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市場不斷壯大,中國商品期貨市場成為全球最為活躍的市場之一。作為中國第一家集合競價交易的商品期貨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在其中具有重要地位。這篇文章將圍繞上海期貨交易所展開探討,分析中國商品期貨市場發展趨勢,探討未來展望和應對措施。
上海期貨交易所的歷史與現狀
上海期貨交易所是中國第二大期貨交易所,也是首個創設了能源、鋼材、化纖期貨品種的交易所。它的前身是于1990年2月1日成立的上海輕工業品牌交易所,1988年國務院批準了上海市政府創設商品期貨市場的建議后,上海市乃于1992年12月再次表示愿意創建商品期貨交易所,并最終在此基礎上于1997年11月15日正式成立上海期貨交易所。截至2021年6月,上海期貨交易所共計上市合約稅前收入1693億元。
上海期貨交易所目前擁有商品期貨和金融期貨兩類產品和三大交易模式:普通標準化合約、期貨交割現貨市場(DCM)和國際能源交易平臺(INE)。自2009年起,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及其公募基金等機構相繼進入期貨領域,推廣大宗商品期貨做為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并獲得更多的投資機會,上海期貨交易所成為了中國大宗商品期貨中反應價格變化最為敏銳的交易市場。
中國商品期貨市場現狀
中國商品期貨市場的發展在世界范圍內處于領先水平,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21年6月底,中國五大期貨交易所累計開倉持倉達到1.2億手,交易金額達到了1.16萬億元人民幣,交易所稅收總額超過222億元人民幣。
其次,品種質量穩步提升。中國以農產品期貨市場起家,目前已衍生出能源、金屬、化工、有色金屬、貴金屬等多個品種,且合約規范化程度逐步提高,ETF期權、跨品種套利等新品種不斷推出。
再次,交易方式多樣化。目前中國期貨市場交易方式較為復雜,不僅有標準交割,也有現貨市場對接、現貨交割等多種方式。
中國商品期貨市場未來展望

展望未來,中國大宗商品期貨市場依舊具備廣闊的發展前景。其中主要原因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市場需求不斷擴大。同時,各大財經領域機構和投資者越來越看好大宗商品期貨在風險管理方面的突出作用。而就當前中國社會和經濟環境的背景來看,大宗商品期貨有著非常寬廣的市場空間。
應對措施
雖然中國商品期貨市場前景廣闊,但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由于匿名交易系統導致了投機行為泛濫、價格異常波動等問題,很容易引發市場風險乃至金融危機。
針對這些問題,中國商品期貨市場需要采取以下應對措施:
1.加強市場監管。相關部門應確保期貨市場的公平、公正和透明,盡力揭示價格真相,根據市場情況及時發布相關政策和公告,規范市場秩序、限制非法交易。
2.創新金融產品。推進互聯網金融、區塊鏈技術等科技應用,設計更加靈活多樣的金融期貨產品,拓展資產稀缺性,提高市場競爭力。
3.強化投資者教育宣傳。加強面向公眾的系統性投資者宣傳教育,借助互聯網、電視、報紙等多種渠道,普及期貨知識,提高投資者的風險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上海期貨交易所作為中國商品期貨市場的重要樞紐之一,也是中國商品期貨市場發展的縮影,對于中國大宗商品期貨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和應對措施也有著積極的引導和借鑒作用。相信隨著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強、投資者風險意識的提高、金融產品的不斷創新,中國大宗商品期貨市場將逐步走上健康發展之路。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