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倫鎳價格的下跌,鎳企業普遍面臨著嚴峻的情況,部分企業不得不將其鎳產品逼入倉庫。而這種情況也引起了誰輸誰贏的爭議。此外,近年來鈷價飛漲,又對倫鎳下跌產生了何種影響?
在全球鋼鐵市場低迷的背景下,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鎳的價格也持續低迷,尤其是2019年的鎳價格報價持續向下,到9月份時已經下跌了19%左右。而在這種情況下,不少企業被迫把龐大的庫存當做一種“負資產”加以管理,借以分攤成本壓力,這也是眾多鎳企出現困境的一種表現形式。
事實上,隨著全球金屬原料供需條件的變化,許多金屬市場都出現了相應的動蕩。比如近幾年鈷的價格突飛猛漲,這更加促進了生產商加強對鈷產業鏈的控制。據了解,2017年至2018年鈷價整整漲了90%左右,隨之而來的對鋰電池行業的關注更是推動了許多鈷礦商將其產量海外化,以征服這一紅利市場。
但這些變化只不過是社會不斷演變的表現,它還反映出了市場的無序性,并在某種程度上驗證了一些生產商的戰略錯誤,他們已錯失了眼前的許多機遇。如今,面對鎳和鈷市場的不斷波動,生產商是否能抓住契機,為自己在未來的發展爭取最大化的利益,或是讓一切隨波逐流?這些都是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如果鎳企首先將其產品逼倉,那么,在管理方面就顯得尤為重要,需要借助各種技術手段,將貨物趨于最優質狀態并保證其安全。同時,它們也可以借此機會自我總結,找到“病根”,了解自身缺點所在,提升內部控制管理效率,增強市場機制調整的應變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要發揚自身的實力,尋找出路。例如,可以從創新工藝技術、規范操作流程、改善成本管理等方面下手,有效緩解企業因市場變化而產生的財務壓力,為迎接更具挑戰性的市場環境做好準備。
總之,無論是鈷價上漲還是鎳價下跌,都帶給行業新的思考與反思。如果能夠在研發、工藝、銷售等領域展現自身實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則未來仍有充足的市場機會。反之,只有依賴市場機制運行,憋著一口氣等待市場的風向改變,就容易被這個大環境所淹沒。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