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可回避的事實是,過去十年左右時間以來,證券交易的平均傭金率呈持續下滑態勢,券商經紀業務無疑備受打擊,多家券商經紀人大幅減少甚至清零也是行業衰落的側影。
低傭金攬客真的是一場“賠本賺吆喝”的買賣嗎?券商經紀業務正在轉型發力的財富管理大棋局將如何落子?
自2013年“傭金戰”打響后,境內券商傭金率持續下滑。
在傭金率不斷下滑的背景下,證監會2019年發布的《證券經紀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中規定,證券公司向投資者收取證券交易傭金不得明顯低于證券經紀業務服務成本,不得使用“零傭”、“免費”等用語進行虛假宣傳。
根據中證協今年2月發布的證券公司年度經營數據,2020年證券行業實現代理買賣證券業務凈收入1161.10億元。據此計算,2020年證券行業傭金率約為0.0263%。十年的時間里,券商平均傭金率水平下降超80%。
在近兩年券商618、818理財節中,曾有多家中小券商高調喊出萬1傭金率,東莞證券、川財證券、華寶證券等還可以免去最低5元的傭金要求,這一波操作相當于把傭金“打入谷底”。
面對行業激烈競爭,為了做大客戶資產規模,不少券商把傭金費率降得很低,傭金占券商整體收入比重也在持續下降。
新時代證券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券商的傭金率不能太低,否則會破壞市場,被協會或證監局檢查。實際上,超低傭金的價格戰往往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
他表示,同一家券商在不同地區的傭金費率差距很大,往往在北京調整靈活性更大,但在上海、華南等地下調空間則比較有限。與此同時,若有券商下調相關客戶的傭金費率,還須得向證券業協會同步報備。
低傭金攬客真是一場“賠本賺吆喝”的買賣嗎?
在不少投顧人士看來,券商打響“貼地”價格戰是為了獲取有一定資金體量的客戶,以提供后續增值服務。
例如,開通融資融券可以賺取利息收入,產生的收益會比傭金貢獻大很多。除此以外,還可以對其銷售基金、私募產品等,賺取銷售、管理費用。據悉,這些金融產品為券商產生的收入大致等于銷售金額的2%,相當于每銷售1億就有200萬進賬。
有券商人士表示,“這十年中,券商經紀業務收入雖無明顯增長,但這一業務衍生而來的兩融等業務產生的利息收入,對券商的貢獻卻越來越高。另外,資管等業務也都需要在傳統的營業部渠道獲取客戶,這意味著經紀業務在券商經營中的基礎性地位不可動搖,未來繼續做大做強經紀業務還是很有必要。”
該人士進一步表示,獲客之后如何有效轉化也是目前的關鍵點,也將進一步拉開券商上述各項業務的差距,決定未來盈利情況的走向。
他表示,“近兩年一直有大型券商的經紀人拋出最低萬1的傭金,吸引該營業部的大客戶轉戶。客戶的基礎量無論何時對于證券公司都格外重要,獲客后如何形成有效轉化,都將決定未來券商財富管理盈利情況的走向。”
財富管理轉型大棋局如何“落子”?
經紀業務“價格戰”之下,券商向財富管理轉型已迫在眉睫。券商財富管理業務主要包括基金投顧、公募基金、資管、代銷金融產品業務等。
其中,基金投顧業務被視為重要發力點。當前,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券商不斷增加,業務制度體系正加速完善,對于券商財富管理轉型意義不言而喻。
從2021年中報數據來看,28家券商投顧業務凈收入較2020年同期增長,部分中小券商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頭部券商的“彎道超車”。
在投顧業務凈收入方面,招商證券規模合計達4.75億元,位居行業第一;中金公司以3.18億元的凈收入規模位居第二。此外,國泰君安、華泰證券上半年該項收入均超過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速分別高達412.60%、393.98%。
作為中小券商里的佼佼者,國聯證券上半年投顧業務凈收入合計0.38億元,在41家上市券商中居第14位,同比增速高達1272.46%,遠超同行水平。
而作為財富管理轉型的另一重要指標,券商代銷金融產品收入在今年上半年更是迎來爆發式增長。
中報數據顯示,多數券商在該項收入上出現迅猛增長,對總營收的貢獻度也在顯著提升。報告期內,共有35家上市券商代銷金融產品業務凈收入較2020年同期增長超1倍,其中,國泰君安、國元證券、東吳證券的該項收入同比增速更是超過400%。
從凈收入規模看,中信證券以14.28億元一騎絕塵,位列榜首。此外,還有中金公司(5.99億元)、廣發證券(5.17億元)、國信證券(4.70億元)、中信建投(4.59億元)等19家券商上半年該項收入規模在1億元以上。
除了向基金投顧、代銷金融產品等方面發力外,券商財富管理轉型大棋局顯然有更多事情可做。
越來越多的券商正在把“轉型財富管理”提到公司戰略高度進行整體布局。
早在2018年下半年,中信證券便把“經紀業務發展與管理委員會”更名為“財富管理委員會”,并進行了相應的組織架構調整。
此外,還有東方證券、興業證券、華泰證券、國泰君安、銀河證券、中原證券等多家券商紛紛將經紀業務部改名或新設財富管理總部。
過去,經紀業務的核心是基于牌照的獲客能力,而財富管理業務的核心是大類資產研究和配置的專業能力。在財富管理模式下,券商要通過為客戶進行資產配置,實現資產保值增值。券商獲取的收入主要由客戶資產增長帶來,雙方實現共贏。
因此,相關產品研發是一大關鍵。據界面新聞了解,多家券商都在強化產品研究能力,增加對產品創新和研發的投入力度。比如,華泰證券和中信證券都已把產品中心設為一級部門。
此外,從“賣方模式”向“買方模式”轉型也成為一大發展路徑。東方證券副總裁徐海寧在2021年公司業績說明會上表示,“財富管理的服務方式由產品銷售轉向為客戶提供一攬子資產配置方案,盈利方式將轉向為基于AUM的變現。”
不同于資產管理負責創設資管產品、管理證券組合,財富管理業務作為分銷渠道,負責維護客戶關系,向終端客戶銷售資管產品,追求實現客戶財產的保值增值。針對不同客戶的特征,財富管理機構需要采用更加多元的方式服務客戶。
比如,興業證券財富管理部門根據資產對客戶進行分層,同時依據需求對客戶進行分類。在這樣的服務體系中,客群被分成了長尾客戶、零售客戶、高凈值客戶以及私行客戶。其中,資產規模在10萬元以下的,屬于長尾客戶;10萬至50萬的,為零售客戶;50萬至600萬的,為高凈值客戶;600萬以上的,是私行客戶。
以高凈值客戶為例,除了資產配置,往往還包括負債管理、風險規避、家族財富傳承等。滿足此類客戶的需求,則需要財富管理部門突破原有組織架構,集合全公司之力,提升客戶黏性。
部門之間的協同作戰可以形成財富管理閉環。以瑞銀證券為例,其私人銀行、投行、Pre-IPO融資等不同業務部門之間互為對方獲客源頭。Pre-IPO融資給投行和私人銀行帶來高質量客戶源;私人銀行常常為投行介紹即將上市的客戶;投行客戶上市后,股東劇增的財富進入私人銀行;私人銀行客戶又繼續購買投行部發行的股票、債券。
廣發證券非銀金融首席分析師陳福認為,經紀業務作為通道業務,類比互聯網金融的支付行業,即作為導流的基礎業務存在,將逐步發展為券商業務的流量入口。經紀業務轉型,對存量客戶的二次開發成為券商的主要任務,財富管理業務作為渠道、服務業務,具有輕資產、收益穩定的優點,有利于券商獲得穩定且較高的ROE水平。
一個不可回避的事實是,過去十年左右時間以來,證券交易的平均傭金率呈持續下滑態勢,券商經紀業務無疑備受打擊,多家券商經紀人大幅減少甚至清零也是行業衰落的側影。
低傭金攬客真的是一場“賠本賺吆喝”的買賣嗎?券商經紀業務正在轉型發力的財富管理大棋局將如何落子?
自2013年“傭金戰”打響后,境內券商傭金率持續下滑。
在傭金率不斷下滑的背景下,證監會2019年發布的《證券經紀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中規定,證券公司向投資者收取證券交易傭金不得明顯低于證券經紀業務服務成本,不得使用“零傭”、“免費”等用語進行虛假宣傳。
根據中證協今年2月發布的證券公司年度經營數據,2020年證券行業實現代理買賣證券業務凈收入1161.10億元。據此計算,2020年證券行業傭金率約為0.0263%。十年的時間里,券商平均傭金率水平下降超80%。
在近兩年券商618、818理財節中,曾有多家中小券商高調喊出萬1傭金率,東莞證券、川財證券、華寶證券等還可以免去最低5元的傭金要求,這一波操作相當于把傭金“打入谷底”。
面對行業激烈競爭,為了做大客戶資產規模,不少券商把傭金費率降得很低,傭金占券商整體收入比重也在持續下降。
新時代證券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券商的傭金率不能太低,否則會破壞市場,被協會或證監局檢查。實際上,超低傭金的價格戰往往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
他表示,同一家券商在不同地區的傭金費率差距很大,往往在北京調整靈活性更大,但在上海、華南等地下調空間則比較有限。與此同時,若有券商下調相關客戶的傭金費率,還須得向證券業協會同步報備。
低傭金攬客真是一場“賠本賺吆喝”的買賣嗎?
在不少投顧人士看來,券商打響“貼地”價格戰是為了獲取有一定資金體量的客戶,以提供后續增值服務。
例如,開通融資融券可以賺取利息收入,產生的收益會比傭金貢獻大很多。除此以外,還可以對其銷售基金、私募產品等,賺取銷售、管理費用。據悉,這些金融產品為券商產生的收入大致等于銷售金額的2%,相當于每銷售1億就有200萬進賬。
有券商人士表示,“這十年中,券商經紀業務收入雖無明顯增長,但這一業務衍生而來的兩融等業務產生的利息收入,對券商的貢獻卻越來越高。另外,資管等業務也都需要在傳統的營業部渠道獲取客戶,這意味著經紀業務在券商經營中的基礎性地位不可動搖,未來繼續做大做強經紀業務還是很有必要。”
該人士進一步表示,獲客之后如何有效轉化也是目前的關鍵點,也將進一步拉開券商上述各項業務的差距,決定未來盈利情況的走向。
他表示,“近兩年一直有大型券商的經紀人拋出最低萬1的傭金,吸引該營業部的大客戶轉戶。客戶的基礎量無論何時對于證券公司都格外重要,獲客后如何形成有效轉化,都將決定未來券商財富管理盈利情況的走向。”
財富管理轉型大棋局如何“落子”?
經紀業務“價格戰”之下,券商向財富管理轉型已迫在眉睫。券商財富管理業務主要包括基金投顧、公募基金、資管、代銷金融產品業務等。
其中,基金投顧業務被視為重要發力點。當前,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券商不斷增加,業務制度體系正加速完善,對于券商財富管理轉型意義不言而喻。
從2021年中報數據來看,28家券商投顧業務凈收入較2020年同期增長,部分中小券商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頭部券商的“彎道超車”。
在投顧業務凈收入方面,招商證券規模合計達4.75億元,位居行業第一;中金公司以3.18億元的凈收入規模位居第二。此外,國泰君安、華泰證券上半年該項收入均超過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速分別高達412.60%、393.98%。
作為中小券商里的佼佼者,國聯證券上半年投顧業務凈收入合計0.38億元,在41家上市券商中居第14位,同比增速高達1272.46%,遠超同行水平。
而作為財富管理轉型的另一重要指標,券商代銷金融產品收入在今年上半年更是迎來爆發式增長。
中報數據顯示,多數券商在該項收入上出現迅猛增長,對總營收的貢獻度也在顯著提升。報告期內,共有35家上市券商代銷金融產品業務凈收入較2020年同期增長超1倍,其中,國泰君安、國元證券、東吳證券的該項收入同比增速更是超過400%。
從凈收入規模看,中信證券以14.28億元一騎絕塵,位列榜首。此外,還有中金公司(5.99億元)、廣發證券(5.17億元)、國信證券(4.70億元)、中信建投(4.59億元)等19家券商上半年該項收入規模在1億元以上。
除了向基金投顧、代銷金融產品等方面發力外,券商財富管理轉型大棋局顯然有更多事情可做。
越來越多的券商正在把“轉型財富管理”提到公司戰略高度進行整體布局。
早在2018年下半年,中信證券便把“經紀業務發展與管理委員會”更名為“財富管理委員會”,并進行了相應的組織架構調整。
此外,還有東方證券、興業證券、華泰證券、國泰君安、銀河證券、中原證券等多家券商紛紛將經紀業務部改名或新設財富管理總部。
過去,經紀業務的核心是基于牌照的獲客能力,而財富管理業務的核心是大類資產研究和配置的專業能力。在財富管理模式下,券商要通過為客戶進行資產配置,實現資產保值增值。券商獲取的收入主要由客戶資產增長帶來,雙方實現共贏。
因此,相關產品研發是一大關鍵。據界面新聞了解,多家券商都在強化產品研究能力,增加對產品創新和研發的投入力度。比如,華泰證券和中信證券都已把產品中心設為一級部門。
此外,從“賣方模式”向“買方模式”轉型也成為一大發展路徑。東方證券副總裁徐海寧在2021年公司業績說明會上表示,“財富管理的服務方式由產品銷售轉向為客戶提供一攬子資產配置方案,盈利方式將轉向為基于AUM的變現。”
不同于資產管理負責創設資管產品、管理證券組合,財富管理業務作為分銷渠道,負責維護客戶關系,向終端客戶銷售資管產品,追求實現客戶財產的保值增值。針對不同客戶的特征,財富管理機構需要采用更加多元的方式服務客戶。
比如,興業證券財富管理部門根據資產對客戶進行分層,同時依據需求對客戶進行分類。在這樣的服務體系中,客群被分成了長尾客戶、零售客戶、高凈值客戶以及私行客戶。其中,資產規模在10萬元以下的,屬于長尾客戶;10萬至50萬的,為零售客戶;50萬至600萬的,為高凈值客戶;600萬以上的,是私行客戶。
以高凈值客戶為例,除了資產配置,往往還包括負債管理、風險規避、家族財富傳承等。滿足此類客戶的需求,則需要財富管理部門突破原有組織架構,集合全公司之力,提升客戶黏性。
部門之間的協同作戰可以形成財富管理閉環。以瑞銀證券為例,其私人銀行、投行、Pre-IPO融資等不同業務部門之間互為對方獲客源頭。Pre-IPO融資給投行和私人銀行帶來高質量客戶源;私人銀行常常為投行介紹即將上市的客戶;投行客戶上市后,股東劇增的財富進入私人銀行;私人銀行客戶又繼續購買投行部發行的股票、債券。
廣發證券非銀金融首席分析師陳福認為,經紀業務作為通道業務,類比互聯網金融的支付行業,即作為導流的基礎業務存在,將逐步發展為券商業務的流量入口。經紀業務轉型,對存量客戶的二次開發成為券商的主要任務,財富管理業務作為渠道、服務業務,具有輕資產、收益穩定的優點,有利于券商獲得穩定且較高的ROE水平。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