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周美聯儲6月議息會議宣布將基準上調75個基點以來,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出現劇烈波動,原油、等前期領漲品種價格顯著回落。在全球經濟衰退預期持續升溫的背景下,“2022年會否成為大宗商品見頂之年?”成為眾多投資者關心的話題。對此,上海報對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張天驁進行了專訪。
上海證券報:您認為過去兩年全球大宗商品普遍上漲,主要是什么因素推動的?目前這些因素是否正在發生改變?
張天驁:推動近兩年大宗商品漲價的長期因素,主要是疫情之后全球央行為了重振經濟采取的寬松政策導致,尤其是美聯儲的寬松疊加美國政府直接發放現金帶來了美國的歷史級別通脹,成為了本輪大宗商品上漲的根本因素。目前全球通脹水平仍在歷史最高位置,美聯儲及歐洲央行也正在采取歷史上最為激進的貨幣政策力圖緩解通脹,但短期來說,貨幣政策暫未見效。而地緣政治和能源危機的因素仍在刺激通脹擴大,所以大宗商品整體上漲的趨勢是否結束仍待觀察。
上海證券報:美聯儲加息75bp創近28年最大加息幅度,歐洲同樣面臨通脹壓力。您認為海外貨幣持續緊縮對大宗商品有何影響?背后的傳導路徑大致是怎樣的?
張天驁:美聯儲和歐洲央行的強硬貨幣政策直接影響到匯率,而全球大宗商品多數是以美元定價,所以美聯儲的強硬貨幣政策推動美元指數持續上漲創20年新高,直接對大宗商品價格產生壓力。與之對應的,美聯儲大幅加息也刺激全球多數央行不得不跟隨加息,以穩定匯率,所以現在產生了全球范圍內的緊縮趨勢,對大宗商品價格形成明顯壓力。
上海證券報:在您看來,若大宗商品見頂,哪些品種有望相對抗跌?哪些品種則可能出現較大幅度回落?
張天驁:若大宗商品見頂,相對抗跌的品種會是供需關系相對緊缺,且與宏觀基本面關聯性相對較小的品種。例如受到能源危機和全球碳中和政策影響較大的鋁、鋅等品種,以及與高度相關的鋰、鈷等品種。可能出現大幅度回落的品種則是供需關系相對過剩,或者與宏觀經濟形勢高度關聯的品種,例如近期大漲的原油、天然氣等就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化工、煤炭等品種也與能源品種存在較大的關聯性。
上海證券報:國內大宗商品目前供需結構如何?保供穩價政策效果怎樣?
張天驁:目前國內大宗商品多數品種供需結構較為合理。一方面由于國內經濟在疫情后率先復蘇,另一方面近期上海疫情趨穩后,國內經濟快速恢復,國家重點推進的基建、新能源車等行業均是大宗商品的消費大戶。因此在等大量領域,國內的需求情況在全球范圍內較為領先。而保供穩價方面,國內也有明確成果,國內的煤炭等能源價格走勢明顯較國外穩定,原油、天然氣等大宗商品也沒有出現類似歐洲的暴漲情況。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
來源:東方財富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