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時布局多單
2023年經濟基本面預計改善,加之指數估值處于歷史偏低水平,給出了做多股指的機會,策略上可以適時布局。
2023年股指基本面預計改善,一是在政策和周期推動下,經濟、企業盈利有望逐步筑底修復;二是國內流動性維持相對寬松狀態,外部流動性壓力顯著緩解,流動性對市場的影響中性偏正面。此外,從指數估值層面來看,估值水平處于相對低位,對指數中長期走勢偏利多。因此,2023年股指市場存在較好的趨勢做多機會。
四季度盈利增速可能繼續下滑,而明年有望反彈
投資方面,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下移至5.3%;地產投資累計同比下行至-9.8%,連續下行20個月,創單月歷史新低。此外,地產領域呈現結構分化格局,地產竣工好于新開工和施工,銷售未見明顯改善。消費方面,疫情影響下,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轉負,11月進一步下滑至5.9%;進出口方面,出口、進口同比(以美元計)均有所回落,11月對美歐的出口額同比、環比增速均明顯下滑,在海外加息周期未結束、補庫需求回落的背景下,中期出口仍承壓。
基數效應疊加經濟弱勢復蘇,今年以來企業凈利潤同比增速繼續下行。從已披露的數據來看,今年A股盈利呈現下滑趨勢,剔除金融和石油石化的三季報凈利潤同比增速為10.2%(中報凈利潤同比增速為13.6%),而一季度至三季度的凈利潤增速分別為17.2%、11.0%和3.3%;萬得全A三季報凈利潤同比增速為7%(中報凈利潤同比增速8.8%),而一季度至三季度的凈利潤增速分別為8.9%、8.8%、3.3%。結合最新的宏觀數據來看,四季度盈利增速仍有下滑可能。
企業盈利尚未邊際好轉,盈利預期難以短期對市場形成正面影響。不過,一方面,當前地產行業底部已現,支持地產融資的“三支箭”均已發力,新的地產周期來臨。政策加持下,房企暴雷潮告一段落,地產行業信用風險有望顯著下降。同時,隨著防控政策的進一步優化,后續經濟活動受疫情的影響減弱。結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定調來看,2023年政策主基調仍為“穩增長”,難現宏觀、行業收縮政策,發力重點料聚焦在“擴內需”方面,新能源、地產銷售的激勵政策可能逐步推出。另一方面,根據周期理論,企業盈利周期在3—3.5年,本輪盈利周期在疫情的影響下已持續2年9個月,預期2023年企業盈利見底反彈。
圖為穩地產政策“組合拳”內容
國內流動性中性偏松,海外流動性收緊步伐放緩
根據央行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當前國內經濟復蘇發展仍不穩固,貨幣政策仍以“穩增長”為主,尚不具備收緊基礎,流動性整體寬松無虞。不過,國內經濟增長的壓力邊際減小,總量型政策工具發力的緊迫性下降,且中長期面臨需求側修復帶來通脹攀升的風險,總量層面政策工具的運用將更加謹慎,更多是側重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以及存量政策的實際落地。
海外方面,從美聯儲的相關表態和點陣圖隱含的利率路徑來看,未來美聯儲的利率路徑可能為:2023年1月末議息會議繼續加息50BP,3月加息25BP,此后相機抉擇,或是5月加息25BP并在年末啟動降息,或是將利率水平維持至年底。海外流動性收緊的壓力正逐步減小。
整體來看,當前國內流動性環境中性偏松,且外部流動性收緊步伐放緩,流動性環境對股指市場的影響中性偏正面。
指數估值處于歷史偏低水平,中長期持有勝率高
當前4個股指品種的估值處于歷史偏低水平。截至12月23日,滬深300、上證50、中證500、中證1000指數的滾動市盈率分別為11.2倍、9.3倍、22.2倍和27.4倍,處于上市以來19.6%(2005年4月至今)、15.8%(2004年1月至今)、14%(2007年1月至今)、9%(2014年10月至今)的分位水平。因而,中長期指數估值存在一定的修復空間。
圖為指數滾動市盈率走勢(作者單位:國貿期貨)
?來源:期貨日報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