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可謂是毀滅性的。雖然目前國內疫情已逐漸得到控制,但仍然有很多領域在恢復方面難度重重,其中農業屬于受影響最重的行業之一。而在這個時期,農產品交易所成為了備受關注的投資選擇之一,而鄭州商品交易所更是吸引了大量投資者的目光。但是,近來鄭商所被曝出關于交易品種的問題,這是否意味著鄭州商品交易所存在風險?有哪些投資者需要特別注意?
為什么鄭商所的品種別碰?
首先,交易杠桿過高。以鄭州商品交易所最受關注的玉米為例,它的保證金比例可達到30%以上,也就是說,如果你的持倉盈利率小于30%,那么就需要追加保證金,否則你的持倉將被強制平倉。因此,這會對投資者的操作產生較大的影響,尤其是對于期貨市場初學者來說。
其次,交易風險較高。2019年出現了一些奇怪的交易行為,像“瞪眼”、“盯屏”、“搶線”等一系列作弊手段已經嚴重危害著鄭州商品交易所的行業形象。加上一些平臺的價格波動較大,交易流程不夠透明,都加大了投資者的交易風險。
再次,市場監管再次加強。從2015年到2019年鄭州商品交易所出現了一系列的違規案件,導致市場信心受到極大打擊。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證監會”)、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等多部門聯合開展的“春節前集中整治”行動中,鄭州商品交易所因違規行為被查處,也使得交易所面臨了更加嚴峻的監管形勢和市場壓力。
鄭商所還有哪些問題?
在鄭商所的品種之中,以蘋果、豆油以及玉米為代表的品種,交投量最大,也是投資者關注度最高的品種之一。

蘋果現貨市場復雜多重,這也使得期貨市場不得不增加日常調價手段,而豆油和玉米則面臨供需關系不穩定的風險。自2016年以來,國內豆油價格長期下跌,多數企業長期處于虧損狀態;而玉米則因“消化”庫存,也導致價格下跌,市場存在價格謊報等問題。
除此之外,鄭州商品交易所在品種擴容方面也長時間呈現停滯狀態。同樣是農產品品種的大宗商品交易所中國上海期貨交易所近年來已極力擴招布局,但鄭州商品交易所在品種擴容上卻顯得匱乏。
為何會存在相應的問題?
在當前的農產品市場中,產業互聯網+是一個大趨勢。而作為農產品的價格發現及衍生品交易平臺,鄭州商品交易所需要重新審視自身的發展戰略。除了解決自身監管問題,更要順應潮流,拓展更多有領域的品種。同時,還需加強對數據、信息的收集及分析能力,更加深入的與上下游行業鏈建立聯系。
總結
長期以來,鄭州商品交易所一直是國內農產品期貨領域的重量級選手,但問題依舊存在。在保證制度的合理性、規范性、安全性的同時,鄭州商品交易所需要和產業互聯網+緊密結合,推進自身的創新與發展戰略。這樣,才能在行業競爭中保持一定的競爭優勢。對于投資者來講,對于交易風險、手續費以及行業政策等等因素該有所了解。所以,選擇哪個平臺上操作更適合自己值得認真思考。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