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編發現不少網友在網上搜索銀行代理理財(銀行代理理財的收入來源)這類內容,所以小編也是為此幫大家整理出了下面這些相關的內容,不妨和小編一起看看吧?
銀行代理理財
被投資者譽為“安全的銀行理財”,最近露出其兇險的一面。

近來多家銀行理財產品爆出虧損消息,其中既有外資行,也有國有銀行,這不禁讓投資者憂心忡忡。另一方面,年后理財產品市場在經歷了短暫冷卻之后,如今又開始風起云涌,進入2月份,各家銀行理財產品“量價齊升”,讓投資者難以忽視這個價值洼地。在“高調”的理財市場上,究竟如何避免被忽悠? 理財產品為何會虧損? 走出兩大誤區 投資者對產品收益的關注度往往較高,而忽視了風險與收益成正比的一面,盡管目前很少有銀行未兌現承諾的理財產品收益,但事實上,并不是所有銀行理財產品是一定保證收益的。理財產品的銷售有著嚴格的規定,無論是風險評估還是理財說明書,每一步驟都是為了保證投資者對投資的產品能有充分的認識,切不可忽視。數字 統計顯示,截至2011年年底,2011年以前成立并仍在運行的164只理財產品年平均收益率為-17.28%,27只股票型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更是沒有一只年收益率為正。在所有這些產品當中,東海證券的“東風5號”集合理財產品更是憑借-34.79%的年收益率在同類型產品中排名墊底。警惕銀行“代售”產品 近日興業銀行理財產品被指成“吸金黑洞”的新聞可謂非常轟動,興業銀行代理客戶理財,結果虧了個大窟窿。據相關媒體報道,有湖南的客戶聽信興業銀行工作人員的“虛假介紹”,花23萬元購買的一款名為“東風5號”的銀行代銷的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沒想到非但沒有獲得銀行標榜的25%的最高年化收益率,反而在短短9個月時間內虧損了8萬元,虧損幅度將近35%。還有投資者輕信銀行的信用和虛假宣傳,被帶了“籠子”,6個月時間,投入的10萬元虧了近4萬。那么,所謂代售理財產品到底是怎么操作的?投資者為何容易上當?其中的風險又在哪里?根據這位投資者的描述,銀行工作人員在推薦此款產品時宣稱,其主要投資于證券、實業、基金、股票,而股票只占當中一小部分,并且做了風險控制,跌到5%銀行就會平倉止損。而投資者知道自己巨虧后親自前往銀行去咨詢,才得知自己的錢90%被用來買了股票。正當投資者欲向銀行討個說法時,銀行卻聲稱,“東風5號”這款產品是銀行代理銷售的,銀行提供的介紹資料只是一種參考,風險由投資者承擔。為何說是銀行代售?因為“東風5號”的性質相當于基金,屬于一種由券商發起、銀行代理的高風險券商集合理財產品。而受2011年A股市場持續低迷影響,券商集合理財集體遭遇寒冬,虧損甚至清盤的消息并不鮮見,其中風險可見一斑。而一般的銀行理財產品,則是銀行投資部門拿著客戶的錢去投資,投資部門一般是指總行投資部門,下面分支機構一般沒有權限,所以說的網點營銷與證券公司等無關。因此一般銀行正式的理財產品,風險是很小的。提醒:雖然銀監會新規規定銀行理財產品不準再像“天書”一樣看得投資者云里霧里,對風險提示也有了一定的規定。但現在銀行理財產品協議仍然有很多竅門,如特意列入很多條款、很多文字,客戶沒有那么多精力去逐字逐句去研究。而一些對客戶不利的信息都淹沒在“浩瀚”的文字里,客戶不認真讀,一時還難以發現。購買理財產品一定要看清協議,不要輕信理財師的游說,并保存好證據,一旦發現上當可以訴諸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高收益理財產品多數不保本 除了這類銀行本身的銷售陷阱之外,其實在很多時候,風險正是出自投資者本身對市場的不了解。目前國內理財市場處于“爆發性”增長階段,在理財產品的銷售過程中,投資者往往只單純關注收益,而忽略了產品本身的設計缺陷所造成的虧損風險。根據銀率網數據庫的統計,今年2月以來,各商業銀行共發行理財產品1000多款,產品規模超過1萬億元,但預期收益率在6%以上的產品卻只有不到一百款,占比為7%左右。而目前在售的高預期收益率產品更是只有不到20款,供不應求的情況使得該類產品遭到秒殺的情況頻頻出現。
以上就是有關“銀行代理理財(銀行代理理財的收入來源)”的主要內容啦~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