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貨幣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當時處于新石器時代,那個時候人們不是直接使用貨幣,也沒有發展到必然誕生貨幣的階段。
但是已經開始流行物物交換,即我家有多余的雞,你家有多余的水果,正好我們各自都需要對方多余的物品,然后形成了物物交易。今天一起來探究一下我國古代貨幣的起源和貨幣的發展變化!
1,夏商時期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發現以物換物的交易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其實是因為人們發現一個重大問題,即一只雞與水果沒辦法以同等的價值進行交換了,所以需要一般等價物,即具備貨幣的物品。
因而海貝被推向歷史的巔峰,成為我國第一枚貨幣,而且海貝還容易計數和算賬,例如一枚海貝可以理解為一塊錢,或者一枚海貝可以買到一個蘋果,30枚海貝能買到一只雞。
于是立即付諸行動,至此誕生石頭所制作的貝幣,接著陸續使用骨頭、陶瓷等原材料仿制貝幣,即我國最早的人工制作的貨幣誕生了。這個時候的計算不似后世以重量為計算單位,商朝的貨幣計算單位是“朋”,以五個貝幣串在一起為一串、兩串即為一朋。
2,周朝時期
我國的周朝時期,因為當時的實際發展狀況將歷史劃分為兩個階段,即西周和東周的春秋戰國。
西周屬于我國古代奴隸社會的巔峰階段,所以貨幣的發展繼續發生新的變化,但是西周的主要流通貨幣還是貝幣,只是發展到中期之后,西周誕生了我國古代史上最早的金屬貨幣,即用青銅制作的貝幣。
與此同時,西周在這個時期還誕生了用金銀玉石制作的貝幣,只是這些貨幣不用于流通,只是作為周天子對王公貴族的賞賜物。西周不僅誕生金屬貨幣,還針對貝幣制定統一標準,即用作貨幣的只能是小型海貝,而大型海貝只能當作裝飾品。
而且西周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到西周后期,石貝、骨貝、陶貝等貝幣被陸續淘汰,這些貨幣本身的原材料已不具備重要價值。
在西周的周孝王時期,貨幣計算單位也發生變化,開始出現以重量計算的方式,單位是“寽”,一“寽”大概是十二銖,這個計算方式的出現,為后來奠定基礎。東周的春秋戰國階段,我國的貨幣發展和變化如雨后春筍一般。
在當時除青銅貝幣以外,開始誕生以生產工具為模型的貨幣,例如布幣和刀幣,這兩種貨幣在誕生之初不僅可以當作貨幣使用,還能作為生產工具使用,到春秋戰國后期更是誕生我國第一枚圓形銅錢。
只是與后世不同的是,這款貨幣是圓形圓孔,而后世是圓形方孔。這款貨幣的幣面上還銘刻有貨幣的重量,所以被史學家認為是秦朝統一貨幣的形制基礎,這款貨幣也是由秦朝前身秦國所鑄造發行。
1,秦漢時期
秦始皇在一統天下之后,對于各個方面都要定下統一的標準,其中貨幣也是,秦始皇先是以之前秦國發行的圓形圜錢為形制基礎,統一演變成圓形方孔銅錢,在銅錢上面銘刻著重量,這就是影響后世2000多年的“秦半兩”。
秦朝不僅統一貨幣,還收回貨幣鑄造發行的權力,并且為貨幣立下法律法規,只允許使用銅錢和黃金貨幣,而黃金貨幣主要在大宗商品交易時使用。
不過發展至秦二世,因為君主的中央權力集中度降低,民間再次與春秋戰國時期一樣,出現大量私自鑄造貨幣的現象,導致貨幣質量嚴重下降,最后成為秦朝滅亡的因素之一。
漢朝的貨幣發展在初期沒有特別大的變化,繼續沿用秦朝的半兩形制,鑄造漢朝的半兩錢,而且初期對于貨幣的發行和鑄造都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變化現象,沒有統一的規制,質量也極為低下,鑄造發行的權力也嚴重下放,幾乎誰都能鑄造貨幣。
因此在漢武帝上位之后,首先統一貨幣,并且設立專門的貨幣管理和鑄造發行的機構,不允許其他任何私人鑄造貨幣,同時漢武帝鑄造發行的-五銖錢,它的質量貨真價實,即與刻在銅錢上面的重量一致,而且所用的銅礦也是最足的,因此漢武帝的五銖錢一直影響后世700多年。
兩漢中間只有王莽的新朝,做了貨幣的大改變,王莽稱帝之后,進行了四次貨幣改革,曾一度廢除五銖錢,發行和允許所謂的錢貨、黃金、銀貨、龜、貝貨等二十八種固定物品作為流通貨幣使用,甚至還鑄造發行類似春秋戰國時期的刀幣,但是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直到東漢建立,恢復五銖錢制度,東漢期間有多位皇帝做過細微改變,但是主體依然是五銖錢。
2,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貨幣
漢朝之后的三國時期,因為政權問題,所以各自發行各自的貨幣,但是五銖錢依然可以使用,不過曹丕在位期間有廢除五銖錢等錢幣,規定使用谷帛交易,后來魏明帝曹叡繼位后恢復“五銖”錢;
而東吳和蜀漢的貨幣情況更為復雜多變,主要是大錢,蜀漢是“直百”、“直百五銖”、“犍為五銖”等;東吳的貨幣錢是“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等。東吳和蜀漢的大錢,是指一枚當無數枚五銖錢使用。
例如直百五銖是指一枚相當于一百枚五銖錢。到兩晉時期,西晉是繼續沿用漢魏的舊錢,而東晉因為在東吳區域建國所以沿用東吳舊錢;
后來的南北朝時期,民間百姓更多又回到了物物交換的時代,只有十六國的前涼、后趙和成漢有發行過少量錢幣,但是谷物絹帛等實物貨幣還是主要手段。
南北朝雖然出土的鑄幣很多,但是因為幣制混亂,名目繁雜,加上民間的大量私鑄,所以貨幣在當時沒有信用度,百姓們寧愿使用實物貨幣。
1,隋唐時期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因為全國流行的錢幣輕重不一,下令統一貨幣,推行五銖,于是出現了“隋五銖”,也稱之為“開皇五銖”。
后來隋朝接連發生偷偷私自鑄造貨幣的現象,于是楊堅把鑄造貨幣的錢范放在全國各地設定的關口處,以此進行嚴查,所以又稱“置樣五銖”,后來因為在銅錢里面摻錫,導致錢幣發白,時稱“白錢五銖”。
最終在隋文帝的大力推動下,隋朝實現了貨幣的統一。唐朝取代隋朝,在開始的幾年里沿用隋五銖,唐高祖李淵在開國后的第四年廢除舊錢,鑄造發行“開元通寶”,寓意著“開辟新紀元”。
開元通寶讓錢文標重量的時代結束,變為通寶、元寶等寶文幣制,單位也變成了兩、錢、分、里,一錢即一枚開元通寶,貨幣計數進制也從二十四進制變為十進制。
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鑄造發行“乾封泉寶”,規定一枚乾封泉寶兌換十枚開元通寶,但是這款是虛值錢幣,才發行不到一年,被李治所廢除。
在安史之亂階段,史思明鑄造發行“得壹元寶”,后改為“順天元寶”,失敗之后被廢除。
在公元758年,唐肅宗李亨發行“乾元重寶”,再次規定一枚當十枚開元通寶,第二年又發行“乾元重寶重輪”,更是一當五十,導致物價上漲,百姓苦不堪言。
于是被唐代宗李豫廢除。然后唐代宗李豫發行我國最早的年號元寶錢—大歷元寶,其后的唐德宗李適發行“建中通寶”。
這兩款貨幣流通范圍僅僅是在西北地區流通。至于五代十國時期,每個政權有自己的貨幣發行,各不相同,與南北朝時期一般混亂不堪,導致社會問題更加突出,只能無法長存。
2,宋元時期
宋朝時期,除了發行銅錢之外,還發行鐵錢,例如四川地區,因為宋朝統治者滅掉蜀地政權,竟然把當地銅礦等銅制品都收回東京汴梁,導致四川地區沒有銅錢流通。
然后宋朝統治者下令鑄造鐵錢。雖然鐵錢能用,但是重量讓人不便攜帶,特別是對于商人來說,于是先是在四川地區的商人誕生中國最早的紙幣雛形-交子前身,其實類似支票的作用。
直到這張紙在四川地區普遍流通,得到官府認可,才發展成為紙幣,中間歷經一次大改革,從私人發行到宋朝官府發行。但是這款紙幣主要是在四川地區流通,其他地區沒有信用度,因此宋朝主體依然是銅錢。
元朝統一中原之后,忽必烈采用大臣的建議,選擇發行紙幣,經歷三次貨幣變革,從中統鈔、至元鈔到最后的至正鈔。
其實這三次貨幣政策都非常好,特別是中統鈔最初發行時,對于元朝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因為元朝自身的缺陷,王公貴族任意消耗作為紙幣的本位金,導致紙幣失去價值和信用度,最后徹底崩盤。
3,明清時期
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后期,中央集權達到頂峰,明朝時期,公元1368年,朱元璋從鑄造發行“洪武通寶”開始,到公元1399年之間,5次停止鑄造銅錢,3次恢復鑄造銅錢,目的是為了推行紙幣。
所以明朝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銅錢與紙鈔并行,而因為前面多個朝代的銅錢都在流通,所以銅錢非常混亂。
在公元1374年,朱元璋發行紙幣“大明寶鈔”,此時開始紙幣為主,銅錢為輔的狀態,還規定一向大明寶鈔兌換一千文銅錢,可以兌換一兩白銀,可以兌換四分之一兩黃金。
接著在公元1389年,還增加十文、二十文、三十文、四十文、五十文的小面值,并且禁止黃金、白銀作為貨幣流通。大明寶鈔發展至正德年間,已經嚴重貶值,導致購買力下降,最終大明寶鈔被淘汰。
明朝在公元1436年,明英宗朱祁鎮實行“米麥折銀之令”,后來在公元1457年,明朝廢除禁用白銀法令,這時白銀作為貨幣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上升,于公元1567年,明朝統治者把白銀作為法定貨幣,至此白銀的貨幣地位達到歷史新高度。
作為我國最后的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從努爾哈赤建立后金開始發行銅幣,到公元1908年,溥儀鑄造發行宣統通寶,其間好幾位皇帝陸續發行過鑄幣,但是都沒有做到大量和廣泛,因此在清朝紙幣和白銀是主要貨幣。
綜上所述,我國古代的貨幣從原始社會時期的物物交換起源開始,到夏商流行我國第一款貨幣,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有新的變化,然后因為秦始皇的貨幣統一,讓我國古代2000多年的貨幣基本定型。
直到宋朝的紙幣誕生,才讓我國古代的貨幣再一次發生歷史性的改變。但其實,我國古代貨幣基本上在夏商周時期就形成基本方向,后面都是朝著這個方向進行一個演變而已。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