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權益性投資,國債理論上應該是穩健收益的代名詞,但近幾年卻頻頻出現虧損的情況,甚至有投資者陷入巨額損失的風險中。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被稱為“國債魔咒”的327國債事件,給投資者帶來極大的警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國債投資出現連續虧損?怎樣才能規避這種風險呢?
首先,在探究原因之前,我們需要了解國債的基本特點。國債是政府發行的債券,類似于借錢給政府,由政府承諾在債券期滿時支付固定的利息和本金。但是,政府的信譽度并非永遠不變,如果政治、經濟等因素發生巨大變化,政府信用評級可能會發生變化,從而導致國債價格飆升或下跌。

回到327國債事件,其實就是政府信用評級出現問題,與此相關的還有國債發行方式、市場供求關系等因素。具體來說,327國債發行采用市場化詢價方式,導致募集資金過高,難以完成發行任務;此后,市場供求關系失衡,加上市場風險偏好下降,使得國債價格持續下跌,進而引發大面積虧損。
那么,如何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呢?第一點,要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不追逐高收益而忽視風險。第二點,多元化投資,一方面可以分散風險,另一方面可以獲得不同類型資產的收益。第三點,及時為投資組合做調整,在政治、經濟等重要信息變動時注意動態評估風險。
總之,國債并不是絕對的穩健投資品種,需要我們加強風險意識,并適時調整投資策略。在國債投資過程中,要有足夠的學習和了解,提醒自己保持住冷靜和理性,這樣才能在亂象中守得云開見日出。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