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編發現不少網友在網上搜索稅金的計算基礎是什么?計稅基礎是什么意思這類內容,所以小編也是為此幫大家整理出了下面這些相關的內容,不妨和小編一起看看吧?
1,計稅基礎是什么意思
拿來計算稅款的基數。
2,計稅基礎概念不是很清楚
計稅基礎(Tax Base)是2006年發布的《企業新會計準則》中提出的概念, [編輯本段]分類 它分為資產的計稅基礎、負債的計稅基礎: 1、資產的計稅基礎:是指企業收回資產賬面價值過程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以自應稅經濟利益中抵扣的金額。 2、負債的計稅基礎:是指負債的帳面價值減去未來期間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予抵扣的金額
3,計算個人所的稅的基礎是什么是實發工資還是應發工資
應發工資,但是是扣除三金工資。用公式前要在單元格中輸入”=“,然后點擊單元格,再按+或-,再點單元格。應發工資如果是上面的朋友所說的,那我問一下,如果應發工資是1800元,扣除原借個人欠款500元,實發工資只有1300元,那就不用納個人所得稅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4,企業所得稅計稅基礎是什么
企業所得稅是按應納稅所得額(納稅調整后的利潤)計算繳納的。 1、利潤=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業務成本-主營業業務稅金及附加+其他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支出-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2、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3、應納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稅率 4、適用稅率問題:應納稅所得額(納稅調整后的利潤)在3萬元(含)以內的適用18%,在3萬元至10萬元(含)的適用27%,在10萬元以上的適用33%(2008年起為25%)。

5,問所得稅的計稅基礎怎樣求
企業所得稅的稅率為25%。非居民企業取得本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所得,適用稅率為20%。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企業以貨幣形式和非貨幣形式從各種來源取得的收入,為收入總額。收入總額中的下列收入為不征稅收入:1.財政撥款2.依法收取并納入財政管理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3.國務院規定的其他不征稅收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下列支出不得扣除1.向投資者支付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款項。2.企業所得稅稅款。3.稅收滯納金4.罰金,罰款和被沒收財物的損失5.本法第九條規定以外的捐贈支出6.贊助支出 7。未經核定的準備金支出8.與取得收入無關的其他支出企業的下列收入為免稅收入1.國債利息收入2.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3.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非居民企業從居民企業取得與該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4.符合條件的非營利組織的收入。就是通過計算利潤總額*適用的稅率求出來的個人所得稅是的計稅基礎是超過2000元以上的才征收個人所得稅,他分九大級別企業所得稅的計稅基礎是當期的利潤總額,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總額*稅率1、所得稅的計稅基礎就是會計利潤或者叫稅前利潤;2、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調增項目-調減項目
6,什么是計稅基礎
一般納稅人,購入材料收到增值稅發票,發票中的稅金就是可抵扣金額。銷售時開出發票要交增值稅,有了進項稅可以抵扣,因此可以少交稅了。購買材料1000,稅170(1000*17%)銷售1200,稅204(1200*17%)需交稅204元因為有了可以抵扣的稅170元,因此交稅204-170=34補充:計算稅金的基礎計稅基礎,是指企業收回資產賬面價值過程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以自應稅經濟利益中抵扣的金額。 資產計稅基礎 是指企業收回資產賬面價值過程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以自應稅經濟利益中抵扣的金額。即該項資產在未來使用或最終處置時,允許作為成本或費用于稅前列支的金額。 資產的計稅基礎=未來可稅前列支的金額 某一資產資產負債表日的計稅基礎=成本-以前期間已稅前列支的金額 負債計稅基礎 是指負債的賬面價值減去未來期間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予抵扣的金額。 負債的計稅基礎=賬面價值-未來可稅前列支的金額 一般負債的確認和清償不影響所得稅的計算。計稅基礎是2006年發布的《企業新會計準則》中提出的概念,它分為資產的計稅基礎、負債的計稅基礎 1、資產的計稅基礎,是指企業收回資產賬面價值過程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以自應稅經濟利益中抵扣的金額。 2、負債的計稅基礎,是指負債的帳面價值減去未來期間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予抵扣的金額。增值稅的銷項減去進項后就是增值稅的計稅基礎嘛!還有個稅,2008年3月前抵扣標準是1600元,之后是2000元。
7,計稅基礎到底是個什么啊在企業所得稅中資產的計稅基礎是可
計稅基礎是2006年發布的《企業新會計準則》中提出的概念。它分為資產的計稅基礎、負債的計稅基礎兩類內容。通俗的說計稅基礎是指資產負債表日后,資產或負債在計算以后期間應納稅所得額時,根據稅法規定還可以再抵扣或應納稅的剩余金額。分為資產計稅基礎和負債計稅基礎。負債計稅基礎是指負債的賬面價值減去未來期間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予抵扣的金額。負債的計稅基礎=賬面價值-未來可稅前列支的金額一般負債的確認和清償不影響所得稅的計算。擴展資料如果有關的經濟利益不納稅,則資產的計稅基礎即為其賬面價值。從稅收的角度考慮,資產的計稅基礎是假定企業按照稅法規定進行核算所提供的資產負債表中資產的應有金額。以各種方式取得的固定資產,初始確認時入賬價值基本上是被稅法認可的,即取得時其賬面價值一般等于計稅基礎。固定資產在持有期間進行后續計量時,會計上的基本計量模式是“成本-累計折舊-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會計與稅收處理的差異主要來自于折舊方法、折舊年限的不同以及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的提取。1、折舊方法、折舊年限產生的差異2、因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產生的差異賬面價值=實際成本-會計累計折舊-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計稅基礎=實際成本-稅收累計折舊負債的計稅基礎與暫時性差異的理解負債的計稅基礎 = 負債的賬面價值 — 未來期間稅法允許稅前扣除的金額= 負債的賬面價值中,未來不允許稅前扣除的金額負債產生的暫時性差異=賬面價值-計稅基礎=賬面價值-(賬面價值-未來期間計稅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予稅前扣除的金額)=未來期間計稅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予稅前扣除的金額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計稅基礎我們一般說的計稅基礎,僅針對計算企業所得稅而言。 負債的計稅基礎:是指負債的賬面價值減去未來期間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予抵扣的金額。例如: (1)賬面金額為100的應付工資,本期計稅時相關的費用已抵扣,未來期間支付后不得從應稅所得中抵扣,該應付工資的計稅基礎是100,沒有差異; (2)賬面金額為100的應付罰款,假設計稅時該項罰款不可抵扣,該應付罰款的計稅基礎是100,沒有差異; (3)賬面金額為100的預計產品保修費用,相關費用按收付實現制予以征稅,該預計費用的賬面價值是100,在未來保修時可以抵扣應稅利潤為100,計稅基礎是0,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100; (4)賬面金額為100的預收房地產業務收入,相關收入按收付實現制予以征稅已經完稅,未來結轉時可以抵扣應稅利潤為100,計稅基礎為0,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100. 資產的計稅基礎:是指企業收回資產賬面價值過程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以自應稅經濟利益中抵扣的金額。即該項資產在未來使用或最終處置時,允許作為成本或費用于稅前列支的金額 如:應收賬款賬面余額100萬元,減值準備5萬元,賬面價值95萬元;企業未來允許作為成本或費用稅前可列支的金額為100萬元,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100-95=5萬元 營業稅等,一般是指計稅依據,營業稅=計稅依據*營業稅稅率=營業額*營業稅稅率題目出得太大,分給的太少。企業會計準則要求對企業所得稅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進行核算。其實,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也是納稅影響會計法的一個分支,他是從資產負債表出發,通過比較資產負債表上列示的資產、負債按照企業會計準則規定確定的賬面價值與按照稅法規定確定的計稅基礎,對于兩者之間的差額分別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與遞延所得稅資產,并在此基礎上確定每一期間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當資產的賬面價值小于計稅基礎時,會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當資產的賬面價值大于計稅基礎時,會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當負債的賬面價值大于計稅基礎時,會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當負債的賬面價值小于計稅基礎時,會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匹配“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新增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時列入借方,轉回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時列入貸方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匹配“遞延所得稅負債”科目,新增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時列入貸方,轉回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時列入借方。計稅基礎簡單的說,就是稅法認為你這個東西值多少。你得知道什么是賬載金額,所以計稅基礎其實是相對賬載金額來說的。比較明顯的一個例子,業務招待費稅前扣除金額。賬載金額就是你記賬時的金額。業務招待費,你的賬載金額是你實際發生的金額,比如說是10000元。但是企業所得稅法只認實際發生的60%和你收入的千分之五孰低的這個數字,比如只認6000元,那么你業務招待費的企業所得稅計稅基礎就是6000元。嚴格來說,各稅種計稅基礎是不一樣的,一個稅種一個計稅基礎。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以上就是有關“稅金的計算基礎是什么?計稅基礎是什么意思”的主要內容啦~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