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一直沒辦法正常吃飯,最近嚴重到連喝水都會嗆咳,體重一降再降,現在體重不到100斤。”南京市民金大叔(化名)由于吞咽困難,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就診多次查不出病因,治療效果也不佳。近日,金大叔在江蘇省中醫院終于找到病因,并在該院消化內鏡中心副主任張其德幫助下,成功接受內鏡下超微創手術,術后吞咽困難等癥狀完全消失,困擾金大叔多年的問題終于得到解決。
食管擴張7cm,內有大量潴留物
吞咽困難無法正常進食 一個月瘦了14斤
據他回憶,兩年前的一天,突然開始出現吞咽困難、飯后打嗝不止、嘔吐等情況,漸漸地無法正常吃飯,只能吃一些米湯、藕粉等流質食物。其間多次就診,但始終未能確診,治療效果也不佳。從上個月開始吞咽困難的癥狀加重,喝水較快時也容易嗆咳,飯后經常感覺胃不舒服,后背疼痛,僅一個月體重就減輕了14斤。
覺得情況不妙,在家人陪伴下,金大叔趕緊到江蘇省中醫院就診。在完善腹部CT、胃鏡、上消化道造影等各項檢查后,醫生發現其食管明顯梗阻擴張,正常人的食管直徑為2-3公分,而金大叔的食管直徑已經擴張到了7公分,比常人的結腸還寬,并且下端開始扭曲。結合臨床表現,確診為賁門失弛緩癥,于是金大叔轉入消化內鏡中心接受進一步治療。
發病少見 原來是賁門作怪
“賁門失弛緩癥相對少見,簡單地說就是賁門這個‘閥門’出了問題。”張其德主任解釋說,賁門是食管肌層增厚形成的括約肌,位于食管和胃之間連接的部分,作用就是防止胃內的內容物或者消化液反流到食管。正常情況下,在食物消化過程中,“閥門”應該是關閉的。如果“閥門”松弛,胃內容物反流就會引起反流性食管炎。與之相反,如果過度緊張,持續不開放,食物不能很好地從食管進入胃里,也就是所說的賁門失弛緩癥,可引起吞咽困難、反流、胸痛及體重減輕等臨床癥狀。
該病目前發病機制還不明確,考慮可能與感染、自身免疫及遺傳因素相關。診斷的主要依據包括臨床癥狀、食管造影、食管動力學檢查及上消化道內鏡檢查。
賁門失弛緩癥的治療目的在于降低食管括約肌的壓力,使食管下端松弛,以解除括約肌痙攣、緩解癥狀。傳統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口服藥物)、內鏡下肉毒毒素注射、內鏡下球囊擴張及腹腔鏡Heller肌切開術,但臨床效果欠佳。
術前術后對比
黏膜下打隧道 內鏡超微創巧治難題
近日,張其德主任在完善患者賁門失弛緩癥臨床系統評分,評估營養狀況后,決定為其實施超微創手術——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POEM)。
雖然術前已經禁食三天,但是胃鏡插入食管時,大家還是驚住了:擴張的食管體部還是潴留大量混濁液體及食物殘渣,管壁彌漫涂覆著滲出物,張主任團隊耐心反復清洗吸引,花了半小時用了近3500ml的水,并且發現了隱藏的早癌。
隨后,他在賁門上10cm食管右后壁縱向開口,沿著食管黏膜下層,用內鏡下專用切開刀建立隧道,從上而下順行到達賁門下2-3cm,然后對食管固有肌層的環形肌肉進行切斷,部分行全層切除術,松弛肌肉群,從而達到降低食管下括約肌壓力的目的。由于食管壁僅有4毫米,在粘膜下打隧道,本身操作空間極為狹小,既要精準切開肌纖維,同時又要避免穿孔,對術者的控鏡能力和剝離精準度有著極高要求,可以說是毫米級別。憑借多年內鏡微創治療經驗和精湛的技術,張主任在二十分鐘成功為其實施手術。
術后第二天早查房時,張主任讓其喝水。第三天,患者就能流質進食。“很久沒有這么爽滑的感覺,感謝張主任和消化內鏡中心的醫護人員。”術后五天康復出院,出院時比住院時胖了6斤,沒有任何不適,金大叔發出由衷地感謝。
“近年來,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POEM)手術在臨床上常規開展,賁門失弛緩癥的臨床治療成功率大幅提高。”張其德主任表示,POEM手術治療屬于“超級微創手術”的理念,手術時間短,創傷小,無皮膚切口,療效可靠,可最大限度地恢復食管的生理功能并減少手術的并發癥,正成為目前治療賁門失弛緩癥的最佳選擇。
校對 盛媛媛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