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伙兒分享下這500日均線高級戰法,其中的500日均線是股票的2年平均成本線,大多數人平時關注的可能不多,但這條均線對于長期投資者來說還是很有參考價值,我個人習慣參考500日均線來指導長期買點。
一個前提:只看龍頭公司,而且是過去業績優秀的公司,未來業績依然可期的公司。

還是從伊利股份說起吧,這是伊利股份日線圖,圖上那條明顯的均線是500日均線。如果你是一個有心人,你會發現很多股票,長期的走勢與伊利股份的這個走勢很像。比如海天味業,比伊利走的更強。

這類股票的共同特點就是:股價長期在500日均線上方運行,500日線長期來看是斜向上走的。這類股票業績好,屬于優質股,比如一些行業龍頭公司等。只有熊市中后期或者一些事件因素,才會讓股價回到500日均線附近甚至跌破500日均線。從圖上也不難發現股價在500日均線附近或者跌破停留的時間都很短暫,恰恰這些短暫的時間就是建倉的最佳時刻。如果我這么說,未免有點馬后炮了,走出來的股票,誰都會分析。
問題的關鍵是在“當時”買了嗎?
觀點一:好公司股價接近500日均線不錯的長期買點。
不買的人也有邏輯,龍頭公司股價“能”接近500日均線,只有熊市中后期或者一些事件因素。這個時期市場人氣低迷,投資者最缺的就是“信心”,給人的感覺就是還有“新低”。比如2018年看伊利,即使是到了500日均線附近,依然跌破,甚至還有連續性下跌。所以難以下手。

再換個角度想想:其實這個時候,大多數股票的跌幅更大,龍頭公司有業績支撐,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抗跌的。
觀點二:過去優秀的公司,并不一定未來也一樣出色,先學會選股。
龍頭公司會不會出現業績拐點呢?如果業績不如從前,那會如何?
這是上汽集團近10年的日線,很明顯,2018年11月以前似乎一切正常,11月正好股價到達500日均線附近,按理說,應該是長期買點,后面應該漲上去的,可是后面怎么掉頭向下了?而且不斷出現新低。所以即便是龍頭公司,如果出現業績拐點,500日均線買入價格慢慢隨著時間推移,會變成高點。

這么一說,悖論就來了,公司過去好不好,似乎很容易發現,好公司過去的這種好業績未來能不能延續誰知道呢?所以500日均線附近到底該不該買呢?所以長期持股,還是要過“選股”這一最重要的關,選對很重要。
觀點三:用“適當的倉位”在500日均線附近買自己認為未來勝出概率大的公司。
我很喜歡做T,其實也是近幾年來,不斷摸索出來的一點心得。
舉個實盤的例子,其實做伊利股份已經有幾年了,很遺憾近幾年只是在不斷的做波段,沒留下長期持倉成本。一直持有伊利股份,主要基于幾點簡單的思考,牛奶與茅臺相比,雖然沒有強勢的定價權,但牛奶是一個健康的品類,不會被淘汰;牛奶有保質期,伊利股份有巨大的規模優勢,深入到全國各地的渠道以及規模巨大的營銷費用形成了很寬的護城河;雖然未來的成長空間可能不會太大,但伊利股份是一家優秀的企業。

今年5月21日再次買入伊利股份,當天只買了1900股,建倉價格是28.52元附近,復權后股價大概在27.83的位置。

當時買是因為經過幾個月的疫情,市場開始企穩,很多優質股、受益股或受疫情影響較小的股票都漲幅很大,甚至創出了歷史新高,而此時伊利股份依然趴著,股價也很接近500日均線,但是我也不想買多,就像大多數人顧慮的一樣,如果還有下跌空間呢,也是基于安全考慮。
買入底倉后,我通常的做法是拿著這點倉位,盡量用一些做T的方法把成本降到一個“安全區域”。
第一,看準一次或幾次短期情緒的拐點(感覺股價跌不動了,要漲了),重倉買進,我是在5月29日加倉。等股價拉升一段或哪怕就是一根大陽線,然后把新加的倉位清掉,此時現有的2000股就會出現大幅賬面浮盈,能快速實現底倉“降成本”的目的。截止今天收盤我依然持倉2000股伊利股份,但是我的成本只有23.814元,這個成本長期持有會讓我覺得安全很多,再往后繼續拿著或做T,也會更從容。
可能有人會說,這一波漲了這么多,你只拿了2000股,不虧嗎?只能說這就是我謹慎的性格決定的,我只適合穩扎穩打,在市場中先活下來,賺多賺少不重要。你怎么知道你重倉后不是面臨一波下跌呢?如果哪天你重倉了,跌了一段,而且還不漲起來,怎么辦呢?我個人覺得在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安全第一”。
當我用這個成本持倉,即使股價下跌甚至公司業績變臉了,至少我有相當一段的浮盈來抵御風險。
當然了,我在后期的持有過程中還會進一步挖掘可操作的做T機會,進一步降低成本。

觀點四:長期持股,時間對我有利。
說一個有趣的例子

2019年8月初,伊利股份股價在27元附近,接近500日均線,如果當時27元買了,其實現在看來,將近10個月了,500日均線開始走平,股價上下震蕩,甚至在今年5月底股價依然在27元附近徘徊。如果你買入后持股不動,這10個月相當于做了一輪過三車,然后回到27的原點。
思考一:假設你2019年8月初買入不動,持有到2020年5月底,你會有什么感受?
思考二:同樣是這10個月,看看科技股,隨便找一個,40%的漲幅不過分吧;再看看其他消費藍籌股,大把大把漲幅超過20%的不過分吧,再看看自己拿的公司,漲幅為0,什么感受?
請問:會不會動搖你的持股信心?
其實長期持股的投資者,誰都會面臨這樣的時候,我在這一番思慮以后,有一個想法:我要長期持有伊利股份,可是為什么我要持股不動呢?5個月按照100天算。
假設這100天里我能找準哪怕一次有效的機會,降低一些成本,是不是一種變相的“盈利”?既然選擇看好它,愿意與它共同成長,長期持股,時間對我有利,可以善加利用
來源:雪球-like小犇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