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編發現不少網友在網上搜索什么是事權改革?什么叫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這類內容,所以小編也是為此幫大家整理出了下面這些相關的內容,不妨和小編一起看看吧?
1,什么叫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
我舉一個例子,比如我曾經到一些地方去調研,像義務教育這個東西理論上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公共物品、公共服務。義務教育在世界范圍內它的支出責任有一些基本原則的,比如根據受益范圍確定支出由誰承擔,義務教育這個產品理論上來說是對全體國民、對整個國家都有利,所以從這個受益范圍來分析的話,它應該確定了支出責任,一般意義上是中央政府或者聯邦政府為主,這是世界范圍內的普遍規律。 我們國家過去費用負擔的原則是以地方為主、中央為輔。客觀來說,義務教育應該是一個處于適齡教育階段的國民,不管在哪個地方生活都應該享受大體差不多的教育服務。但實際上,在客觀生活當中不是這樣。東部地區一些城市相對來說經濟條件比較好,義務教育提供的服務就比較好,甚至國家規定的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它們還可以搞一些地方的改革和探索,把它變成十二年、甚至十五年制的義務教育,只要在我這個地方就讀,是適齡兒童,從小學到高中,政府都買單。這些地方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但是這也反映了公共服務在地區之間的差距,差距背后的因素是什么?就是費用負擔本身的支出責任結構不合理造成的。所以這次全會里面談到的事權和支出責任相匹配的理念非常好,我想對于解決政府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務職能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同時,這也涉及到中央和地方之間的財稅關系的調整,這也是這次改革的一大亮點,我想也是社會各界關注的問題。
2,關于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責任劃分改革的指導意見對我國的財政有
根據中央和地方的事權,按稅種劃分中央與地方收入。將維護國家權益、實施宏觀調控所必需的稅種劃為中央稅;將同經濟發展直接相關的稅種劃為中央與地方共享稅;將適合地方征管的稅種劃為地方稅,并充實地方稅種,增加地方稅收入。具體劃分如下:中央固定收入包括:消費稅、關稅、海關代征進口商品的消費稅和增值稅,中央企業所得稅,非銀行金融企業所得稅,鐵道、銀行總行、保險總公司等部門集中交納的收入(包括營業稅、所得稅、利潤和城市維護稅),中央企業上交利潤等。外貿企業出口退稅,除1993年地方已經負擔的20%部分外,以后發生的出口退稅全部由中央財政負擔。地方固定收入包括:營業稅(不含銀行總行、鐵道、保險總公司的營業稅)、地方企業所得稅(不含非銀行金融企業所得稅)、地方企業上交利潤、個人所得稅、土地使用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城市維護建設稅(不含銀行總行、鐵道、保險總公司集中交納的部分)、房產稅、車船使用稅、印花稅、屠宰稅、農牧業稅、耕地占用稅、契稅、遺產和贈與稅、土地增值稅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收入等。中央與地方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稅、資源稅和證券交易稅。其中增值稅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資源稅中的海洋石油資源稅歸中央,其他資源稅歸地方;證券交易稅中央與地方各分享50%。解決好中央和地方的事權財權分配,系統糾正當年留下的積弊,最先糾正的,就是土地財政下的高房價問題。讓地方有錢辦事,才能系統修正他們的主收入——土地出讓金,讓這塊能占到房價百分之30左右的錢降下來,
3,現在中國經濟有什么改革
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深化改革[1]和保持穩定、應對當前挑戰和完善體制機制之間的關系,更加重視改革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加快破除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是推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改革,促進科學發展。健全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機制,加快推進國有大型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落實鼓勵引導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制定公開透明的市場準入標準和支持政策,出臺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指導意見。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穩步推進電價改革,完善成品油、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健全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和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擴大資源稅改革實施范圍,在部分生產性服務業領域推行增值稅改革試點。調整完善房地產相關稅收政策。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加快培育農村新型金融機構。深化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境外投資風險防控機制。二是深化社會領域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穩步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推進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試點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擴大新農保試點范圍,加快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建設。推進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改革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方式。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推進科技、教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三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加強廉政建設。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強行政問責制度建設。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大力推進財政預算公開。制定出臺機關運行經費管理、公務接待和會議、公務用車制度等改革方案。開展省直接管理縣(市)試點。四是深化農村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的政策和實施辦法,建立耕地保護補償機制。改革農村征地制度。推進國有農場、林場管理體制改革。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積極推進水價改革。金融改革

4,為什么佛山市街道辦書記是副處級
佛山25鎮街將獲縣級管理權 黨政正職可按副處級配備2010年08月06日08:03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大 中 小】打印留言論壇網摘手機點評糾錯E-mail推薦: 其黨政正職可按副處級配備 其他鎮(街)的主要領導維持原級別不變 今年5月份,《佛山市簡政強鎮事權改革實施意見》正式出臺,同時宣布17個綜合指數達到400以上的特大鎮(街),將被依法賦予縣級管理權限。記者昨日獲悉,佛山17個綜合指數達到400以上的特大鎮(街)已經確定,數目由17個增至25個。 按照要求,佛山將在9月底完成簡政強鎮的事權改革,包括祖廟、石灣、張槎等全市25個鎮街都將獲得縣級管理權限,其黨政正職將按照副處級配備。 記者了解到,目前佛山共有33個鎮街,其中26個為特大鎮,7個為較大鎮。在26個特大鎮中,綜合指數400以上的特大鎮(街),共25個,僅高明區更合鎮屬于特大鎮,但綜合指數不在400以上。按照要求,今年上半年,要在除南海區獅山鎮、順德區容桂街道2個試點鎮(街)外的31個鎮(街),全面開展簡政強鎮事權改革工作,并于今年9月底之前完成。 根據《佛山市簡政強鎮事權改革實施意見》,改革后的鎮(街)綜合性辦事機構中,綜合指數400以上的特大鎮(街)按不超過12個設置,其他鎮(街)原則上按不超過10個設置。可設黨政辦公室、監察審計辦公室、組織工作辦公室、慰問和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財政辦公室、經濟促進局、宣教文體局、社會工作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城鄉建設局、衛生和人口計劃生育局。除中央和省明確規定以外,可設置2個區、鎮(街)雙重管理機構,分別是市場安全監管分局、環境運輸與城市管理分局。 同時,根據省編辦的有關規定,對綜合指數在400以上的特大鎮,依法賦予其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其黨政正職可按副處級配備,其他鎮(街)的主要領導維持原級別不變。通過改革,把不該由鎮政府和街道辦事處管理的事項轉移出去。 此外,為配合事權下放順利進行,佛山市將出臺一系列措施,如所有下放和服務前移的事項都要進駐各級行政服務中心對外提供“一站式”、“一條龍”服務。構建市、區、鎮(街)一體化運行的行政審批網上操作平臺,實現全市行政審批資源共享、部門間協同聯網實施和行政審批全過程網上運行。 綜合指數400以上的特大鎮(街) 一、禪城(4):南莊鎮、石灣鎮街道、張槎街道、祖廟街道。 二、南海(8):桂城街道、羅村街道、九江鎮、西樵鎮、丹灶鎮、獅山鎮、大瀝鎮、里水鎮。 三、順德(10):大良街道、容桂街道、倫教街道、勒流街道、陳村鎮、北滘鎮、樂從鎮、龍江鎮、杏壇鎮、均安鎮。 四、高明(1):荷城街道。 五、三水(2):樂平鎮、西南街道。
5,為什么要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
一、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的必要性: 1、是有利于調整產業布局。提出不同主體功能區的產業指導目錄及措施,引導優化開發區域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產業結構層次和競爭力;引導重點開發區域加強產業配套能力建設,增強吸納產業轉移和自主創新能力;引導限制開發區域發展特色產業,限制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產業擴張。 2、有利于建立完善的財政和投資政策。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深化預算制度改革,強化預算管理,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加快形成統一規范透明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務領域投入; 3、有利于建立完善的土地和人口管理政策。加強國土規劃,按照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布局。按照主體功能定位調控人口總量,引導人口有序流動,逐步形成人口與資金等生產要素同向流動的機制; 4、有利于建立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新機制。針對主體功能區不同定位,實行不同的績效評價指標和政績考核辦法。優化開發區域要強化經濟結構、資源消耗、自主創新等的評價,弱化經濟增長的評價;重點開發區域要對經濟增長、質量效益、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以及相關領域的自主創新等實行綜合評價;限制開發區域要突出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的評價,弱化經濟增長、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的評價;禁止開發區域主要評價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這樣,從體制的層面上引導人們在發展道路、發展目標上進行新的調整。 二、具體要求: 1、將國土空間開發從占用土地的外延擴張為主,轉向調整優化空間結構為主。比如,要求按照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規模和速度,逐步適度減少農村生活空間;在交通設施空間上,重點擴大城市群內的軌道交通空間,對擴大公路建設空間嚴格把關;從嚴控制工礦建設空間和各類開發區擴大面積等; 2、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以水土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為基礎,有度有序開發。比如,把保護水面、濕地、林地和草地放到與保護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必須建立在對所在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在水資源嚴重短缺、生態脆弱和自然災害危險性大的地區嚴格控制工業化城鎮化開發;交通、輸電等基礎設施建設要盡量避免對重要自然景觀和生態系統的分割等。 3、提高空間利用效率,引導人口相對集中分布、經濟相對集中布局。比如,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人口密度較高的城市化地區,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其他城市化地區依托現有城市集中布局、據點式開發,嚴格控制鄉鎮建設用地擴張;國家級、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要率先提高空間利用效率,各類開發區在空間未得到充分利用之前,不得擴大面積。 4、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的空間均衡。比如,引導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人口有序轉移到重點開發區域;擴大城市建設空間的同時,要增加相應規模的人口,充分考慮水資源承載能力;在中西部承載能力強的區域培育形成若干個人口和經濟密集的城市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城市建設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應積極利用地下空間。主體功能區: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與禁止開發四類,并賦予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及生態功能區三類具體內容。不同區域能否根據資源環境的不同稟賦,各司其職,“安守”各自的開發強度,達到規劃的理想模式——構建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以上就是有關“什么是事權改革?什么叫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主要內容啦~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