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情回顧
2022 年是市場是熊轉牛的一年,其中 1-4 月延續上年的熊市格局進行二次探底,進入4 月后豬價觸底反彈,并逐漸演化為持續的上漲趨勢,并在 7 月初及 10 月初上演兩波群情振奮式的上漲高潮。
具體來看,一季度仍是新增產能的產量兌現的階段,加之需求處于季節性淡季,豬價表現異常低迷,全行業進入深度虧損區間,并出現新一輪加快淘汰母豬的行為。
進入 4 月后,由于前期養殖單位集中拋售后導致供應階段性減少及自身供應潛力亦在縮減(表現為領先 6 個月的能繁母豬存欄在2021 年6、7 月附近出現拐點),同時政策層面連續收儲穩住行業信心,豬價開始止跌反彈。其時,市場基于不同口徑的能繁母豬存欄數據,對生豬是否有效去產能存在較大分歧,進而使得部分人群對豬價上漲的持續性仍存懷疑態度。但隨著時間推移,市場對生豬真實產能去化的幅度認識加深及行業實際表現出的收豬難度加大強化了行業對新的豬周期啟動的信心,在此情形下,行業壓欄開始增加,進一步強化了豬價的上漲態勢。
6 月底豬價邁過 20 元/公斤的整數關口后,對市場信心的提振更加明顯,刺激市場二次育肥大量進場,生豬現貨出現年內第一波爆炸式上漲,不到兩周內上漲了近 20%,這也引發的國家監控層的關注,加之此時天氣炎熱,消費跟進有限,豬價出現了一輪近一個半月的調整。
8 月下旬開始,生豬供應仍然不多,加之肥標豬價差倒掛,顯示市場大豬亦很緊缺,而市場開始預期天氣將轉涼,會刺激消費增長,養殖單位挺價增多,刺激豬價反彈,反彈持續到十一長假期間,豬價進入年內第二輪爆炸式上漲階段。
對于這一輪暴漲,主要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生豬存欄恢復仍有限而天氣轉涼,消費有所增加,另一方面,養殖戶開始新一輪二次育肥行動,以為 11 月底、12 月底的制臘需求做準備,較大程度截留了標豬的供應,放大了供需矛盾。但隨著豬價的快速上漲,監管層再度密集調控,并加大凍豬肉拍賣,同時,消費端對快速上漲的豬價亦有較大的抵觸,使得豬價開始止漲調整。
從期貨來看,期貨走勢大體與現貨相似,但期貨盤面表現出一定的領先性,不同合約的月差的波動亦很巨大。在 1-3 月的現貨下跌期間,各合約的曲線結構整體呈現出較為陡峭的正向結構,在3月上半段時侯,近端 3、5、7 月合約跟隨現貨走低,但遠端合約開始交易行業去產能對遠期帶來的利好,使得遠月呈現很高的升水。
而進去 7 月現貨暴漲之后,整體期貨合約的結構變得相對平坦,更多的是體現不同合約間的季節性強弱關系,而 10 月第二輪暴漲之后,期貨合約開始呈現出陡的反向結構,市場開始擔憂二次育肥集中出欄的沖擊及更遠期產能的恢復的壓力。
1、豬價大漲助推行業進入新一輪擴張周期
因豬價快速上漲,生豬養殖利潤在 2022 年下半年又進入高盈利區間,生豬養殖行業又再進入了一輪新的擴張周期。根據農業農村部的統計,全國能繁母豬存欄在 2022 年 4 月見到底部,之后連續回升,截到 9 月底達到 4362 萬頭,較 4 月度的低點增加 4.4%,但同比仍低約 2.2%。
不過,從存欄結構來看,經過2021 年下半年到 2022 年下半年行業極端虧損的洗禮,養殖環節已經進行幾輪淘劣補優的操作,基本將生產性能較差的三元母豬存欄降至了低位區間。
根據涌益咨詢統計,截至 9 月,全國樣本企業二元母豬存欄占比為 87%,三元占比為 13%,而去年同期二元母豬存欄占比為 72%,三元占比為28%,若將生產效率的差異考慮進來的話,以二元母豬 PSY21,三元母豬 PSY 為 14 計算,2022 年 9 月能繁母豬生產潛力同比仍有3%的增長。
而 10 月來看,各商業機構的樣本統計數據均顯示環比繼續增長,考慮到去年10 月環比下降幅度較大,因此,10 月實際存欄可能同比有更加明顯的增速。
從微觀角度來看,大集團盡管還未實現年度盈利,但經營現金流已經有了相當的改善,主要的上市豬企業大都加快更新產能、布局新周期的步伐,部分企業也開始對之前暫停的養殖項目進行復工。根據主要上市公司的定期報告統計,截至 9 月末,牧原股份、溫氏股份等 10 家頭部企業能繁母豬存欄達到588.7萬頭,約占全國的 13.7%,這一數據較 6 月末增加 4.37%。
從散戶來看,在本輪上漲初級階段限于前期虧損嚴重,資金實力不足,補欄相對較為謹慎,但隨著豬價持續在高位,散戶補欄母豬積極性亦有明顯提升,根據我的農產品網的統計,9 月、10 月樣本散戶的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分別達到4.27%和4.57%,表明在利潤驅動下散戶依然保持很強的韌性。分區域來看,截至 10 月華東、華中、華南同比上年有明顯的增長,而東北、華北則出現明顯的去化。
圖:主要上市公司能繁母豬變化(單位:萬頭) 圖:分區域能繁母豬存欄變化(單位:%)
從生豬出欄情情況來看,根據統計局數據,2022 年 1-3 季度生豬出欄量環比減少,但上半年同比仍有一定的增加,而三季度同比下降 0.05%。從結構上來看,大的養殖集團出欄占比總體呈現上升趨勢,以17家連續公布經營數據的上市公司的數據來年,2021 年一季度出欄總量為 2505.97 萬頭,占全國出欄比例為16.22%,到 2022 年三季,17 家公司出欄量占全國出欄比例已經上升至 17.77%,但2022 年一季度占比有明顯減少,而同期全國出欄量明顯增加,則反映出散戶的基于淡旺季的相機決策性養殖仍占有比較大的比重,其出欄節奏可能對生豬階段供需格局產生較大影響。
根據生豬飼養規律,生豬潛在的出欄量由 10 個月前的能繁母豬存欄決定。按照能繁母豬存欄變化來看,2021 年 12 月小幅反彈后再度下跌,直到 2022 年 4 月才見到底部,之后逐月增加,按此推算,國內生豬出欄潛力在 2022 年四季度及 2023 年一季度仍是處于下趨勢,到二季度后才會開始回升。但在某一特定時期,其實際出欄量受到前期配種率、受孕率、窩均健仔數、存活率及出欄日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根據涌益咨詢的樣本調研數據,2021 年 9 月到 2022 年 3 月的配種率都維持下降趨勢,這說明當時豬價的低迷使得養殖戶放慢了生產節奏,這會對 2022 年 7 月到 2023 年 2 月的出欄產生一定影響,而從分娩率來看,2021 年 8 月到 2022 年 2 月下降,2022 年 3 月開始回升,因此主要對 2022 年2 月到8 月出欄產生負面影響,但對 2022 年 9 月之后的出欄影響偏正面。從仔豬成活率來看,2021 年9 月-2022 年1 月下降,之后連續回升,因此對生豬出欄負面影響集中 2022 年 3 月到 7 月。
此外,生豬壓欄、二次育肥亦會改變短期的出欄節奏。當豬價上漲、豬料比價足夠高,養殖戶往往會加大壓欄或二次育肥的力度,使得原本達到 110-120 公斤附近的可正常出欄的標豬被截留在養殖戶手中,以實現進一步催肥,從而減少了即期生豬供應,而增加了未來的供應量,這也是未來考慮實際出欄供應需要重點關注的變量。
綜合考慮上述因素,我們可以對未來生豬出欄做一大致推算,由于9、10 月的大量二次育肥導致滯后供應,會使得 11、12 月的出欄有一定增長,而 1 月出欄量因為養殖戶將2 月出欄量前置,亦會保持在較高水平,2、3 月是季節性淡季,出欄有所回落,進入 4 月后出欄進入緩慢增長狀態。
2022 年上半年,全國生豬處于產量兌現期,出欄量居于高位,屠宰場屠宰量亦明顯增加,但進入下半年,由于豬源減少,屠宰量明顯縮減。根據卓創監控數據,樣本屠宰場屠宰量大多時間段維持在17-20萬頭之間,同比處于大幅增長的狀態。
進入 6 月下半月,全國生豬屠宰量急劇減少,到7 月降低至13萬頭左右,同比亦轉為負增長,9 月中旬隨著 7 月的二次育肥的出欄,屠宰量有短暫增加,但出欄高峰過后,又重新回到低位,10 月時因新一輪二次育肥出現,截留較多豬源,屠宰量再度減少,而到11 月時前期二次育肥豬又有部分出欄,屠宰量開始上升。
而從屠宰毛利來看,上半年盡管出欄生豬較多,但屠宰毛利只是處于中性水平,反應了屠宰行業產能較多及終端需求受疫情影響,使得屠宰環節在利潤分配上并無多大優地位。而 6 月下半月生豬供應減少,屠宰毛利進一步壓縮到極端,屠宰企業開工率先是被動減少,到7月因虧損嚴重,又有一定主動縮量壓價行為,使得生豬價格有所回落,使得毛利低位反彈,進入9月以來屠宰毛利修復到中性偏低的水平。
總體來看,上半年全國生豬出欄增加,屠宰量處于高位,但屠宰毛利只是處于中性,反映屠宰產能過剩較大,屠宰環節在利潤分配中處于不利地位。對于2023 年,這種格局或難有效改變,屠宰行業的境遇難有根本性的轉變。
根據海關數據,2022 年 1-10 月國肉豬肉產品進口總量 152 萬噸,豬肉及雜碎進口為228 萬噸,分別較上年同期減少 54%及 48%,進口量減少主要原因是,一是 2022 年 1 月 1 日起,對豬肉等取消進口暫定稅率8%,恢復執行最惠國稅率 12%,二是國內豬價下跌導致內外價并收窄。
全年來看,2022 年國內豬肉進口量預計達到 180-190 萬噸,略低于 2019 年 200 萬噸,但相對于非瘟之前仍處于較高水平。從整體肉類進口來看,1-10 月進口牛、羊、禽肉分別為 221 萬噸、29 萬噸、110 萬噸,同比變化分別為13%、-16%及-7%,整體肉類及雜碎進口達到 605 萬噸,較上年減少 24.7%。
總體來看,2022 年國內肉類進口雖然較2020及2021 年有所降低,但仍較非瘟前有明顯的增長,其中主要是牛肉增長。對于2023 年,考慮到國內生豬供應收縮的主要時間段是 2022 年下半年及 2023 年一季度,而二季度供應會有增長,這意味著豬肉進口前半段可能略高,下半年會有所減少,全年預計較 2022 年大致相近,大致處于180-200 萬噸之間,因此,進口豬肉對國內市場的沖擊相對較小。
根據統計局的統計,截至 10 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項下餐飲收入累計值為3.53 萬億,較上年同期下降 5%,其中 10 月單月較上年同期下降 8.1%。由于國內疫情反復及經濟環境偏弱,國內居民收入增速減緩,消費信心減弱,同時部分地區的防疫政策亦在客觀上導致了戶外消費活動的減少,這也對國內豬肉消費亦形成了較大的壓制。
從微觀角度來看,可跟蹤的多個批發市場的白條豬肉走貨表現相對較差,且旺季制臘需求表現亦弱于往年。對于 2023 年來說,雖然防疫政策目前更加強調精準,但考慮到病毒變化較快,疫情反彈的可能性尚無法排除,且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對國內出口相關部門的帶來新的壓力,這意味著消費還難以看到快速增加的動力,豬肉消費或繼續承壓,預計全年豬肉消費量維持在5500 萬噸略低的水平。
結合上述供需各關鍵項目的分析,可以對接下來近一年的供需情況作出大致的推演,進而可以粗糙地反映出各月的供需平衡情況。根據我們的推演結果,2022 年 12 月有 2023 年1 月國內國內豬肉市場仍存在缺口,但 2023 年 2 月供需切換為過剩,隨后過剩幅度越來越大。
鑒于國內生豬行業數據的精準度有限及行業壓欄及二次育肥對短期節奏的干擾,以上供需推演結果只是一個模糊判斷,并不代表真實的缺口/過剩的定性,但其變化趨勢卻能提供一個有益的參考:即短期來看經過 11 月的集中拋售后,國內生豬供需偏緊仍沒有改變,而到 2023 年 2 月后,隨著前期能繁母豬存欄回升帶來的出欄增長,國內生豬供需格局或將趨勢轉向寬松。
從豬周期來看,自 2006 年以來,國內生豬市場大致出現了 5 輪周期,每輪周期持續時間大致為4年,目前正處于第 5 輪周期的上升階段。本輪周期相對于前幾輪周期來說,其走勢更接近第4 輪,主要有兩個明顯的相似點:一是周期上行速度非常快,二是高點的盈利水平較高。其背后的原因是生豬產能短期內經歷了急劇的去化,只不過第四輪是因為非瘟疫情的外因沖擊,第五輪極端虧損帶來產能超調。
對于本輪周期,從 2022 年 3 月二次探底的低點計算,上漲到 2022 年 10 月的高點經歷了近7 個月的時間,而第4輪周期從 2019 年 3 月二次探底的低點到 2019 年 11 月的高點上漲持續了約 8 個月,兩者時間接近,考慮到上輪周期的高點是行業大量進行二次育肥及肥轉母引發的的情緒化極點,本輪周期在2022 年10 月亦有相似的因素,這意味著 2022 年 10 月的情緒極點也很可能成為本輪周期的頂點,后期基本面供需偏緊的狀態會使得豬價在較高水平維持一段時間,但隨著供需在 2023 年 2、3 月前后開始改善,豬價或進入周期性向下的拐點。
隨著豬價快速上漲,生豬養殖利潤快速修復,產能重新進入擴張周期中,根據農業農村部統計,全國能繁母豬存欄 9 月底達到 4362 萬頭,較 4 月的低點增加 4.4%,同比上年 9 月降低約2.2%。不過,由于養殖環節已經進行幾輪淘劣補優的操作,生產性能較好的二元母豬存欄較上年同期明顯提升,因而真實生產潛力同比增加約 3%。按照領先的能繁母豬存欄數量推算,2023 年 2 月之前生豬出欄潛力仍處于縮減中,而 2023 年 3 月之后出欄潛力環比增加。
從需求來看,由于經濟下行及疫情反復,整體消費缺乏亮點,對高豬價拉受度較差,加之長期角度來看豬肉消費亦見頂,2023 年需求端難有太多亮點。
綜合來看,2023年生豬供需將逐漸趨于寬松,但鑒于本輪產能增加的斜率相對較小,意味著后期產量增加亦可能以一種相對平緩的方式兌現。
分階段來看,隨著二次育肥拋售及春節前消費旺季支撐,豬價有望在2022 年12月出現一輪反彈,到 2023 年 1 月中下旬開始震蕩下行,全年呈現前高后低的格局,大致運行區間在16-22元之間。
來源:曲合期貨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