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五,受美國超預期的數據影響,金融市場出現劇烈振蕩,國際也應聲回落。當前宏觀因素對油價的影響越來越多,盡管油價短線出現快速回落一度引發市場驚呼,但最終原油月差結構并未轉弱說明油價的強勢格局很難松動。
隨著布倫特合約最高沖至接近125美元/桶的高位,刷新了3個月來的高點,這意味著市場將再次面臨高油價給經濟帶來的巨大壓力,各大權威機構紛紛下調了今年全球經濟目標預期。周五晚間美國公布5月未季調CPI年率錄得8.6%,創1981年12月以來新高,美國5月未季調CPI年率錄得8.6%,創1981年12月以來新高,因價格觸及紀錄高位,且服務成本進一步上升,汽油、食品價格高企給民眾帶來的感受是痛苦的。超預期的CPI數據再次讓市場強化了對美聯儲激鷹派預期,股市、大宗商品等風險資產紛紛聞訊紛紛下挫,強勢的原油也從日內高點一口氣回落,打了眾多樂觀投資者一個措手不及。
油價推高了通脹的同時也將逐漸反向影響原油市場供需演繹,只是這次油價上行是原油消費國所不愿意看到的。隨著時間推移大家意識到,雖然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石油進行了嚴厲制裁,但俄羅斯石油生命力超預期,俄羅斯對外供應并沒有3、4月時市場預期減少那么多,同時美國為首的原油消費國們也正在實施著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略原油投放以增加供應,期待這一動作能讓油價降溫。越來越多的信息在向市場傳遞一個信號:石油市場供應仍然吃緊,在這個北半球消費旺季到來之際成為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美國財長耶倫感慨道“除非我們看到一些突破,使大量原油重返市場,否則今年余下的時間里能源價格將走高,汽油價格不太可能很快回落。”
供應端頻受擾動、庫存低位使得油價保持強勢
署EIA公布了6月短期能源展望,報告中EIA從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帶來的一系列沖擊、基于最新宏觀經濟展望,歐佩克+的生產決策,以及美國石油和生產商增加鉆井的速度等角度對原油市場進行了新的平衡推演,EIA認為能源供應不確定因素最核心的是制裁如何影響俄羅斯石油生產。假設歐原油進口禁令將在六個月內實施,石油產品進口禁令將在八個月內實施。此預測并不反映對運輸的限制,這些制裁或其他潛在的未來制裁可能會使俄羅斯的石油產量減少超過預期,這在預測期內對原油價格造成了上升風險。基于此EIA推演認為俄羅斯的液體燃料總產量將從2022年第一季度(2022年第一季度)的1130萬桶/日下降到2023年第四季度的930萬桶/日,不過EIA在展望中修正了對俄羅斯2022年原油產量的預期,較上月大幅上調了38萬桶/日,并假設受歐盟進口禁令約束的原油中約有80%將找到替代買家,主要在亞洲,顯然美國能源署意識到制裁并不會讓俄羅斯石油缺失那么多,用俄羅斯總理的話說:俄羅斯原油不會沒有出口市場,因為它很有競爭力,俄羅斯官方數據顯示4、5月烏拉爾原油平均出口價格為73.24美元/桶,低于國際油價32%,具有極高價格競爭力。不過在OPEC+上調6月增產額度之后,EIA也相應上調了去年原油供應量,并且認為2022年全球范圍內原油庫存將出現累庫44萬桶/日,判斷在2020年第3季度至2022年第1季度連續7個季度的全球石油庫存降庫后,經合組織的石油庫存將恢復增加,但直到2023年第4季度之前庫存仍將低于其五年平均水平。盡管原油市場開始出現累庫,但目前的石油庫存水平很低,不足以壓制價格,而且低庫存放大了油價波動的可能性,這會讓投資者高度關注一些地緣因素導致的供應不穩定性可能帶來的油價上沖風險。
事實上5月下旬開始的此輪油價上漲的推力還有一個更關鍵的推力,那就是歐美火爆的市場,雖然說原油市場供應也相對緊張且低庫存,但好在還有包括OPEC增產、投放戰略儲備等一些降溫措施可以緩解市場焦慮,但當下歐美市場成品油的供應卻成為了當下面臨的巨大挑戰,近幾年由于疫情沖擊以及能源轉型戰略影響,據有關機構統計疫情之后全球約300萬桶/日煉油產能退出了市場,而退出產能集中在歐美地區,根據EIA數據 ,2021年美國煉油廠的可運營產能略高于1800萬桶/日,是201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而在能源轉型中處于激進一方的歐洲近些年煉油產能更是下降明顯,對應的大部分新增產能集中在中國、印度和中東地區,這種差異形成了歷史上少見的成品油東西強弱分化格局。因為成品油供應吃緊導致歐美成品油庫存持續下行,而其汽油價格更是不斷創紀錄的上漲,這隨著消費旺季到來讓市場頗為緊張。目前美國煉廠幾乎開足馬力組織生產,數據顯示美國煉油產能利用率94.2%。東海岸/墨西哥灣分別達到99.2%/96.2%。原油加工量1640萬桶/日是2020年1月以來的最高值,開工率明顯高于往年同期,且逼近上限,但煉油加工量明顯低于2019年時同樣開工率下的煉油輸入水平,說明美國煉油效率也開始有所下滑,而歐洲地區則更加明顯,充分體驗到了能源轉型造成的供需不匹配的苦果,不但推不上去煉廠開工率,煉油加工量也是持續維持低位,在今年油品供應如此緊張的背景下,很多煉廠也無法重新加大煉油量。為了緩解供應緊張壓力,近期美國等西方國家對印度大量進口俄羅斯原油的指責聲音也在消退,甚至有消息稱美國正在著手布局運行俄羅斯原油低價銷售,以緩解目前石油市場供應緊張的局面,顯然歐美市場需要有更多的成品油供應來為市場降溫,而印度也在全力抓住這一史上難得的出口成品油賺取暴利機會。
相比之下雖然4、5月中國原油需求因疫情受到了超預期的沖擊,導致今年原油消費下降已成大概率事件,但是中國市場正在從疫情中逐步恢復,本周剛剛公布的中國海關總署最新數據顯示,中國5月進口4.583萬噸原油,相當于1.079萬桶/日,較去年同期增長近12%,之前4月進口量為1.050萬桶/日,而煉油加工量已經連續從4月底低位恢復,主營煉廠、民營煉廠開工率均持續提升,說明國內需求正在恢復,另外6月7日中國商務部正式下發中國成品油出口配額,共計450萬噸,此次中國調整策略,適當增加成品油出口即增加了出口創匯,調節了國內油品供需結構有助于國內市場更加健康運行,也有助于緩解國際成品油供應緊張壓力。
宏觀層面經濟下行風險繼續施壓市場
美國5月份通貨膨脹加速至40年高點讓市場感到意外,迫使交易員提高對美聯儲將更加激進加息的押注,以及對美聯儲接下來加息幅度的預測,美元指數大幅飆升,美股重挫,標普500指數跌近3%,投資者需要一些時間來評估美國CPI上漲超預期對未來美聯儲政策與美國經濟的影響。不過這樣的數據顯然讓市場對本已經陰云密布的經濟前景更加擔憂。控通脹還是保經濟?歐美央行面臨二難選擇。
在本周稍早世界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相繼下調全球經濟展望后,國際組織(IMF)發言人周四(6月9日)表示,該機構預計下個月將進一步下調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若真如此,這將是IMF今年第三次下調預測。今年4月,IMF已經將其對2022年和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下調了近一個百分點,至3.6%。IMF發言人賴斯(GerryRice)在例行吹風會上表示,全球經濟總體前景仍將增長,盡管增速放緩,但一些國家可能面臨衰退。“顯然,已經出現了很多可能導致我們進一步下調預期的事態發展。”賴斯稱。“自從我們上次發布預測以來,已經發生了很多事情,而且發生得非常快。”賴斯表示,這次預計還會下調,是因為俄烏沖突持續,大宗商品價格波動,食品和能源價格非常高,以及一些發達經濟體的上升。“我們看到各種危機集聚……所有這些事情都朝著同一個方向發展,下行風險正在成為現實,”他稱。
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上個月警告稱,全球經濟可能面臨“二戰以來最大的考驗”。她表示,這場地緣沖突“破壞了生活,拖累了增長,推高了通脹”,并敦促各國不要“屈服于地緣經濟分裂的力量,這將使我們的世界更貧窮、更危險”。IMF將于7月中旬發布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
不僅IMF,很多國際機構對全球經濟前景都日趨悲觀。世界銀行周二(6月7日)將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下調了近三分之一,至2.9%,理由是俄烏沖突和COVID-19大流行造成的損害加劇,同時警告滯脹風險上升。一天后,經合組織將其對全球經濟的預測下調了1.5個百分點,至3%,不過該組織表示,全球經濟應該會避免出現上世紀70年代式的滯脹。上個月下旬,國際金融協會將其對今年全球()增長的預測從4.6%下調至2.3%。其中,由于歐元區受到俄烏沖突的影響較大,國際金融協會對其今年經濟增長的預測從3%降至1%。在最新預測的基礎上,國際金融協會認為,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正在上升。
近期市場對于石油市場供應緊張再次達成了空前一致,多家投行都唱多油價,以阿聯酋為代表的石油輸出國也站出來反復強調供應緊張,市場焦慮情緒進一步升溫,所以周五夜盤油價短線大跌但最終還是收回了近半跌幅,而且其遠期曲線結構清晰顯示原油市場供應緊張。不過我們還是要看到宏觀層面經濟壓力不減,在巨大的通脹壓力面前,美國存在繼續推出超預期鷹派措施的可能,這意味著油價高位面臨大幅波動的風險,投資者在維持偏多思路時要注意控制風險。(作者單位:海通期貨)
(文章來源:期貨日報)
來源:東方財富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