶值,導致企業和投資者對匯率風險的擔憂加劇。他們通過期貨市場鎖定匯率成本,增加交易量。
政策利好:2011年,監管部門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期貨市場發展的政策措施,如推出商品期權交易、放寬期貨賬戶開戶限制等。這些措施為期貨市場帶來新的活力,刺激了交易量增長。

投機活躍:低利率和寬松貨幣政策促使資金流向期貨市場,助長了投機行為。大量投機者的涌入也推高了交易量。
交易量暴漲的影響
期貨交易量暴漲帶來了多方面的影響:
市場波動加大:交易量的增加加劇了市場波動,投資者需要做好風險管理。
流動性增強:交易量暴漲提高了期貨市場的流動性,有利于投資者快速進出市場。
吸引外資流入:中國期貨市場的高交易量吸引了大量外資流入,促進了金融市場對外開放。
監管壓力加大:交易量的激增也給監管部門帶來了壓力,需要加強監管以維護市場秩序。
總之,期貨2011交易量暴漲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一輪交易量增長不僅反映了當時市場環境的變化,也為期貨市場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監管部門和市場參與者應把握機遇,推動中國期貨市場穩健發展。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