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4個不同方面來解讀一下北交所和上交所、深交所的區別:服務的企業、市值差異、上市門檻、組織形式。
北交所和上交所、深交所最明顯的區別是組織形式的不同。北交所是公司制,而上交所和深交所都是會員制。
第二點,服務的企業不同。北京證券交易所成立的初衷是為“專精特新”的小巨人或者說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因此北交所的上市公司具有:“更早、更小、更新”的特點,“小而美”。如果說北交所的上市公司還是小船,北交所則是為企業提供航道的河流。
從市值來看,北交所的11月22日的總市值約為2800億元,其中市值最高的公司貝特瑞為912億元,而最小的同心傳動為3億元。交易首日,平均市值為35.64億元,絕大部分公司的市值不超過50億元。
2021年11月,上交所的總市值51萬億,上市企業2000多家。市值最高的茅臺兩萬三千多億。如果說茅臺的體量是一艘航母,上交所就是大洋,能夠讓24%市值在200億元以上、37%市值為50~200億元、39%市值在50億元以下的上市公司自由來往。
深交所的總市值39萬億,上市公司2550家,股票平均市盈率為32.32,其中1062家公司在創業板,平均市盈率為60.57。市值最大的公司寧德時代在創業板,總市值1萬五千多億。深交所就好比大海的體量。
未來,北交所的企業發展得好,可以轉入上交所或深交所,就好比河流匯入了大洋大海,讓企業的融資之路更加順暢。
從上市的門檻來看,北交所的門檻就非常低了。我們在第一期中展示了北交所的上市標準四選一,最低2億元的市值,業績增速快、凈利潤兩年超過一千五百萬元的創新型企業就有機會登錄北交所。而上交所、深交所主板中的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大中型企業,流通股數相對較多,股票盤子較大,而且最近3年中凈利潤不能為負,累計要超過三千萬人民幣。
北交所上市標準4選1
深交所設立的創業板,又被稱作第二股票交易市場,公司的上市標準相對較低,市值一般在100億元以上,財務指標要求比如滿足最近2年凈利潤均為正,且累計凈利潤不低于 5000 萬元就可以考慮。
科創板是上交所在2018年11月設立的,獨立于目前主板市場的新設板塊,重點支持新一代高科技領域的公司,比如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醫藥等等。而對于上市公司盈利的要求則進一步放寬,比如若滿足市值不低于40億元人民幣。
還有就是投資者熟悉的代碼不同了。比如咱們上交所中代碼600開頭,深交所中代碼以000開頭的股票都屬于主板股票。上交所的科創板以688開頭,深交所的創業板以300開頭,北交所的股票則是8開頭。
北交所的出現,完善了企業上市的渠道,增強了資本市場的流動性,也讓投資者和企業家都能依靠經濟增長、轉型,而收獲紅利,共享財富的蛋糕。
【火眼大圣】,專注上市公司深度研究和行業分析,多維指標,精準研判,全方位剖析上市公司基本面,排查個股風險,對于重視風險管理的投資者來說,超級有用哦!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