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編發現不少網友在網上搜索小龍人理財產品表2016(龍江銀行小龍人理財最新產品)這類內容,所以小編也是為此幫大家整理出了下面這些相關的內容,不妨和小編一起看看吧?
1. 龍江銀行小龍人理財最新產品
現轉載“零壹財經 ”一篇文章以供參考。
文章長,但梳理清楚了社區銀行的發展過程。了解社區銀行為什么出現?一步步走到現在這樣一種境況的過程?或許就會明白社區銀行要做到哪些差異?
文章:

3月中旬,全國“兩會”落下帷幕,其中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改革優化金融體系結構,發展民營銀行和社區銀行”,這一政策導向再次引發業界廣泛關注。此前,在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也專門強調了發展這兩類銀行,從中折射出國家對于小微企業融資難、個人用戶群體多元化金融需求的高度重視。 回顧我國社區銀行發展史,龍江銀行大慶分行在2006年進行試點,2013年下半年銀行業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廣起來。以2013年“互聯網金融元年”開始算起,社區銀行已經迎來了五周年。作為普惠金融的新興業態,它在經營業績與用戶流量規模上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2019年春節后,就爆出23家社區支行“關店”的消息,引發對社區銀行已走向下坡路的擔憂。為了全面理清其競爭優勢與經營難題,零壹財經分為上、中、下三篇,為您對比它們的發展歷程、產品布局與未來戰略重心。本文作為社區銀行系列解讀的上篇,重點剖析“如何從誕生走向成熟”。
一、發展起源:社區銀行從“局部試水”到“野蠻擴張” 在2013年我國進入“互聯網金融元年”這一時點之前,銀行業已經意識到隨著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的推進,開展零售金融轉型是必然之路。由此國內提出將大力發展社區銀行,為了便于理解這一新興金融業態,以下將全方位闡述其在中國的發起情況。 1.業務概念與起源 從社區銀行(CommunityBank)起源的角度來講,最早是由美國發起的。根據美國獨立社區銀行家協會(ICBA)給出的定義,它是指“在一定地區的社區范圍內,以存貸匯兌等傳統業務為主,按照市場化原則自主設立、獨立運營、主要服務于中小企業和家庭客戶的中小商業銀行,其資產規模在數千萬美元至數十億美元之間”。同時,該協會披露數據顯示,早在2015年美國就已有6000多家社區銀行,包括商業銀行、儲蓄機構、股票和互助儲蓄,社區銀行數量占美國全部銀行總數的96%。 尤其是富國銀行,正是由于發展社區銀行服務,為全美超過三分之一的家庭提供服務,實現凈利潤貢獻占比達到60%以上,逐步發展為全美資產規模第三大銀行。該行在美國社區居民的主要集散地設立了超過8000個網點,將其稱為金融商店,具體分為兩種形態:第一種是零售金融商店,與國內網點一樣有單獨的經營場所;第二種是超市網點,設立在超市中,能夠提供ATM、開戶、支票、轉賬等基礎金融服務,并配備專業客戶經理進行面對面咨詢。 2.我國社區銀行興起時間 從開業時間來看,我國第一家社區銀行成立于2006年,龍江銀行大慶分行作為全國最早發展社區銀行的試點行,并形成“小龍人”社區銀行品牌。當時主要源于網點周邊社區與居民特征,提供特色化、差異化的社區銀行服務。此后,2010年出現寧波銀行的社區銀行戰略、上海農商銀行的首家金融便利店,2013年社區支行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廣泛發展起來,包括民生銀行、浦發銀行和中信銀行在內的一批股份制銀行,紛紛大力擴張社區支行數量。 3.我國社區銀行主要職能 2013年被命名為“互聯網金融元年”,也是在這一時點,我國銀行業加快社區銀行網點擴張速度,因此可將其主要職能理解是銀行轉型升級的“試驗田”,先后歷經金融便利店、社區支行與零售智能新門店的變遷過程。在重點服務客群上,社區銀行主要鎖定于社區居民、周邊商鋪的小微企業主,并通過O2O營銷模式來留住客戶,這是開展零售金融轉型的雛形。 二、變革中前行:社區銀行的理解偏差與“倒閉潮”頻現 零壹財經注意到,目前處于開業狀態的社區銀行,實質上都屬于“社區支行”,它們并非獨立的法人機構。據業界多位專家觀點,2019年全國“兩會”提出的發力社區銀行業務,并非正在遭遇“倒閉潮”危機的社區支行。 1.理解誤區:社區銀行≠社區支行 有關社區銀行在我國金融機構中的發展定位,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曾表示:“不少人對社區銀行的理解存在嚴重偏差,將社區銀行簡單等同于社區支行。社區銀行和社區支行是兩個概念,社區銀行是一種銀行類型,是一種規模比較小,以傳統業務為主的中小型銀行,而社區支行只是一種簡易型網點”。從這一表述來看,社區銀行應當是以發展中小企業與個人用戶的普惠金融業務為核心,獨立運營、擁有決策權的法人機構。這一點等同于民營銀行的發展定位,按照這一口徑,我國開展社區銀行業務的金融機構十分眾多,如下圖所示。
以上就是有關“小龍人理財產品表2016(龍江銀行小龍人理財最新產品)”的主要內容啦~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