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327事件”引發了廣泛關注,發行僅7天的“天安財富·至善滬深300ETF聯接基金”被迫“提前終止”封閉期。投資者的利益受到了巨大損失,而與此同時,事件后被曝出一系列扭曲事實、紛爭不斷的內幕。這場引人矚目的風波背后,是中國金融市場中既激烈又微妙的權力游戲。
他們還能再耍賴嗎?
事件初起,天安財富通過信用風險提醒預警措施提醒客戶贖回,但卻沒有被及時有效處理。此后,相關方面對于事件處理的時效性、透明度和底線等問題均未有應對。部分投資者認為,“耍賴”是導致事態發展的根源。他們對相關方面的不作為和推諉拒絕表示無法接受,希望維權走向更遠。
牽涉到其它金融領域的利益瓜分

金融領域中的利益瓜分與權力糾葛早已不是秘密。實質上,事件背后的真相既隱藏在相關方面優柔寡斷的態度中,也藏匿在一系列紛呈的利益角逐之中。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情況下,多位專業人士認為,可能并不只有國債基金公司在事件中存在不明確的細節操作,還會牽涉到其它金融領域對于利益的瓜分與爭奪。
權力游戲的“隱憂”
事件揭示出金融領域的權力利益游戲,而這樣的游戲或許不會僅僅限于本次事件。與此類似的可能還有很多。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的“黑色互助”行為,以及一些沒有明確支持的制度性問題,或者說權力地位曲線慣性,都或多或少導致了當下金融領域的風險。從根本上來說,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借力于政府和監管層來進行更有效的全過程監管,并建立起更完善的準入門檻,以保證市場的公正與穩定。
最終,誰在耍賴的疑問還未得到明確的答案,但不可否認的是,權力游戲對于國家和投資者都帶來了隱憂。這個時代,除了定做新的規則和監管之外,大家也需要拿出更旺盛的維權精神,無畏斗爭背后的力量,勇敢地維護每一個人的利益。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