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編發現不少網友在網上搜索為什么要建設制造強國?制造強國的內涵概括為哪幾個方面這類內容,所以小編也是為此幫大家整理出了下面這些相關的內容,不妨和小編一起看看吧?
1,制造強國的內涵概括為哪幾個方面
裝備制造業發達,具備重要民用、軍工產品的制造能力,比如飛機制造-核心是發動機的制造。
2,什么是制造強國
工業大國,是指工業生產總量。工業強國,具備前者,但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技術上也要有相對多數國家較高的領先。但信息時代以后,在保有工業生產總量的前提下,可以不具備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但在高新科技上對外部具有較大的領先優勢。工業強國,前一種比如中國,后者也就美國能夠獨立做到,歐盟也可以做到。
3,什么是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引擎是建設制造強國的關鍵核心
隨著制造技術的進步和現代化管理理念的普及,制造業企業的運營越來越依賴信息技術。如今,制造業整個價值鏈、制造業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都涉及到諸多的數據。同時,制造業企業的數據也呈現出爆炸性增長趨勢。大數據可能帶來的巨大價值正在被傳統產業認可,它通過技術創新與發展,以及數據的全面感知、收集、分析、共享,為企業管理者和參與者呈現出看待制造業價值鏈的全新視角。那么,大數據如何推動制造業發展?一、實現智能生產在德國“工業4.0”中,通過信息物理系統(CPS)實現工廠/車間的設備傳感和控制層的數據與企業信息系統融合,使得生產大數據傳到云計算數據中心進行存儲、分析,形成決策并反過來指導生產。具體而言,生產線、生產設備都將配備傳感器,抓取數據,然后經過無線通信連接互聯網,傳輸數據,對生產本身進行實時監控。而生產所產生的數據同樣經過快速處理、傳遞,反饋至生產過程中,將工廠升級成為可以被管理和被自適應調整的智能網絡,使得工業控制和管理最優化,對有限資源進行最大限度使用,從而降低工業和資源的配置成本,使得生產過程能夠高效地進行。過去,設備運行過程中,其自然磨損本身會使產品的品質發生一定的變化。而由于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的發展,現在可以通過傳感技術,實時感知數據,知道產品出了什么故障,哪里需要配件,使得生產過程中的這些因素能夠被精確控制,真正實現生產智能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工廠/車間的傳感器所產生的大數據直接決定了“工業4.0”所要求的智能化設備的智能水平。此外,從生產能耗角度看,設備生產過程中利用傳感器集中監控所有的生產流程,能夠發現能耗的異常或峰值情況,由此能夠在生產過程中不斷實時優化能源消耗。同時,對所有流程的大數據進行分析,也將會整體上大幅降低生產能耗。二、實現大規模定制大數據是制造業智能化的基礎,其在制造業大規模定制中的應用包括數據采集、數據管理、訂單管理、智能化制造、定制平臺等,核心是定制平臺。定制數據達到一定的數量級,就可以實現大數據應用。通過對大數據的挖掘,實現流行預測、精準匹配、時尚管理、社交應用、營銷推送等更多的應用。同時,大數據能夠幫助制造業企業提升營銷的針對性,降低物流和庫存的成本,減少生產資源投入的風險。利用這些大數據進行分析,將帶來倉儲、配送、銷售效率的大幅提升和成本的大幅下降,并將極大地減少庫存,優化供應鏈。同時,利用銷售數據、產品的傳感器數據和供應商數據庫的數據等大數據,制造業企業可以準確地預測全球不同市場區域的商品需求。由于可以跟蹤庫存和銷售價格,所以制造業企業便可節約大量的成本。大數據應用將帶來制造業企業創新和變革的新時代。在以往傳統的制造業生產管理的信息數據基礎上,通過物聯網等帶來的物理數據感知,形成“工業4.0”時代的生產數據的私有云,創新制造業企業的研發、生產、運營、營銷和管理方式。而這些創新會給制造業企業帶來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和更敏銳的洞察力。如想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百度搜盈飛無限,登陸官網,您可以了解到更多關于制造業發展的的最新資訊。我是來看評論的

4,重工業和輕工業的定義是什么
重工業是指以能源原材料工業為基礎、以高檔耐用消費品、裝備工業和機械工業等的生產為核心,提供生產資料的部門。重工業包括鋼鐵工業、冶金工業、機械、能源(電力、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學、材料等工業。輕工業主要是指生產生活資料的工業部門。如:食品、紡織、家具、造紙、印刷、日用化工、文具、文化用品、體育用品工業等。輕工業是城鄉居民生活消費資料的主要來源,按其所使用原料的不同可分為兩類: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和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擴展資料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的決勝期,是基本實現工業化的關鍵期,當今世界各國都在深度調整經濟結構,全球經濟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我國工業經受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重擠壓。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發展為主題,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技術和品牌為引擎,推動工業轉型升級,這對我國工業由大變強、建設制造強國具有重要意義。新常態下我國經濟保持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但也要看到同時存在著脫實向虛的現象。要加快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加強自主創新和品牌建設,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以民族振興為己任,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盡快形成以先進制造業為基礎的現代產業新體系。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重工業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輕工業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以技術和品牌為引擎 推動工業轉型升級輕工業 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費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業。按其所使用的原料不同,可分為兩大類:(1)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是指直接或間接以農產品為基本原料的輕工業。主要包括食品制造、飲料制造、煙草加工、紡織、縫紉、皮革和毛皮制作、造紙以及印刷等工業;(2)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是指以工業品為原料的輕工業。主要包括文教體育用品、化學藥品制造、合成纖維制造、日用化學制品、日用玻璃制品、日用金屬制品、手工工具制造、醫療器械制造、文化和辦公用機械制造等工業。 重工業 是指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主要生產資料的工業。按其生產性質和產品用途,可以分為下列三類:(1)采掘(伐)工業,是指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包括石油開采、煤炭開采、金屬礦開采、非金屬礦開采和木材采伐等工業;(2)原材料工業,指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基本材料、動力和燃料的工業。包括金屬冶煉及加工、煉焦及焦炭、化學、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電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等工業;(3)加工工業,是指對工業原材料進行再加工制造的工業。包括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機械設備制造工業、金屬結構、水泥制品等工業,以及為農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如化肥、農藥等工業。 根據上述劃分原則,修理業中以重工業產品為修理作業對象的劃為重工業,反之劃為輕工業。在過去的產業經濟學中,往往根據產品單位體積的相對重量將工業劃分為輕重工業。產品單位體積的重量大的工業部門就是重工業,重量輕的就屬輕工業。屬于重工業的工業部門有鋼鐵工業、有色冶金工業、金屬材料工業和機械工業等。由于在近代工業的發展中,化學工業居于十分突出的地位,因此,在工業結構的產業分類中,往往把化學工業獨立出來,同輕、重工業并列。這樣,工業結構就由輕工業、重工業和化學工業三大部分構成。常有人把重工業和化學工業放在一起,合稱重化工業,同輕工業相對。另外一種劃分輕、重工業的標準是把提供生產資料的部門稱為重工業,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門稱為輕工業。以上這兩種劃分原則是有區別的。國家統計局對輕重工業的劃分接近于后一種標準,《中國統計年鑒》中對重工業的定義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主要生產資料的工業。輕工業為:主要提供生活消費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業。在研究中,如上文所述,常將重工業和化學工業合稱為重化工業。
5,為什么外國人把中國成為世界制造加工廠
“世界工廠”是對世界工業強國尤其是制造業強國的特定稱謂,毋庸置疑,中國有很多的出口產品位居世界首位,比如橡膠輪胎、紡織品、日用品、玩具、家具。 在世界經濟史上,被明確稱為“世界工廠”的3個國家依次是英國、美國和日本。2009年,中國取代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貿易國并成功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同時,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制造業總值中所占比例也達到15.6%,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工業制造國。一時間,中國成為了全球公認的“世界工廠”。 然而,正當在國人為中國制造業的崛起和“世界工廠”的地位引以為豪時,近幾年頻頻爆發的諸如毒奶粉、毒牙膏、毒水餃、毒玩具、不合格的輪胎和水產品等“質量門”事件使“中國制造”的形象嚴重受損。同時,全球貿易摩擦中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最大受害國的事實更使“中國制造”雪上加霜。此外,以低廉勞動力成本的加工優勢正逐漸消失。中國這個“世界工廠”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首先,盡管我國制造產品遍布全球且210種工業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制造業勞動生產率水平卻十分低下。目前僅為美國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國的5.56%。勞動生產率低也直接導致制造業的經濟效益不佳。從中間投入貢獻系數看,中國1個單位價值的中間投入僅能得到0.56個單位的新創造價值,僅僅相當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一半。從產品增加值率看,中國僅為26%,與美國、日本及德國相比,分別低23、22和11個百分點,甚至低于很多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從盈利水平看,美國、日本、德國制造業雖然占GDP的比重并不高,但卻都是利潤率較高的行業,而高速發展的中國制造業近年來的行業利潤率和資本回報率呈逐年降低態勢。 其次,中國制造業的出口商品大多是技術含量低、單價低、附加值低的“三低”產品,而進口的卻大多是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價格的“三高”產品。中國制造之所以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并在基礎原材料、重大裝備制造和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嚴重受制于人的根本原因是技術創新能力弱、研發投入嚴重不足。從國際視角看,制造業跨國公司的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一般為5%左右,高的甚至可以達到10%-15%,而中國企業中只有華為、中興等極少數公司可以達到5%的水平。 2005-2010年,作為中國制造業精英的500強企業的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分別為1.88%、2.29%、2.41%、2.13%、1.95%、2.03%,連5%的一半都不到。研發投入嚴重不足,不僅影響和制約自主研發水平的提高,導致中國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專利較少,而且也降低了技術引進的成效,難以緊隨國外先進技術的轉移進行追趕式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創新。 第三,低生產成本優勢正逐漸喪失。低成本優勢曾經是“中國制造”的主要競爭利器,也是中國贏得“世界工廠”稱號的最主要原因。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和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中國企業的經營環境正發生巨大變化,全球能源和原材料價格的普遍上漲、融資和環境成本的增加、國家稅收政策的調整、貿易保護主義的沖擊、人民幣的持續升值,特別是新的《勞動合同法》的頒布實施和最低工資制度的全面推行導致中國工人的工資水平水漲船高,勞動力成本大幅上揚,致使“中國制造”的全球低生產成本優勢已經喪失殆盡。數據表明,中國制造業的勞動力成本不僅高于墨西哥和印度這兩個經濟相似度最高的競爭對手,而且高于越南、孟加拉國等7個亞洲國家,亞洲勞動力成最低的孟加拉國,價格僅為上海和蘇州的1/5。 第四,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品牌競爭是企業創造高附加值和獲取豐厚利潤的競爭利器,但中國80%以上的出口商品屬于代工生產或者貼牌生產,缺乏自主品牌,國際性品牌更是鳳毛麟角。2009年《商業周刊》全球頂級品牌100強中,中國企業無一上榜。品牌的缺失致使中國企業只能從事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勞動密集型的裝配環節,靠賺取微薄的加工費艱難度日。同時,中國的制造業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雖然近幾年入選《財富》世界500強的中國公司不斷增加,2010年更是創紀錄的有43家內地企業入選,但大多是壟斷性的服務業公司,真正的制造業公司卻少的可憐,而像海爾、長虹、青島啤酒這樣的中國知名制造業企業至今尚未踏入以規模為入選標準的財富世界500強的門檻,聯想也僅僅在2008年入選過一次。 中國制造業的高速發展和全球影響力的日益增強使中國被外界冠以“世界工廠”的名號,但對比世界經濟史上曾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三個國家(英國、美國、日本),雖然從規模上看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制造工業國,但在生產效率、規模效益、技術創新、品牌競爭、企業實力以及全球影響力和國際地位等方面距離真正的“世界工廠”還相距甚遠。 因此,我們必須以國際金融危機下全球制造業格局的變動為契機,順應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方向和潮流,通過加快制造業的兼并重組與高耗能高污染落后產能的淘汰進度、加強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的國家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實施品牌競爭戰略、推進制造業和信息產業與服務業的融合、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促進制造業的區際轉移等途徑,積極推進中國制造業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實現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從世界制造業價值鏈低端向世界制造業價值鏈高端,從世界制造業大國向世界制造業強國的轉變,成為真正的“世界工廠”。中國人工廉價便宜因為早期中國投資成本低,大量外資企業進駐中國,廣東東莞,江蘇蘇州,諸如此類地方,外資企業數不勝數,所以說.外國人都叫中國為"世界制造加工廠",國內也是如此叫的.
以上就是有關“為什么要建設制造強國?制造強國的內涵概括為哪幾個方面”的主要內容啦~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