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尾款人”昨晚體驗到
清空購物車的快樂了嗎
每次發誓再買就“剁手”
可過幾天又忍不住下單
截至11月11日0點45分
今年銷售額突破千萬
更有40個去年雙11成交額千萬級的品牌
在今年雙11成交額突破了1億元大關
京東平臺數據顯示,截至11月11日11點30分
廣東省購買力排名位居全國第1位
大家在買買買的同時
也要注意這些騙局!
在“雙11”前后
“網購”類詐騙進入高發期
冒充網絡購物平臺
和快遞公司工作人員詐騙有很多套路
為何這種手段屢屢得逞?
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是如何被泄露的?
法律界人士詳解此類詐騙陷阱并為你支招
新華社發
“我卡里的1.2萬元被扣走”
“我銀行卡里的1.2萬元就這樣被盜刷,在聯系對方的時候發現,對方迅速把我拉黑了。”深圳市民陳女士在談及自己因購物被詐騙一事,至今仍氣憤難平。她說,自己前一段時間在網上購買了物品,11月6日11時許,有人給她打電話,自稱是快遞公司的客服人員,說其快遞由于物流的原因導致丟失,現在要進行理賠。
面對這種情況,陳女士沒有多想,在對方的要求下添加了對方的微信和支付寶賬號。“對方還發了他的工作證給我看,我沒有懷疑。然后他就教我如何操作,他問我銀行卡有多少錢,我就告訴他有1.2萬元,他還讓我把微信余額發給他看,隨后就被告知理賠的金額會退款到余額通里面,半個小時后就到賬。之后,他用支付寶發了一個代付碼給我,讓我點進去付款,還讓我放心,說這個是保證金,等理賠結束就退回給我。”陳女士說,很快她的銀行卡里就收到了840元的理賠金額。
就在陳女士以為一切正常時,她發現銀行卡里的1.2萬元突然被扣了,“我當時完全暈頭了。”陳女士回憶道,隨后她就意識到自己可能被騙,等再聯系對方時已被拉黑。
快遞單號、電話號碼、
家庭住址被詐騙分子掌握
“剛開始的時候,我就已經意識到這是一個騙局。”游先生說,首先,他接到的來電顯示是境外號碼,其次,他已經查詢到郵寄商品正在途中,屬于“正常狀態”,并沒有所謂的“貨品丟失”。在被識破騙局后,對方準確地報了游先生的家庭住址,并稱,“我要和你上門談談。”隨即,游先生果斷地掛斷了對方電話。
快遞包裝上有隱私信息,勿隨意丟棄
孫警官說,詐騙分子在獲取個人快遞信息后,通常冒充電商客服或快遞員與當事人聯系,有的用電話打聽到當事人不在家,隨后謊稱有到付快遞放在家門口,通過短信發送收款碼收取錢財實施詐騙。他說,其中“網購理賠類”是目前比較常見的詐騙類型。他坦言,在網購快遞中,出現個人信息泄露的情況十分復雜,涉及到的環節過多,這些因素都給打擊信息交易犯罪活動帶來了很大難度。
泰和泰(深圳)律師事務所律師肖潤表示,以“異常訂單處理”為代表的網購理賠詐騙之所以無法根除,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網購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屢禁不止,這些原因是復雜的,個人信息保護環節繁多,往往涉及多個企業,難以形成完整的保護鏈條,以淘寶為例,一次完整的交易涉及消費者、淘寶平臺、淘寶賣家、支付寶、快遞公司五個角色,排除消費者,其他四個角色都是相對獨立的企業,他們對信息安全保護都有一套自己的做法。
“在這其中,究竟是哪個企業泄露了消費者個人信息都無法得知。”肖潤說,消費者受騙后往往面臨著維權難的困境。但他相信,隨著今年11月1日《個人信息保護法》生效,情況會有所改變。基于該法第69條的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如果消費者在網購后遭遇個人信息泄露,電商平臺應當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否則將應承擔責任。“這一規定有助于解決消費者舉證困難的問題。”肖潤說。
同時,肖潤還表示,該法暢通了消費者維權通道,對企業及相關責任人罰款上限的規定也是一大亮點,它大幅提高了個人信息泄露的違法成本,能夠產生一定的威懾作用。
警方提示,不要點擊不明網站鏈接
廣東省瀛尊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余祖舜律師說,發生快遞丟失延誤時,不要輕信來歷不明的電話或短信等信息,如果不慎陷入不明鏈接的網絡詐騙,消費者要在第一時間報警撥打反詐騙專線(0755---81234567);其次,消費者要及時保留證據,在資金已經被支付轉移的情況下,盡快報警。他還表示,由于網絡詐騙源頭復雜,有些犯罪團伙甚至在境外作案,給警方偵查帶來很大困難。“目前警方在處理此類網絡詐騙上,已經加大對為網絡詐騙提供銀行卡、手機卡等信息犯罪的刑事偵查力度,從網絡詐騙的‘工具’上遏制此類活動。”余祖舜談到,同時,從事電商平臺和快遞的企業應該按照要求,對從業人員加強職業操守、服務規范、作業規范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訓,采取有效技術手段保證用戶信息安全。
(文中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各位“尾款人”昨晚體驗到
清空購物車的快樂了嗎
每次發誓再買就“剁手”
可過幾天又忍不住下單
截至11月11日0點45分
今年銷售額突破千萬
更有40個去年雙11成交額千萬級的品牌
在今年雙11成交額突破了1億元大關
京東平臺數據顯示,截至11月11日11點30分
廣東省購買力排名位居全國第1位
大家在買買買的同時
也要注意這些騙局!
在“雙11”前后
“網購”類詐騙進入高發期
冒充網絡購物平臺
和快遞公司工作人員詐騙有很多套路
為何這種手段屢屢得逞?
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是如何被泄露的?
法律界人士詳解此類詐騙陷阱并為你支招
新華社發
“我卡里的1.2萬元被扣走”
“我銀行卡里的1.2萬元就這樣被盜刷,在聯系對方的時候發現,對方迅速把我拉黑了。”深圳市民陳女士在談及自己因購物被詐騙一事,至今仍氣憤難平。她說,自己前一段時間在網上購買了物品,11月6日11時許,有人給她打電話,自稱是快遞公司的客服人員,說其快遞由于物流的原因導致丟失,現在要進行理賠。
面對這種情況,陳女士沒有多想,在對方的要求下添加了對方的微信和支付寶賬號。“對方還發了他的工作證給我看,我沒有懷疑。然后他就教我如何操作,他問我銀行卡有多少錢,我就告訴他有1.2萬元,他還讓我把微信余額發給他看,隨后就被告知理賠的金額會退款到余額通里面,半個小時后就到賬。之后,他用支付寶發了一個代付碼給我,讓我點進去付款,還讓我放心,說這個是保證金,等理賠結束就退回給我。”陳女士說,很快她的銀行卡里就收到了840元的理賠金額。
就在陳女士以為一切正常時,她發現銀行卡里的1.2萬元突然被扣了,“我當時完全暈頭了。”陳女士回憶道,隨后她就意識到自己可能被騙,等再聯系對方時已被拉黑。
快遞單號、電話號碼、
家庭住址被詐騙分子掌握
“剛開始的時候,我就已經意識到這是一個騙局。”游先生說,首先,他接到的來電顯示是境外號碼,其次,他已經查詢到郵寄商品正在途中,屬于“正常狀態”,并沒有所謂的“貨品丟失”。在被識破騙局后,對方準確地報了游先生的家庭住址,并稱,“我要和你上門談談。”隨即,游先生果斷地掛斷了對方電話。
快遞包裝上有隱私信息,勿隨意丟棄
孫警官說,詐騙分子在獲取個人快遞信息后,通常冒充電商客服或快遞員與當事人聯系,有的用電話打聽到當事人不在家,隨后謊稱有到付快遞放在家門口,通過短信發送收款碼收取錢財實施詐騙。他說,其中“網購理賠類”是目前比較常見的詐騙類型。他坦言,在網購快遞中,出現個人信息泄露的情況十分復雜,涉及到的環節過多,這些因素都給打擊信息交易犯罪活動帶來了很大難度。
泰和泰(深圳)律師事務所律師肖潤表示,以“異常訂單處理”為代表的網購理賠詐騙之所以無法根除,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網購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屢禁不止,這些原因是復雜的,個人信息保護環節繁多,往往涉及多個企業,難以形成完整的保護鏈條,以淘寶為例,一次完整的交易涉及消費者、淘寶平臺、淘寶賣家、支付寶、快遞公司五個角色,排除消費者,其他四個角色都是相對獨立的企業,他們對信息安全保護都有一套自己的做法。
“在這其中,究竟是哪個企業泄露了消費者個人信息都無法得知。”肖潤說,消費者受騙后往往面臨著維權難的困境。但他相信,隨著今年11月1日《個人信息保護法》生效,情況會有所改變。基于該法第69條的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如果消費者在網購后遭遇個人信息泄露,電商平臺應當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否則將應承擔責任。“這一規定有助于解決消費者舉證困難的問題。”肖潤說。
同時,肖潤還表示,該法暢通了消費者維權通道,對企業及相關責任人罰款上限的規定也是一大亮點,它大幅提高了個人信息泄露的違法成本,能夠產生一定的威懾作用。
警方提示,不要點擊不明網站鏈接
廣東省瀛尊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余祖舜律師說,發生快遞丟失延誤時,不要輕信來歷不明的電話或短信等信息,如果不慎陷入不明鏈接的網絡詐騙,消費者要在第一時間報警撥打反詐騙專線(0755---81234567);其次,消費者要及時保留證據,在資金已經被支付轉移的情況下,盡快報警。他還表示,由于網絡詐騙源頭復雜,有些犯罪團伙甚至在境外作案,給警方偵查帶來很大困難。“目前警方在處理此類網絡詐騙上,已經加大對為網絡詐騙提供銀行卡、手機卡等信息犯罪的刑事偵查力度,從網絡詐騙的‘工具’上遏制此類活動。”余祖舜談到,同時,從事電商平臺和快遞的企業應該按照要求,對從業人員加強職業操守、服務規范、作業規范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訓,采取有效技術手段保證用戶信息安全。
(文中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