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正不斷加大對個人賬戶的管理力度,繼清理“睡眠賬戶”后,又有多家銀行下調了線上相關業務的交易限額,涉及個人網銀轉賬、非柜面業務等。
線上交易限額下調
具體來看,浦發銀行杭州分行日前發布了關于調整個人銀行結算賬戶非柜面業務限額的公告,稱為保障賬戶資金安全,近期將根據客戶在該行預留的基本信息及賬戶使用情況,適當調整個人銀行結算賬戶非柜面業務限額。在此之前,浦發銀行福州分行、長沙分行、成都分行均發布了類似的公告。
龍海農商銀行于4月9日發布了關于批量調整存量個人結算賬戶非柜面業務限額的公告,稱為進一步提高該行賬戶風險防控能力,將于2022年4月20日開始批量調整存量個人結算賬戶非柜面業務限額,將通過參考客戶預留的個人信息(年齡等)、近6個月收付款交易金額、筆數以及賬戶余額等因素,對賬戶進行風險分級分類后設置不同檔次的非柜面業務限額(柜面交易、收款業務不受限)。
根據公開信息,所謂“非柜面業務”,主要指不在銀行網點柜臺辦理的業務,包括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網關支付、快捷支付、銷售終端(POS)、自助柜員機(ATM)等業務。綜合多家銀行公告來看,這一業務限額的調整主要是銀行機構為了落實相關要求,防范電信詐騙,保障賬戶資金安全等。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線上業務限額過大,對于少數大額轉賬、支付及交易能帶來便利,但萬一客戶遭遇“釣魚網站”,可能面臨大額資金財產損失風險。下調限額能有效降低潛在風險,更好保護廣大客戶財產安全,保障客戶賬戶和資金安全,防范釣魚網站與電信詐騙。
中國銀聯此前發布的《2021移動支付安全大調查研究報告》顯示,“睡眠卡”潛藏賬戶風險。存在多張“睡眠卡”的受訪者遭受資金損失的概率更大,受訪群體有超過3%的持卡人曾出借銀行卡牟利;同時,擁有10張以上銀行卡且發生損失的受訪群體,人均損失金額超過3000元,高出受損人群平均損失金額的50%。
“銀行這些賬戶都有可能被電信詐騙分子利用,威脅用戶的資金安全和信息安全。”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除針對特定用戶外,多家銀行的限額政策僅針對部分地區。整體而言,在當前限額政策下,絕大多數的銀行用戶不會受到限額調整的影響。
銀行加大個人賬戶管理力度
實際上,在調整限額之前,為了加強風險防范,多家銀行已經開始對“長期不動”“一人多戶”等個人銀行賬戶進行排查工作,并對這些賬戶進行了功能調整,嚴格控制個人銀行賬戶(含銀行卡)總量。
比如,工商銀行曾于1月開展了“長期不動”“一人多戶”等個人銀行賬戶(借記卡和活期存折)的排查工作。排查范圍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個人長期不動的銀行賬戶,即截至2022年1月10日,連續三年以上(含三年)未發生客戶主動交易,活期賬戶余額低于10元,未簽訂信用卡、個人貸款還款及其他代收代付協議的賬戶,該賬戶功能調整為只收不付;另一類是個人開立多個結算賬戶,即同一客戶名下持有4個以上Ⅰ類個人結算賬戶,且未在該行營業網點對使用多個賬戶的情況進行合理性說明,該賬戶功能調整為只收不付。
中國銀行也于2021年12月末發布公告稱,將對近三年(含)無交易,余額小于等于10元(人民幣)的賬戶,以及同一個客戶開立多個結算賬戶,即名下持有的4個(不含)以上Ⅰ類賬戶,開展排查,并按監管規定對上述賬戶暫停金融服務。
在業內人士看來,不管是調整限額還是清理“睡眠賬戶”,都是銀行打擊電信詐騙的防范之舉。近年來,電信詐騙案件頻發,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此前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有38%的網民表示過去的半年內在上網過程中遭遇過網絡安全問題。其中,遭遇個人信息泄露的網民比例最高,占比22%;遭遇網絡詐騙的網民占比16.6%。
央行披露的2021年四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現實,截至2021年四季度末,我國人均持有銀行卡數量為6.55張。在業內人士看來,防范電信詐騙過程中,銀行作為主要支付渠道,起著關鍵作用,在此背景下,銀行加強對個人銀行賬戶的管理力度正當其時。
相關監管部門也曾發布規定要求,銀行應當對同一存款人開戶數量較多的情況進行摸排清理,要求存款人做出說明,核實其開戶的合理性。對于無法核實開戶合理性的,銀行應當引導存款人撤銷或歸并賬戶,或者采取降低賬戶類別等措施,使存款人運用賬戶分類機制,合理存放資金,保護資金安全;央行在召開的2022年工作會議中也明確提到,2022年將持續打擊跨境賭博、電信網絡詐騙和非法支付活動。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