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本質上是“傳統貨幣政策工具+結構性要求”。2008年金融危機沖擊全球經濟,傳統貨幣政策工具失效。基于這一背景,發達經濟體央行紛紛創新結構工具,美聯儲定期貸款拍賣TAF、歐央行定向長期再融資計劃TLTRO、英格蘭銀行融資換貸款計劃FLS等最具代表性。中國央行較早就開始探索使用結構工具,1999年推出支農再貸款,定向支持“三農”領域。近年來我國結構工具快速發展,總體分為再貸款、存款準備金政策、公開市場操作三類。
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詳解:1)再貸款。2020年以來,再貸款在央行操作中的占比明顯提升,除了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和再貼現等傳統工具額度,還創設了碳減排工具、科技創新、交通物流領域等定向支持行業的專項再貸款。2)準備金政策。我國存款準備金制度于1984年建立,歷經多次結構性調整,包括2004年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2011年正式引入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2014年首次定向降準、2016年升級動態調整機制為MPA體系、2019年推出“三檔兩優框架”等。3)公開市場操作。明確屬于結構工具的有TMLF、PSL以及CBS,傳統的MLF、SLF等工具,實際上也具有結構性特征。
相比傳統工具,結構工具有哪些獨特優勢?一是輔助投放流動性,維護正常的貨幣政策空間。我國仍在堅持正常貨幣政策,央行對于總量工具的使用有度。結構工具輔助投放流動性,有助于維持政策穩健性。二是四兩撥千斤”撬動信貸增長。2022年,預計增量、存量工具分別可支持信貸投放5733億、7400億,考慮貨幣乘數,可撬動新增信貸超10萬億,貢獻社融增長3.2個百分點。三是精準滴灌,定向支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結構工具通過設計激勵相容機制,能夠有效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四是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降低實體融資成本。2020年以來,一般貸款與企業加權平均利率明顯下行,處于歷史低位。
貨幣政策還有多少發力空間?1)短期內央行將維持寬松取向,更好與財政政策形成配合。中長期內,資金面最寬松的時點已過,當前大量流動性淤積在銀行間市場,提振實體融資需求是關鍵,而非一味寬貨幣。在國內通脹上行和海外加息壓力下,總量工具明顯受到制約,下一階段貨幣政策將以結構性發力為主。2)5年期LPR或存在進一步下行空間。國務院最新定調再提“繼續推動實際貸款利率穩中有降”,新一輪LPR下調抓手或為存款利率改革。從期限利差等現實角度來看,再降5年期LPR的可能性更大。3)穩增長、寬信用處于醞釀期,疫情的暫時性影響終將消退。
風險因素:疫情再度惡化,政策推進不及預期等。
(解運亮系信達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
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本質上是“傳統貨幣政策工具+結構性要求”。2008年金融危機沖擊全球經濟,傳統貨幣政策工具失效。基于這一背景,發達經濟體央行紛紛創新結構工具,美聯儲定期貸款拍賣TAF、歐央行定向長期再融資計劃TLTRO、英格蘭銀行融資換貸款計劃FLS等最具代表性。中國央行較早就開始探索使用結構工具,1999年推出支農再貸款,定向支持“三農”領域。近年來我國結構工具快速發展,總體分為再貸款、存款準備金政策、公開市場操作三類。
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詳解:1)再貸款。2020年以來,再貸款在央行操作中的占比明顯提升,除了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和再貼現等傳統工具額度,還創設了碳減排工具、科技創新、交通物流領域等定向支持行業的專項再貸款。2)準備金政策。我國存款準備金制度于1984年建立,歷經多次結構性調整,包括2004年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2011年正式引入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2014年首次定向降準、2016年升級動態調整機制為MPA體系、2019年推出“三檔兩優框架”等。3)公開市場操作。明確屬于結構工具的有TMLF、PSL以及CBS,傳統的MLF、SLF等工具,實際上也具有結構性特征。
相比傳統工具,結構工具有哪些獨特優勢?一是輔助投放流動性,維護正常的貨幣政策空間。我國仍在堅持正常貨幣政策,央行對于總量工具的使用有度。結構工具輔助投放流動性,有助于維持政策穩健性。二是四兩撥千斤”撬動信貸增長。2022年,預計增量、存量工具分別可支持信貸投放5733億、7400億,考慮貨幣乘數,可撬動新增信貸超10萬億,貢獻社融增長3.2個百分點。三是精準滴灌,定向支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結構工具通過設計激勵相容機制,能夠有效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四是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降低實體融資成本。2020年以來,一般貸款與企業加權平均利率明顯下行,處于歷史低位。
貨幣政策還有多少發力空間?1)短期內央行將維持寬松取向,更好與財政政策形成配合。中長期內,資金面最寬松的時點已過,當前大量流動性淤積在銀行間市場,提振實體融資需求是關鍵,而非一味寬貨幣。在國內通脹上行和海外加息壓力下,總量工具明顯受到制約,下一階段貨幣政策將以結構性發力為主。2)5年期LPR或存在進一步下行空間。國務院最新定調再提“繼續推動實際貸款利率穩中有降”,新一輪LPR下調抓手或為存款利率改革。從期限利差等現實角度來看,再降5年期LPR的可能性更大。3)穩增長、寬信用處于醞釀期,疫情的暫時性影響終將消退。
風險因素:疫情再度惡化,政策推進不及預期等。
(解運亮系信達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