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編發現不少網友在網上搜索為什么說互聯網理財是新型理財產品(為什么說互聯網理財是新型理財產品呢)這類內容,所以小編也是為此幫大家整理出了下面這些相關的內容,不妨和小編一起看看吧?
為什么說互聯網理財是新型理財產品
互聯網理財就是網絡理財,是指投資者或家庭通過互聯網獲取商家提供的理財服務和金融資訊,根據外界條件的變化不斷調整其剩余資產的存在形態,以實現個人或家庭資產收益最大化的一系列活動。比如理財通,余額寶等。
互聯網金融,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互聯網金融ITFIN不是互聯網和金融業的簡單結合,而是在實現安全、移動等網絡技術水平上,被用戶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對電子商務的接受),自然而然為適應新的需求而產生的新模式及新業務。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精神相結合的新興領域。比如淘寶,天貓等。
為什么說互聯網理財是新型理財產品呢
兩個原因,一個是信用主體及信用強度的差異,一個是各自資產端成本的差異:
第一個,主體信用強度差異巨大
銀行的設立時要經過嚴格的審批,對于發起設立銀行的股東主體的資金、業務、風控等實力有極高的要求,銀行的注冊資本也是非常高的,對于銀行的資本結構、資金運用及流動性要求都是非常嚴格的,這些要求節本上滿足了正常情況下銀行存款的正常兌付(這里并不包含系統性風險時候極端的情況和銀行不合規開展業務引發的極端情況),因此銀行通常有隱性的剛性兌付要求,盡管每家銀行原則上負責對個人賬戶保證對付的本金是50萬的上限,但對于國內多數中大型銀行,大家并沒有存款本金會取不出來的擔憂,這種強信用導致銀行可以低定價,因為大家都認同錢是安全的。

而互聯網金融產品,此處狹義理解為P2P(雖然還有一些是底層貨幣基金包裝的“寶類產品”,但這個收益也是偏低的,這個最后說),公司此前設立并不需要事前審批,幾千萬注冊資本(少的還有幾百萬的),上億的就已經宣稱高注冊資本了,實繳比例還不一;目前監管也只是針對已設立機構進行備案,提出了一些備案要求,主要是強化“信息”中介機構的角色,這些要求主要是落實資金第三方存管、資金與借貸資產一一對應且期限匹配、盡到信息中介的職責而不許承擔保本保息的責任、單筆借貸的限額、集中度、風控標準等等;盡管與銀行設立和監管的要求已經天上地下,但還是有絕大多數的P2P公司是很難達標的,因此P2P產品除非你真的信了他的忽悠,否則是不會認為是100%安全的,收益高的部分就是風險溢價。
第二個,資產端的巨大差異
銀行的資產主要是企業、個人的貸款,因為對于不良率、不良撥備率的嚴格監管和內部控制,銀行對于企業、個人都是有很高標準的,大家應該有感受,尤其早幾年初次辦理信用卡時額度能給到多少、對于企業貸款的苛刻程度又是怎樣,因此銀行的客戶都是偏向于優質的企業和個人客戶的,這類客戶的風險相對低,貸款定價也相對低
互聯網金融面對的客戶主要是傳統金融機構覆蓋不到的客戶,要么是金融小白,沒什么征信歷史,傳統金融機構沒有風控參考依據和手段;要么是資產、收入相對偏低的“次級”類客戶,對于傳統金融機構來說風險過大;但這類客戶因少有金融服務支持,相對愿意接受高價的資金,24-30%年化的利息也不罕見
而兩類機構核心都是賺取價差的,因此資產決定了收益率可能達到的最高限,扣除風險因素成本,資金收益率對機構來說也是成本,還有人員、運營成本,還有盈利要求,能給到資金端的收益就可以推算了。以P2P為例,假設借出資金平均定價20%,違約或損失率平均8%,給資金端的收益就應該不會不會超過10%,不然加上運營和人員成本就會虧損;而銀行首先有存款的基準利率作指導,貸款端也有基準利率指導,中間浮動可調的范圍看似很廣,結合各個行存貸客戶的特點、主要競爭對手的特點,實際調節空間并不大,因此能看到幾大行之間、各股份制行之間同期存款利率差異很小。
以上就是有關“為什么說互聯網理財是新型理財產品(為什么說互聯網理財是新型理財產品呢)”的主要內容啦~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