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編發現不少網友在網上搜索為什么石油都在中東?中東為什么這么多石油這類內容,所以小編也是為此幫大家整理出了下面這些相關的內容,不妨和小編一起看看吧?
1,中東為什么這么多石油
中東地區在地質歷史時期中,發育過非常適合油氣生成和保存的地層,滿足了發現豐富油氣所需的條件,因此油氣儲量豐富。中東從地質構造上看,地形處于板塊交界處,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三大板塊交界處地質運動活躍,三疊紀白堊紀時期,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生長茂盛,靠近海洋的浮生生物繁殖快,動物進化快,種類多,氣候適宜,冰川運動時期地質災害集中,大量動物植物被掩埋于地下,與大氣隔絕,形成石油。而中東地區地勢低洼,形成一個盆地,使中東地區就像一個大油庫。中國的大慶、勝利、長慶等油田也都是此類地區。
2,為什么中東石油多
這個問題如果詳細講,要講很多很多。簡單的說:地質條件非常好,早期那里是個克拉通盆地,構造運動小,植被、生物繁盛,沉積條件也好,因此烴源巖極其發育。經過沉積,熱演化,生成大量的油氣,而其后期有一套良好蓋層,且沒有太多的板塊碰撞等構造運動的破壞,所以保存條件也非常好,最終造成了大量的油氣田富集在那里。生、儲、蓋、圈、運、保,六大油氣成藏條件都非常好,所以石油多。如果想詳細了解,你可以查閱一些文獻看看。和古代的板塊構造、海平面變化等等有很大關系。祝好!地質原因 原來的中東半島并不與亞歐大陸相連接,由于版塊飄移,2塊版塊相撞,原來大量的森林被擠壓到了地層深處,從而形成了石油的富集地.
3,為啥中東有那么多石油
專家們分析有以下原因三疊紀白堊紀時期,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生長茂盛,靠近海洋浮游生物繁殖快 動物進化較快,種類多 ,氣候適宜,冰川運動期間地質災害集中,大量植物動物,被掩埋于地下長時間隔絕空氣,性質發生變化,形成石油 .中東地區在世界內,地形教其他地區 低矮,形成盆地狀態。中東猶如“盆底” 容易石油累計其中 .地表覆蓋嚴密,不容易泄露揮發。石油是古代生物的遺體所變。在遠古時代的淺海盆地和湖盆邊緣,河流帶來的泥沙掩埋了大量古生物特別是浮游生物的遺體。如果這里長期下沉,沉積物就會不斷加厚,形成高壓、高溫的良好的還原環境,在厭氣性細菌的參與下,使有機質不斷去氧、加氫、富集碳,變為石油。 根據大陸漂移學說,西亞原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后來經過多次變化,古地中海范圍不斷縮小,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帶來的泥沙又使波斯灣的面積逐漸縮小。這一淺海地區以波斯灣為中心,是一片古老臺地,以升降運動為主,而褶皺十分平緩。升降運動形成了4000~12000米的巨厚沉積層。 又因為褶皺不十分強烈,所以形成了一系列巨大而平緩的穹窿構造或簡單背斜,非常有利于石油的貯存。如著名的沙特加瓦爾背斜,長240千米,寬35千米,這里形成了聞名于世的加瓦爾油田,儲量在100億噸以上。 波斯灣中南部的主要儲油層都是中生代碳酸鹽巖和砂巖,有很多孔隙,北部的儲油層是第三紀石灰巖,裂隙也很多。

4,為什么中東特別多石油
東石油多,那時因為古時候那里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后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瀉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后逐漸形成為石油。 美國休斯頓一家石油勘探公司提出一個新理論:所有的石油都是從古老的巖石中生成的,而并非通常認為的埋藏在地下的死亡動物或者植物等有機體在壓力和熱的作用下分解轉化而成。這一觀點得到3位俄羅斯同行的贊同,但相關論文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上一發表,便引起廣泛爭議。 該公司負責人肯尼認為,從巖層斷裂處釋放出的地熱,使埋藏于地底100公里深處的碳化無機物和水在高溫高壓作用下產生了碳氫化合物,所有的石油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形成的,而且現在還有大量的礦點未被發掘。 石油地理學家已經部分接受了這一觀點。美國地理調查部門的麥克·盧萬表示,有一部分石油來自無機物,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對于肯尼提出的“石油不可能由淺層巖石中的有機物形成”這一論斷,他則堅決反對。新澤西州礦產及礦產資源部的布雷恩·布里斯特認為,肯尼的觀點是對有機化學理論以及幾十年來在石油地理化學領域所進行的研究的蔑視。 目前普遍認同的理論是,埋藏在地下的遠古時代未被細菌分解的有機物在一定溫度、壓力條件下,經過幾百萬年的演變,形成了可供開采的石油。微生物將地表以下的有機物轉化為碳氫化合物,剩下的埋藏在深層地底的有機物則在溫度和壓力下經過分解及復雜的化學反應生成石油。通常具有商業價值的油田都位于地表以下500米-700米深處,最深的油井在約6公里深的地底。而10公里以下的更深處則根本不會有石油或天然氣。 肯尼認為,淺層地表形成的低壓條件更容易產生甲烷,而不是較重的碳氫化合物。他在實驗室中將氧化鐵、卵石和水加熱至900攝氏度高溫時得到重碳氫化合物。據此他認為,穩定的石油只有在30000個大氣壓條件下,也就是100公里以下的地底才能形成。 不過,即使肯尼關于石油形成的理論只有部分正確,也可能為石油勘查工作打開一扇新的探索之門。
5,為什么中東多石油
地質歷史上具備了良好的生儲蓋圈運保條件~這個問題不必展開的太大~否則可以寫一屋子書2.人類在目前存在的油氣資源被破壞殆盡前發現并利用了它們求采納中東石油多,那時因為古時候那里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后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瀉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后逐漸形成為石油。 美國休斯頓一家石油勘探公司提出一個新理論:所有的石油都是從古老的巖石中生成的,而并非通常認為的埋藏在地下的死亡動物或者植物等有機體在壓力和熱的作用下分解轉化而成。這一觀點得到3位俄羅斯同行的贊同,但相關論文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上一發表,便引起廣泛爭議。 該公司負責人肯尼認為,從巖層斷裂處釋放出的地熱,使埋藏于地底100公里深處的碳化無機物和水在高溫高壓作用下產生了碳氫化合物,所有的石油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形成的,而且現在還有大量的礦點未被發掘。 石油地理學家已經部分接受了這一觀點。美國地理調查部門的麥克·盧萬表示,有一部分石油來自無機物,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對于肯尼提出的“石油不可能由淺層巖石中的有機物形成”這一論斷,他則堅決反對。新澤西州礦產及礦產資源部的布雷恩·布里斯特認為,肯尼的觀點是對有機化學理論以及幾十年來在石油地理化學領域所進行的研究的蔑視。 目前普遍認同的理論是,埋藏在地下的遠古時代未被細菌分解的有機物在一定溫度、壓力條件下,經過幾百萬年的演變,形成了可供開采的石油。微生物將地表以下的有機物轉化為碳氫化合物,剩下的埋藏在深層地底的有機物則在溫度和壓力下經過分解及復雜的化學反應生成石油。通常具有商業價值的油田都位于地表以下500米-700米深處,最深的油井在約6公里深的地底。而10公里以下的更深處則根本不會有石油或天然氣。 肯尼認為,淺層地表形成的低壓條件更容易產生甲烷,而不是較重的碳氫化合物。他在實驗室中將氧化鐵、卵石和水加熱至900攝氏度高溫時得到重碳氫化合物。據此他認為,穩定的石油只有在30000個大氣壓條件下,也就是100公里以下的地底才能形成。 不過,即使肯尼關于石油形成的理論只有部分正確,也可能為石油勘查工作打開一扇新的探索之門。
以上就是有關“為什么石油都在中東?中東為什么這么多石油”的主要內容啦~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