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終于下調了存款利率,其實他們早就按捺不住了。
率先官宣下調的是國有六大行,工農中建交與郵政儲蓄銀行。
建設銀行:9月15日,3個月、6個月、1年期、2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別為1.25%、1.45%、1.65%、2.15%、2.65%,均下降10個基點;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為2.60%,下調15個基點。
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9月15日對3個月、6個月、1年期、2年期、5年期的定期存款年利率均下調了10個基點;3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下調15個基點。
此后招行、浦發等多家股份制銀行跟進。
招商銀行,一年、二年、三年、五年定存利率在前期基礎上下調10—15個基點,掛牌利率分別為1.65%、2.15%、2.6%、2.65%。
在國有六大行地帶領下,后續的股份制銀行與中小銀行,必然會繼續跟進,總而言之,一場浩大的存款利率下調浪潮,正在上演。
正如我在開頭所說,銀行早就忍耐不住了,早就想下調存款基準利率。主要有三個因素。
三個因素具體為,貸款利率不斷下降,提前還貸潮上演,存款不斷增加,這三者都會對銀行的利潤空間造成擠壓,何況三者如今同時在上演。
第一,貸款利率不斷下調。
從去年年末到目前,我們的市場貸款利率LPR已經下調了三次。
一年期LPR降了兩次,從去年11月的3.85%降至如今的3.65%,下調了20個基點。
五年期LPR降了三次,從去年11月的4.65%降至如今的4.3%,下調了35個基點。
貸款利率下調,存款利率不降,銀行的利潤空間勢必會縮小。大家都知道,銀行的利潤主要是依靠貸款與存款之間的利率差。
以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銀行來說,2021年工商銀行的利息凈收入是6906.8億元,占營業收入的73.3%。
受貸款利息三次下調影響,根據工商銀行最新發布的2022半年報數據顯示,平均付息率仍然上升了9個基點,存款總利息支出同比大漲了17%。
成本上漲,意味著利潤會被壓縮。這是銀行下調存款利率最大的動力
第二,提前還貸潮上演。
貸款利息下降,如果能夠增加房貸,達到薄利多銷的目的,利潤反而會增加,但是三次降息,并沒有換來貸款的增加,反而在房貸方面上演了扎堆還貸潮。
以國有六大行來看,最新公布的上半年數據顯示,上半年房貸放量較去年同期紛紛大跳水。
工商銀行個人住房貸款增量較去年下跌,不到去年全年的14%。建行只有去年全年的18.5%,農行上半年個人住房貸款增量只有去年全年的17.6%,中國銀行只有去年全年的10.9%,郵政銀行只有去年全年的24.2%,交行只有去年的19.9%。
國有六大行還是表現較好的,至少六大行上半年個人住房貸款增量是正數。有不少股份制銀行和城市銀行增量出現了負數,比如浦發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北京銀行、渤海銀行。
個人住房貸款增量為負,意味著什么,意味著還款的人比貸款的人還要多。銀行主要就是靠房貸賺錢,其中房貸更是大頭,現在都不愿貸款了,本來想著薄利多銷,成了一場空,豈能不著急。
是什么原因導致提前還貸潮上演的?一方面是存了貸款利率遲遲不將,很多有實力的人提前還貸,轉向利率更低的抵押貸和經營貸。
另一方面,房價預期改變,市場預期改變,最重要的是很多人的工作與收入遭遇沖擊,有實力的一批人,擔心未來不確定性加劇,提前還貸。
第三,存款不斷增加。
收入空間遭受擠壓的同時,存款卻在不斷增加,銀行在收入遭擠壓的同時,還得承受多支付利息的煩惱。
央行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國居民存款從去年7月的99.42萬億元,猛增到了今年7月末的113.28萬億元,1年大增了13.86萬億,增幅高達14.2%。而同期總存款只增長了10.5%。
大家都不愿消費、不敢消費、不敢貸款,有點錢就存在銀行,現金為王的時代已經來到。誰讓當下充滿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呢?普通人對抗不確定性的唯一方法,就是多存錢。
然而,過多的存款對銀行卻是利空,少貸款多存款,銀行利潤空間明顯被壓縮。
存款利率下降會帶來什么影響?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從銀行下調存款利率的目的來尋找。
存款利率下降,意味著我們的存款利息下降,也即存款的下降便宜了。
在全球通脹高企的當下,存款利率本就無法掩蓋通脹率,現在存款利率進一步下調,很多人可能扛不住,會將銀行的錢拿出來,去尋找更好的抗通脹標的。
銀行的目的,或者說國家的目的便在于此。當下大多數人就想著存款,有點錢就存起來,不愿消費、不敢消費,更別說貸款買房了。
然而,一個社會如果消費乏力,東西賣不出去,那工廠就轉不動,生產的東西賣不出去,工業就會受阻。
所以,恢復消費,才能解決當下經濟困境的關鍵,而存款利率降息,就是推動消費的一個方式。
此外,股市也需要資金注入。
總之一句話,你想現金為王,但政策不會允許。存款利率下調,就是將銀行閑置的錢動作利率的手法調出來,注入到消費市場與資本市場。
?銀行終于下調了存款利率,其實他們早就按捺不住了。
率先官宣下調的是國有六大行,工農中建交與郵政儲蓄銀行。
建設銀行:9月15日,3個月、6個月、1年期、2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別為1.25%、1.45%、1.65%、2.15%、2.65%,均下降10個基點;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為2.60%,下調15個基點。
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9月15日對3個月、6個月、1年期、2年期、5年期的定期存款年利率均下調了10個基點;3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下調15個基點。
此后招行、浦發等多家股份制銀行跟進。
招商銀行,一年、二年、三年、五年定存利率在前期基礎上下調10—15個基點,掛牌利率分別為1.65%、2.15%、2.6%、2.65%。
在國有六大行地帶領下,后續的股份制銀行與中小銀行,必然會繼續跟進,總而言之,一場浩大的存款利率下調浪潮,正在上演。
正如我在開頭所說,銀行早就忍耐不住了,早就想下調存款基準利率。主要有三個因素。
三個因素具體為,貸款利率不斷下降,提前還貸潮上演,存款不斷增加,這三者都會對銀行的利潤空間造成擠壓,何況三者如今同時在上演。
第一,貸款利率不斷下調。
從去年年末到目前,我們的市場貸款利率LPR已經下調了三次。
一年期LPR降了兩次,從去年11月的3.85%降至如今的3.65%,下調了20個基點。
五年期LPR降了三次,從去年11月的4.65%降至如今的4.3%,下調了35個基點。
貸款利率下調,存款利率不降,銀行的利潤空間勢必會縮小。大家都知道,銀行的利潤主要是依靠貸款與存款之間的利率差。
以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銀行來說,2021年工商銀行的利息凈收入是6906.8億元,占營業收入的73.3%。
受貸款利息三次下調影響,根據工商銀行最新發布的2022半年報數據顯示,平均付息率仍然上升了9個基點,存款總利息支出同比大漲了17%。
成本上漲,意味著利潤會被壓縮。這是銀行下調存款利率最大的動力
第二,提前還貸潮上演。
貸款利息下降,如果能夠增加房貸,達到薄利多銷的目的,利潤反而會增加,但是三次降息,并沒有換來貸款的增加,反而在房貸方面上演了扎堆還貸潮。
以國有六大行來看,最新公布的上半年數據顯示,上半年房貸放量較去年同期紛紛大跳水。
工商銀行個人住房貸款增量較去年下跌,不到去年全年的14%。建行只有去年全年的18.5%,農行上半年個人住房貸款增量只有去年全年的17.6%,中國銀行只有去年全年的10.9%,郵政銀行只有去年全年的24.2%,交行只有去年的19.9%。
國有六大行還是表現較好的,至少六大行上半年個人住房貸款增量是正數。有不少股份制銀行和城市銀行增量出現了負數,比如浦發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北京銀行、渤海銀行。
個人住房貸款增量為負,意味著什么,意味著還款的人比貸款的人還要多。銀行主要就是靠房貸賺錢,其中房貸更是大頭,現在都不愿貸款了,本來想著薄利多銷,成了一場空,豈能不著急。
是什么原因導致提前還貸潮上演的?一方面是存了貸款利率遲遲不將,很多有實力的人提前還貸,轉向利率更低的抵押貸和經營貸。
另一方面,房價預期改變,市場預期改變,最重要的是很多人的工作與收入遭遇沖擊,有實力的一批人,擔心未來不確定性加劇,提前還貸。
第三,存款不斷增加。
收入空間遭受擠壓的同時,存款卻在不斷增加,銀行在收入遭擠壓的同時,還得承受多支付利息的煩惱。
央行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國居民存款從去年7月的99.42萬億元,猛增到了今年7月末的113.28萬億元,1年大增了13.86萬億,增幅高達14.2%。而同期總存款只增長了10.5%。
大家都不愿消費、不敢消費、不敢貸款,有點錢就存在銀行,現金為王的時代已經來到。誰讓當下充滿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呢?普通人對抗不確定性的唯一方法,就是多存錢。
然而,過多的存款對銀行卻是利空,少貸款多存款,銀行利潤空間明顯被壓縮。
存款利率下降會帶來什么影響?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從銀行下調存款利率的目的來尋找。
存款利率下降,意味著我們的存款利息下降,也即存款的下降便宜了。
在全球通脹高企的當下,存款利率本就無法掩蓋通脹率,現在存款利率進一步下調,很多人可能扛不住,會將銀行的錢拿出來,去尋找更好的抗通脹標的。
銀行的目的,或者說國家的目的便在于此。當下大多數人就想著存款,有點錢就存起來,不愿消費、不敢消費,更別說貸款買房了。
然而,一個社會如果消費乏力,東西賣不出去,那工廠就轉不動,生產的東西賣不出去,工業就會受阻。
所以,恢復消費,才能解決當下經濟困境的關鍵,而存款利率降息,就是推動消費的一個方式。
此外,股市也需要資金注入。
總之一句話,你想現金為王,但政策不會允許。存款利率下調,就是將銀行閑置的錢動作利率的手法調出來,注入到消費市場與資本市場。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