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IPO新增受理企業超400家,占今年上半年全部IPO受理數量的80%,至此,當前處于審核狀態的IPO企業創記錄般達1000家以上。
那么,企業IPO從受理到用時需用多長時間?較此前年份是否有變化?不同的審核方式與板塊是否會影響總體IPO速度?為此,金證互通牛牛研究中心選取2020-2022年期間上市的企業作以下分析。
從監管規定來說,IPO的每個環節都有具體的時限要求,如注冊制原本規定在企業提交注冊后,證監會要在20個工作日內對注冊申請作出是否予以注冊的決定,但在具體審核中,總有突發情況產生,這也導致整體上市時間用時相對不可控。
但無論是注冊制還是核準制,在IPO過程中均有受理、審核過會、注冊、上市這4個重要的節點。為此,以下將依據上述節點作展開分析。
1、核準制VS注冊制
(1)IPO用時:總用時約12.93個月,較2020年增加45天
分年度橫向比較,2021-2022年(截至8月11日,下同)平均IPO受理到上市用時388天(約12.93個月),較2020年的343天(11.45個月)增加45天。
從節點來看,所有年份中,審核階段(受理→ 過會)均是耗時最久的環節,最新2021-2022年用時229天(約7.63個月),不過,注冊階段(過會→注冊生效)用時出現明顯增長趨勢,2021-2022年用時117天(約3.9個月),較2020年多了約1.97個月。
(2)發行制度:注冊制較核準制用時快4.89個月,但差距在縮小
注冊制對比核準制有速度優勢。2021-2022年注冊制總用時為357天(約11.89個月),較核準制的503天(約16.78個月)快了約4.89個月。
但橫向對比2020年數據發現,這一時間差距已急劇縮小。2020年,注冊制總用時為192天(約6.41個月),較核準制的544天(約18.12個月)快了約11.71個月。
從節點來看,2021-2022年注制度在審核階段、注冊階段、發行階段耗時均有增長。分別較2020年多了74天、78天、13天,一方面或與注冊制申報企業的數量增長有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注冊制上市難度在增加。
2、分板塊IPO用時:主板(503天)創業板(407天)科創板(334天)北證(220天)
(1)主板:用時約16.78個月,較2020年減少1.22個月
從總用時來看,主板是所有板塊中用時最久的板塊,但也是唯一一個較往年審核加速的板塊。
2021-2022年,主板IPO總用時為503天(約16.78個月),較2020年的540天(約18個月)減少37天,從節點來看,主要是審核階段用時在縮短,共縮短58天。
但即便是用時最久的主板,2021-2022年間也仍有43家企業IPO總用時在1年內,其中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海油及三和管樁IPO總用時均在半年內,前三家均為回A企業,一定程度也反應對該類企業的傾斜。
(2)創業板:用時約13.56個月,較2020年增加3.87個月
創業板IPO總用時在注冊制板塊中最長,超過1年,且增長趨勢最明顯。
2021-2022年,創業板IPO總用時為407天(約13.56個月),較2020年291天(約9.69個月)多了3.87個月,具體來看,主要是注冊階段用時增長約2.56個月,同時在審核階段也增加近1個月。
從個股看,2021-2022年IPO用時最短的企業為恒輝安防,僅178天(約5.9個月),最長企業為諾思格,共757天(約25.2個月),兩家企業在注冊階段用時均超過總用時的一半,而注冊階段用時長于審核階段也成為創業板IPO新常態,285家企業中,93家屬于這一情況,占比33%。
(3)科創板:用時約11.14個月,較2020年增加2.59個月
科創板IPO在2021-2022年用時334天(約11.14個月),較2020年的256天(約8.55)增加2.59個月。
與創業板相似,科創板主要用時增加在注冊階段,增加約1.95個月,盡管注冊用時低于創業板,但注冊失敗數量也更多。2019年至今注冊階段終止的35家企業中,科創板占22家,高于創業板13家。
從個股看,2021-2022年IPO用時最短的企業為概倫電子,僅186天(約6.2個月),最長企業為緯德信息,共605天(約20.2個月),231家企業中,注冊超過審核用時共40家,占比17%。
(4)北證:用時約7.32個月,較2020年增加4.31個月
2021年11月北交所開市,迄今僅不到1年時間,因此北證也是所有板塊中IPO用時最短的板塊。
2021-2022年,北證IPO總用時為220天(約7.32個月),較2020年的90天(約3.01個月)增加4.31個月,從原因來看,主要是因2021年精選層整體平移至北交所因素影響。
未盈利企業個體差異大
特定行業IPO難度較大
根據前文,不同上市制度、板塊均呈現明顯的特征與趨勢,延伸來看,IPO申報涉及不同行業的企業,同時,注冊制的實施也是A股首次允許虧損企業上市,因此,不同行業,甚至是不同的上市標準是否同樣呈現出明顯特征?
1、不同上市標準:其它標準普遍長于標準一,未盈利企業個體差異較大
目前,從“雙創”情況來看,絕大多數企業選擇所屬板塊的上市標準一,因此板塊均值數據失去參考意義,但總體來看,采用非標準一上市的企業整體IPO用時要偏久。
以科創板為例,除上市標準一、上市標準五外,其它上市標準平均IPO用時總時長在339-396天,較均值高出約5-62天,產生差距同樣在注冊環節,最高較均值高出63天。
另一方面,IPO時未盈利企業并非表現出明顯的審核用時加長,但有明顯的個體差異。
2021-2022年上市企業中,IPO時未盈利企業共有25家,從IPO總用時來看并未與均值出現明顯差異,但用時最少、最長的企業分別為196天、552天,較均值差異約138-218天(約4.6至7.3個月)。
2、不同行業
影響企業上市速度的,除了公司本身質地以外,還有所處行業。
從總用時來看,電信、石油等行業,受中概股回A因素影響,近幾年IPO總用時都排名前列,但行業上市數量都是個位數,不具普遍性。此外,近幾年受疫情、相關政策影響較大的行業,如建筑裝飾和其他建筑業、航空運輸業、教育的企業IPO用時均在2年以上,且趨勢在增加。
特定行業,如貨幣金融服務行業,在選取的所有時間區間內,IPO企業總用時都在1000天以上,難度較大。
從IPO增加數量也能看出審核對于行業相應偏好,2021-2022年以來,行業IPO數量增加最多的便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業技術服務業一類戰略性新興產業,且多數總用時低于均值。
附:金證互通簡介:
目前,金證互通是國內投資者關系管理行業規模最大、分支機構最多、客戶量最大的服務機構。業務量在整個行業內處于領先地位,且服務質量的滿意度和項目家數遠超行業增長水平。目前在A股IPO市場占有率達1/4,2021年以來,金證互通市場占有率為31.5%。
今年6月,IPO新增受理企業超400家,占今年上半年全部IPO受理數量的80%,至此,當前處于審核狀態的IPO企業創記錄般達1000家以上。
那么,企業IPO從受理到用時需用多長時間?較此前年份是否有變化?不同的審核方式與板塊是否會影響總體IPO速度?為此,金證互通牛牛研究中心選取2020-2022年期間上市的企業作以下分析。
從監管規定來說,IPO的每個環節都有具體的時限要求,如注冊制原本規定在企業提交注冊后,證監會要在20個工作日內對注冊申請作出是否予以注冊的決定,但在具體審核中,總有突發情況產生,這也導致整體上市時間用時相對不可控。
但無論是注冊制還是核準制,在IPO過程中均有受理、審核過會、注冊、上市這4個重要的節點。為此,以下將依據上述節點作展開分析。
1、核準制VS注冊制
(1)IPO用時:總用時約12.93個月,較2020年增加45天
分年度橫向比較,2021-2022年(截至8月11日,下同)平均IPO受理到上市用時388天(約12.93個月),較2020年的343天(11.45個月)增加45天。
從節點來看,所有年份中,審核階段(受理→ 過會)均是耗時最久的環節,最新2021-2022年用時229天(約7.63個月),不過,注冊階段(過會→注冊生效)用時出現明顯增長趨勢,2021-2022年用時117天(約3.9個月),較2020年多了約1.97個月。
(2)發行制度:注冊制較核準制用時快4.89個月,但差距在縮小
注冊制對比核準制有速度優勢。2021-2022年注冊制總用時為357天(約11.89個月),較核準制的503天(約16.78個月)快了約4.89個月。
但橫向對比2020年數據發現,這一時間差距已急劇縮小。2020年,注冊制總用時為192天(約6.41個月),較核準制的544天(約18.12個月)快了約11.71個月。
從節點來看,2021-2022年注制度在審核階段、注冊階段、發行階段耗時均有增長。分別較2020年多了74天、78天、13天,一方面或與注冊制申報企業的數量增長有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注冊制上市難度在增加。
2、分板塊IPO用時:主板(503天)創業板(407天)科創板(334天)北證(220天)
(1)主板:用時約16.78個月,較2020年減少1.22個月
從總用時來看,主板是所有板塊中用時最久的板塊,但也是唯一一個較往年審核加速的板塊。
2021-2022年,主板IPO總用時為503天(約16.78個月),較2020年的540天(約18個月)減少37天,從節點來看,主要是審核階段用時在縮短,共縮短58天。
但即便是用時最久的主板,2021-2022年間也仍有43家企業IPO總用時在1年內,其中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海油及三和管樁IPO總用時均在半年內,前三家均為回A企業,一定程度也反應對該類企業的傾斜。
(2)創業板:用時約13.56個月,較2020年增加3.87個月
創業板IPO總用時在注冊制板塊中最長,超過1年,且增長趨勢最明顯。
2021-2022年,創業板IPO總用時為407天(約13.56個月),較2020年291天(約9.69個月)多了3.87個月,具體來看,主要是注冊階段用時增長約2.56個月,同時在審核階段也增加近1個月。
從個股看,2021-2022年IPO用時最短的企業為恒輝安防,僅178天(約5.9個月),最長企業為諾思格,共757天(約25.2個月),兩家企業在注冊階段用時均超過總用時的一半,而注冊階段用時長于審核階段也成為創業板IPO新常態,285家企業中,93家屬于這一情況,占比33%。
(3)科創板:用時約11.14個月,較2020年增加2.59個月
科創板IPO在2021-2022年用時334天(約11.14個月),較2020年的256天(約8.55)增加2.59個月。
與創業板相似,科創板主要用時增加在注冊階段,增加約1.95個月,盡管注冊用時低于創業板,但注冊失敗數量也更多。2019年至今注冊階段終止的35家企業中,科創板占22家,高于創業板13家。
從個股看,2021-2022年IPO用時最短的企業為概倫電子,僅186天(約6.2個月),最長企業為緯德信息,共605天(約20.2個月),231家企業中,注冊超過審核用時共40家,占比17%。
(4)北證:用時約7.32個月,較2020年增加4.31個月
2021年11月北交所開市,迄今僅不到1年時間,因此北證也是所有板塊中IPO用時最短的板塊。
2021-2022年,北證IPO總用時為220天(約7.32個月),較2020年的90天(約3.01個月)增加4.31個月,從原因來看,主要是因2021年精選層整體平移至北交所因素影響。
未盈利企業個體差異大
特定行業IPO難度較大
根據前文,不同上市制度、板塊均呈現明顯的特征與趨勢,延伸來看,IPO申報涉及不同行業的企業,同時,注冊制的實施也是A股首次允許虧損企業上市,因此,不同行業,甚至是不同的上市標準是否同樣呈現出明顯特征?
1、不同上市標準:其它標準普遍長于標準一,未盈利企業個體差異較大
目前,從“雙創”情況來看,絕大多數企業選擇所屬板塊的上市標準一,因此板塊均值數據失去參考意義,但總體來看,采用非標準一上市的企業整體IPO用時要偏久。
以科創板為例,除上市標準一、上市標準五外,其它上市標準平均IPO用時總時長在339-396天,較均值高出約5-62天,產生差距同樣在注冊環節,最高較均值高出63天。
另一方面,IPO時未盈利企業并非表現出明顯的審核用時加長,但有明顯的個體差異。
2021-2022年上市企業中,IPO時未盈利企業共有25家,從IPO總用時來看并未與均值出現明顯差異,但用時最少、最長的企業分別為196天、552天,較均值差異約138-218天(約4.6至7.3個月)。
2、不同行業
影響企業上市速度的,除了公司本身質地以外,還有所處行業。
從總用時來看,電信、石油等行業,受中概股回A因素影響,近幾年IPO總用時都排名前列,但行業上市數量都是個位數,不具普遍性。此外,近幾年受疫情、相關政策影響較大的行業,如建筑裝飾和其他建筑業、航空運輸業、教育的企業IPO用時均在2年以上,且趨勢在增加。
特定行業,如貨幣金融服務行業,在選取的所有時間區間內,IPO企業總用時都在1000天以上,難度較大。
從IPO增加數量也能看出審核對于行業相應偏好,2021-2022年以來,行業IPO數量增加最多的便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業技術服務業一類戰略性新興產業,且多數總用時低于均值。
附:金證互通簡介:
目前,金證互通是國內投資者關系管理行業規模最大、分支機構最多、客戶量最大的服務機構。業務量在整個行業內處于領先地位,且服務質量的滿意度和項目家數遠超行業增長水平。目前在A股IPO市場占有率達1/4,2021年以來,金證互通市場占有率為31.5%。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