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央媽的一次例行會議上,央行副行長劉國強說了這么一句話:“2021年底,中國宏觀杠桿率為272.5%,比2020年底下降了7.7%,這說明中國杠桿率有所下降”。
很多人一聽這句話就炸鍋了,說根據272.5%的宏觀杠桿率進行倒推,中國的負債率高達310萬億,比美國還要多上百億,和美國相比,中國才是負債大國。
但是,事情真的是這樣么?我們先來看這樣算的根據。
根據這些人的理論,中國宏觀杠桿率=總債務/GDP,
310萬億比190萬億多,所以中國負債是大于美國的。
中國才是負債大國?
但是這樣算對么?并不對。
實際上,中國的債務是遠遠小于美國的,上面的一些人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其實采用的是一種糊弄人的“春秋筆法”。我們直接來看細分圖。
中國宏觀杠桿率情況
實際上,中國總負債主要分為三部分:住戶部門、政府部門、非金融企業部門,三者加在一起,才是總杠桿率。
而我們單算政府部門債務,2021年2季度,政府部門杠桿率僅有44.8%,所以得出政府債務大概是138.8萬億元,是遠遠小于美國的190萬億債務的。
其實,比政府杠桿率,美國是沒有資格和中國進行對比的,中國政府杠桿率就算是經歷了疫情,目前也只有45%左右。
中國政府部門債務杠桿率,(來自東財choice數據)
但是美國已經超過了120%,所以美國政府的負債是遠遠高于我們的。
從負債率的角度來看,中國是負債大國的說法也站不住腳。
事實上,不管是居民杠桿還是政府杠桿,我們都遠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當然,我這邊也不是一味吹中國完美無瑕。我們也有問題。
我們的問題在于過高的企業杠桿率。
房地產企業資產負債率過高
但是,關于這點,高層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并有了針對性的行動。
從數據看,中國的企業部門杠桿率為158.1%,遠遠大于居民和政府部門。
為什么會導致這個原因?根據一些專家學者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結論:
第一,重經濟活躍。
最近十多年,中國成為基建狂魔,修橋鋪路,發展房地產,這雖然大力推進了城鎮化建設,促進了經濟發展,但也導致了中國的“重經濟”比重比較大。
中國大量進行基礎建設
而發展重經濟,本質上是需要大規模進行融資的,因為造橋修路本身就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作為一個前提。
房地產企業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比如恒大來說,就是一個典型的重資產企業,恒大作為房地產商,一家企業的總負債就高達2萬億人民幣。
第二,增長預期高
做過企業的人知道,我們在負債借錢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到今年的資金需求,還要考慮到未來的擴大再生產。
而從改革開放到現在,中國GDP基本以7%以上的增速在不斷增長,較快的增速也拔高了企業的增長預期,從而帶動對負債的需求。
比如一家企業今年干100個億的營收,那么明年領導就會想干到150億,而為了達到150億,就需要多雇人,買機器,造廠房,買地皮,這就需要向銀行貸更多的錢,所以企業就開始搞融資,加杠桿,借民間借貸,弄三角債。
某企業2次擴建
其實,如果經濟一直這樣高速地發展下去,這樣做也沒錯,因為就算負債經營,但是扣除利息,總體算下來,還是能夠賺錢的。
過去,我們靠著這種方式快速增長經濟,但這也的的確確地帶來了企業貸款和負債的不斷增長。
除此之外,這種加杠桿發展的模式也為企業帶來了隱患,從而威脅到就業和經濟穩定。
有的民企老板有錢了以后,銀行就盯著想要放貸給他,吹捧一下,說要企業要“多元化”經營。
但是實際上,很多老板根本不懂這些,企業發展求快,戰略多元化,策略激進偏激,從而導致了更多更大的融資需求。
比如房地產行業,2012年-2020年,前10大上市公司房企的總資產擴張了10倍,但是總債務呢,也擴大了10倍。
市值前10大上市房企負債(數據:東財choice)
但是國家不可能允許房價無限制上漲,所以當“三道紅線”來臨,房地產企業就歇菜了,很多中小房企老板都紛紛破產,剩下的也艱難的求存。
再比如,2017年時候,海航集團總資產1.5萬億,世界500強名列170位,但是呢,最終落得個破產的下場。
海航集團破產
總之,民營企業如果無序經營,激進的借錢發展生產,最終可能不僅會自己破產倒閉,也會連累經濟出現動蕩,所以國家需要對此進行指導。
比如,企業應該避免盲目擴張,銀行放貸要進行監管,跨界要適度。
再比如,要加快資金的周轉速度,優化資金籌措的方式,不要去借民間高利貸。
最重要的其實還是銀行要加大直接融資力度,同時通過降息來降低中小企業的經營成本,從而刺激經濟,關于這點,央媽這幾年的定向降準降息都是這個目的。
央行降息,就是為了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有的人說,企業可以搞注冊制上市,
總之,中國已經找到了宏觀杠桿率過高的根因,也在不斷改革進行應對,但是美國那邊呢?似乎并沒有找到最終的解決辦法。
美國政府希望通過大規模刺激的方式,舉債進行各種經濟活動,從而為留下自己的政績,但是不管什么工程,都需要財政的支持,沒錢是搞不了政績的。奧巴馬的醫改法案,特朗普得到救市計劃,拜登的大規模刺激,都是需要數萬億美元的資金支持。
拜登上任后,舉債數萬億美元搞經濟刺激
而對于美國民眾來說,他們也依然期望美聯儲的“放水”,因為只有足夠多美鈔,美國民眾才能夠繼續享受較好的福利待遇,和各種社會保障以及福利支出。
疫情期間,美國舉債給民眾發錢
在美國政府和民眾的“齊心協力”之下,美國在瘋狂的債務之路上狂飆。反而中國政府不斷表示,要勒緊褲腰帶,過苦日子,不斷降低企業負債,防止某些企業舉債擴張,為了就是避免出現美國這樣的債務困境。
-------------------------
最近,在央媽的一次例行會議上,央行副行長劉國強說了這么一句話:“2021年底,中國宏觀杠桿率為272.5%,比2020年底下降了7.7%,這說明中國杠桿率有所下降”。
很多人一聽這句話就炸鍋了,說根據272.5%的宏觀杠桿率進行倒推,中國的負債率高達310萬億,比美國還要多上百億,和美國相比,中國才是負債大國。
但是,事情真的是這樣么?我們先來看這樣算的根據。
根據這些人的理論,中國宏觀杠桿率=總債務/GDP,
310萬億比190萬億多,所以中國負債是大于美國的。
中國才是負債大國?
但是這樣算對么?并不對。
實際上,中國的債務是遠遠小于美國的,上面的一些人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其實采用的是一種糊弄人的“春秋筆法”。我們直接來看細分圖。
中國宏觀杠桿率情況
實際上,中國總負債主要分為三部分:住戶部門、政府部門、非金融企業部門,三者加在一起,才是總杠桿率。
而我們單算政府部門債務,2021年2季度,政府部門杠桿率僅有44.8%,所以得出政府債務大概是138.8萬億元,是遠遠小于美國的190萬億債務的。
其實,比政府杠桿率,美國是沒有資格和中國進行對比的,中國政府杠桿率就算是經歷了疫情,目前也只有45%左右。
中國政府部門債務杠桿率,(來自東財choice數據)
但是美國已經超過了120%,所以美國政府的負債是遠遠高于我們的。
從負債率的角度來看,中國是負債大國的說法也站不住腳。
事實上,不管是居民杠桿還是政府杠桿,我們都遠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當然,我這邊也不是一味吹中國完美無瑕。我們也有問題。
我們的問題在于過高的企業杠桿率。
房地產企業資產負債率過高
但是,關于這點,高層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并有了針對性的行動。
從數據看,中國的企業部門杠桿率為158.1%,遠遠大于居民和政府部門。
為什么會導致這個原因?根據一些專家學者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結論:
第一,重經濟活躍。
最近十多年,中國成為基建狂魔,修橋鋪路,發展房地產,這雖然大力推進了城鎮化建設,促進了經濟發展,但也導致了中國的“重經濟”比重比較大。
中國大量進行基礎建設
而發展重經濟,本質上是需要大規模進行融資的,因為造橋修路本身就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作為一個前提。
房地產企業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比如恒大來說,就是一個典型的重資產企業,恒大作為房地產商,一家企業的總負債就高達2萬億人民幣。
第二,增長預期高
做過企業的人知道,我們在負債借錢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到今年的資金需求,還要考慮到未來的擴大再生產。
而從改革開放到現在,中國GDP基本以7%以上的增速在不斷增長,較快的增速也拔高了企業的增長預期,從而帶動對負債的需求。
比如一家企業今年干100個億的營收,那么明年領導就會想干到150億,而為了達到150億,就需要多雇人,買機器,造廠房,買地皮,這就需要向銀行貸更多的錢,所以企業就開始搞融資,加杠桿,借民間借貸,弄三角債。
某企業2次擴建
其實,如果經濟一直這樣高速地發展下去,這樣做也沒錯,因為就算負債經營,但是扣除利息,總體算下來,還是能夠賺錢的。
過去,我們靠著這種方式快速增長經濟,但這也的的確確地帶來了企業貸款和負債的不斷增長。
除此之外,這種加杠桿發展的模式也為企業帶來了隱患,從而威脅到就業和經濟穩定。
有的民企老板有錢了以后,銀行就盯著想要放貸給他,吹捧一下,說要企業要“多元化”經營。
但是實際上,很多老板根本不懂這些,企業發展求快,戰略多元化,策略激進偏激,從而導致了更多更大的融資需求。
比如房地產行業,2012年-2020年,前10大上市公司房企的總資產擴張了10倍,但是總債務呢,也擴大了10倍。
市值前10大上市房企負債(數據:東財choice)
但是國家不可能允許房價無限制上漲,所以當“三道紅線”來臨,房地產企業就歇菜了,很多中小房企老板都紛紛破產,剩下的也艱難的求存。
再比如,2017年時候,海航集團總資產1.5萬億,世界500強名列170位,但是呢,最終落得個破產的下場。
海航集團破產
總之,民營企業如果無序經營,激進的借錢發展生產,最終可能不僅會自己破產倒閉,也會連累經濟出現動蕩,所以國家需要對此進行指導。
比如,企業應該避免盲目擴張,銀行放貸要進行監管,跨界要適度。
再比如,要加快資金的周轉速度,優化資金籌措的方式,不要去借民間高利貸。
最重要的其實還是銀行要加大直接融資力度,同時通過降息來降低中小企業的經營成本,從而刺激經濟,關于這點,央媽這幾年的定向降準降息都是這個目的。
央行降息,就是為了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有的人說,企業可以搞注冊制上市,
總之,中國已經找到了宏觀杠桿率過高的根因,也在不斷改革進行應對,但是美國那邊呢?似乎并沒有找到最終的解決辦法。
美國政府希望通過大規模刺激的方式,舉債進行各種經濟活動,從而為留下自己的政績,但是不管什么工程,都需要財政的支持,沒錢是搞不了政績的。奧巴馬的醫改法案,特朗普得到救市計劃,拜登的大規模刺激,都是需要數萬億美元的資金支持。
拜登上任后,舉債數萬億美元搞經濟刺激
而對于美國民眾來說,他們也依然期望美聯儲的“放水”,因為只有足夠多美鈔,美國民眾才能夠繼續享受較好的福利待遇,和各種社會保障以及福利支出。
疫情期間,美國舉債給民眾發錢
在美國政府和民眾的“齊心協力”之下,美國在瘋狂的債務之路上狂飆。反而中國政府不斷表示,要勒緊褲腰帶,過苦日子,不斷降低企業負債,防止某些企業舉債擴張,為了就是避免出現美國這樣的債務困境。
-------------------------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