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是社會分工和生產力不斷發展的產物。它隨著社會分工的出現而產生,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而發展。目前人類社會有著龐大的產業分類和社會分工。我們把這些產業分為三類: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第一產業指農業,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和副業,第二產業通常指工業和建筑業。第三產業是指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產業,通常也稱為服務業。
論中國的三次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是指三大產業及其內部的比例關系。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對應不同的產業結構。目前,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普遍經歷了“一、三、二、三”、“二、一、三”、“二、三、一”、“三”的格局,其中,“一、三、二”、“一、二、三”的格局通常對應著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發展階段;“二、一、三”和“二、三、一”的模式通常對應工業化階段;而“三、二、一”的模式通常對應著高效率的合成。
第一產業農業
自工業革命以來,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逐漸得到調整和改變。歷經百年,終于進入了“三二一”的格局。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很快。從2019年中國三次產業產值來看,中國產業結構已經處于“三二一”格局。根據國家統計局最終核實,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98651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產值70474億元,占比7.1%;第二產業產值380671億元,占38.6%;第三產業產值535371億元,占比54.3%。
上海,中國的經濟引擎
從中國的產業結構來看,第一產業占比已經不到10%。農業雖然是中國的基礎,但是產值一直比較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產值加起來,占92.9%,占據絕對地位,第三產業占比超過50%,成為第一大產業。雖然目前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但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經退居第二位,第三產業成為中國產值最高、從業人數最多的產業。未來我國高校畢業生的主要就業方向也將是第三產業。
中國高速鐵路網分布圖
中國的產業結構呈現“三、二、一”的格局,這是中國走向高效率的綜合發展階段的體現。雖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產業結構第一產業比重仍有下降空間,第三產業有提升空間,產業結構可以繼續優化。此外,中國各地區之間的產業結構差異很大,尤其是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之間。
中國夜景地圖
以2019年為例,位于東部地區的浙江省,第一產業占比3.4%,第二產業占比42.6%,第三產業占比54%。地處西部的甘肅省2019年三次產業占比,第一產業占比12.05%,第二產業占比32.83%,第三產業占比55.12%。地處東北的吉林省2019年三次產業占比,第一產業占比10.9%,第二產業占比35.3%,第三產業占比53.8%。從這三個省份的產業結構來看,基本上第一產業比重越低,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越高。
浙江、甘肅和吉林省位置圖
相關問答: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是什么?
第一產業主要指生產食材以及其它一些生物材料的產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等直接以自然物為生產對象的產業(泛指農業)。
第二產業主要指加工制造產業(或指手工制作業),利用自然界和第一產業提供的基本材料進行加工處理。
第三產業是指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現代服務業或商業),范圍比較廣泛,主要包括交通運輸業、通訊產業、商業、餐飲業、金融業、教育、公共服務等非物質生產部門。
三大產業的關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進步,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產值和就業人員的比例不斷發生變化。其變化趨勢是:起初是第一產業的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第三產業的比重也不斷上升;隨后包括第一、第二產業的物質生產部門的比重都不同程度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持續上升。
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產值和就業人口的比重一般都在50%以上,成為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產業。在發展中國家除新型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以外,產業結構層次都相對落后,轉變的進程也不快。從變化趨勢看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基本上一致。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三大產業
“工業”是社會分工和生產力不斷發展的產物。它隨著社會分工的出現而產生,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而發展。目前人類社會有著龐大的產業分類和社會分工。我們把這些產業分為三類: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第一產業指農業,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和副業,第二產業通常指工業和建筑業。第三產業是指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產業,通常也稱為服務業。
論中國的三次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是指三大產業及其內部的比例關系。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對應不同的產業結構。目前,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普遍經歷了“一、三、二、三”、“二、一、三”、“二、三、一”、“三”的格局,其中,“一、三、二”、“一、二、三”的格局通常對應著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發展階段;“二、一、三”和“二、三、一”的模式通常對應工業化階段;而“三、二、一”的模式通常對應著高效率的合成。
第一產業農業
自工業革命以來,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逐漸得到調整和改變。歷經百年,終于進入了“三二一”的格局。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很快。從2019年中國三次產業產值來看,中國產業結構已經處于“三二一”格局。根據國家統計局最終核實,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98651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產值70474億元,占比7.1%;第二產業產值380671億元,占38.6%;第三產業產值535371億元,占比54.3%。
上海,中國的經濟引擎
從中國的產業結構來看,第一產業占比已經不到10%。農業雖然是中國的基礎,但是產值一直比較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產值加起來,占92.9%,占據絕對地位,第三產業占比超過50%,成為第一大產業。雖然目前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但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經退居第二位,第三產業成為中國產值最高、從業人數最多的產業。未來我國高校畢業生的主要就業方向也將是第三產業。
中國高速鐵路網分布圖
中國的產業結構呈現“三、二、一”的格局,這是中國走向高效率的綜合發展階段的體現。雖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產業結構第一產業比重仍有下降空間,第三產業有提升空間,產業結構可以繼續優化。此外,中國各地區之間的產業結構差異很大,尤其是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之間。
中國夜景地圖
以2019年為例,位于東部地區的浙江省,第一產業占比3.4%,第二產業占比42.6%,第三產業占比54%。地處西部的甘肅省2019年三次產業占比,第一產業占比12.05%,第二產業占比32.83%,第三產業占比55.12%。地處東北的吉林省2019年三次產業占比,第一產業占比10.9%,第二產業占比35.3%,第三產業占比53.8%。從這三個省份的產業結構來看,基本上第一產業比重越低,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越高。
浙江、甘肅和吉林省位置圖
相關問答: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是什么?
第一產業主要指生產食材以及其它一些生物材料的產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等直接以自然物為生產對象的產業(泛指農業)。
第二產業主要指加工制造產業(或指手工制作業),利用自然界和第一產業提供的基本材料進行加工處理。
第三產業是指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現代服務業或商業),范圍比較廣泛,主要包括交通運輸業、通訊產業、商業、餐飲業、金融業、教育、公共服務等非物質生產部門。
三大產業的關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進步,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產值和就業人員的比例不斷發生變化。其變化趨勢是:起初是第一產業的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第三產業的比重也不斷上升;隨后包括第一、第二產業的物質生產部門的比重都不同程度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持續上升。
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產值和就業人口的比重一般都在50%以上,成為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產業。在發展中國家除新型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以外,產業結構層次都相對落后,轉變的進程也不快。從變化趨勢看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基本上一致。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三大產業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