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編發現不少網友在網上搜索為什么金本位?為什么說金幣本位制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貨幣制度這類內容,所以小編也是為此幫大家整理出了下面這些相關的內容,不妨和小編一起看看吧?
1,為什么說金幣本位制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貨幣制度
因為金幣本位是以自然金作為貨幣材料的,它的價值量與它的含金量是一致的,所以它忠實的履行了貨幣的職能:作為價值尺度,它是現實的金子;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它是足值的黃金;作為儲藏手段,它自動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不會通貨膨脹;作為世界貨幣,它為世界市場所公認.因此,金幣本位制是穩定的貨幣制度.金塊本位和金匯本位所使用的貨幣材料都是黃金的代用品,它的名義價值與實際價值相去甚遠,因而它履行貨幣職能是有缺陷的,是一種殘缺的本位制度.因為金子作為貨幣,其本身在國內和國際都是同樣的價值,不會出現外匯行情不穩定,不會發生貨幣貶值現象,經濟相對穩定。但是金子稀有,價值高,重量大,進行大金額交易不方便攜帶交易,且不促進經濟發展,因此摒棄了。
2,美國為什么想要回歸金本位制
因為紙幣不像黃金,它本身沒有價值,是國家賦予它一定面值,只是一個符號,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前,美元是以黃金為本位的.紙幣以黃金為本位,能保持幣值穩定,不會造成因濫發紙幣而造成的通貨膨脹等,但是貨幣以黃金為本位在現在也不太現實,因為全世界黃金(包括現有的和地下儲藏的)的數量是一定的,但經濟是不斷向前發展的,經濟規模是不斷擴大的,黃金不能像紙幣那樣,隨著經濟發展而擴大黃金的數量(除非科學家發現了點石成金術),但是可以多發行紙幣來適應不斷發展的經濟.現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已經取消了金本位,美國想回歸金本位是腦子進水了.現行法定信用貨幣的發行過程受到政治因素影響,而無力自我約束。綜觀人類經濟史,唯一曾經長期有效實現貨幣發行的“非政治化”、脫離人為干預的貨幣體系就是金本位制。過去30年,各國央行都以維持國內價格穩定為優先的貨幣政策目標。依靠央行獨立性和自我約束式的制度安排,在經濟危機發生前,似乎能夠實現發行貨幣的同時維持低通脹率的目標。但經濟危機后,制度安排上應當獨立運作的央行,屈從于政治或公眾意愿,從最初為金融體系提供流動性而增加貨幣供給,最終淪落為政府公共開支和公共債務的最終買單者。而美國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發行者,在面臨避免國內經濟衰退和維持儲備貨幣幣值穩定的選擇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所以“金本位回歸”有念想更有難度。
3,為什么金本位制是穩定的貨幣制度
金本位制就是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或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當不同國家使用金本位時,國家之間的匯率由它們各自貨幣的含金量之比--鑄幣平價(Mint Parity)來決定。金本位制于19世紀中期開始盛行。在歷史上,曾有過三種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金匯兌本位制。其中金幣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狹義來說,金本位制即指該種貨幣制度. 1、金幣本位制 以一定量的黃金為貨幣單位鑄造金幣,作為本位幣; 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同時限制其它鑄幣的鑄造和償付能力; 輔幣和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金幣或等量黃金; 黃金可以自由出入國境; 以黃金為唯一準備金。 金幣本位制消除了復本位制下存在的價格混亂和貨幣流通不穩的弊病,保證了流通中貨幣對本位幣金屬黃金不發生貶值,保證了世界市場的統一和外匯行市的相對穩定,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貨幣制度。 2、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是在金本位制的穩定性因素受到破壞后出現的兩種不健全的金本位制。這兩種制度下,雖然都規定以黃金為貨幣本位,但只規定貨幣單位的含金量,而不鑄造金幣,實行銀行券流通。所不同的是,在金塊本位制下,銀行券可按規定的含金量在國內兌換金塊,但有數額和用途等方面的限制(如英國 1925年規定在1700英鎊以上,法國1928年規定在215000法郎以上方可兌換),黃金集中存儲于本國政府。而在金匯兌本位制下,銀行券在國內不兌換金塊,只規定其與實行金本位制國家貨幣的兌換比率,先兌換外匯,再以外匯兌換黃金,并將準備金存于該國。 -----------------------------------------------(華麗的分割線) 如果你看了《貨幣戰爭》這本書,你會對這個比較了解。

4,金本位制的特點和崩潰的原因是什么
金本位即金本位制 (Gold standard),就是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金本位制崩潰的主要原因:金本位制通行了約100年,其崩潰的主要原因有:第一,黃金生產量的增長幅度遠遠低于商品生產增長的幅度,黃金不能滿足日益擴大的商品流通需要,這就極大地削弱了金鑄幣流通的基礎。第二,黃金存量在各國的分配不平衡。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國占有世界黃金存量的三分之二。黃金存量大部分為少數強國所掌握,必然導致金幣的自由鑄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壞,削弱其他國家金幣流通的基礎。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黃金被參戰國集中用于購買軍火,并停止自由輸出和銀行券兌現,從而最終導致金本位制的崩潰。金本位制通行了約100年,其崩潰的主要原因有:一、黃金生產量的增長幅度遠遠低于商品生產增長的幅度,黃金不能滿足日益擴大的商品流通需要,這就極大地削弱了金鑄幣流通的基礎。二、黃金存量在各國的分配不平衡。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國占有世界黃金存量的三分之二。黃金存量大部分為少數強國所掌握,必然導致金幣的自由鑄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壞,削弱其他國家金幣流通的基礎。三、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黃金被參戰國集中用于軍備,并停止自由輸出和銀行券兌現,從而最終導致金本位制的崩潰。1、金本位制的概念:金幣本位制是一種穩定的貨幣制度。黃金自由發揮世界貨幣的職能,促進了各國商品生產的發展和國際貿易的擴展,促進了資本主義信用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資本輸出。金本位制自動調節國際收支,促進了資本主義上升階段世界經濟的繁榮和發展。2、金本位制的優點:金本位制下下,匯率固定,消除了匯率波動的不確定性,有利于世界貿易的進行;各國央行有固定的黃金價格,從而貨幣實際價值穩定;沒有一個國家擁有特權地位。 3、金本位制的缺點:但是同時,金本位制限制了貨幣政策應付國內均衡目標的能力,只有貨幣與黃金掛鉤才能保證價格穩定;貨幣供應受到黃金數量的限制,不能適應經濟增長的需要;黃金生產不能持續滿足需求,央行無法增加其國際儲備;當一國出現國際收支赤字時,往往可能由于黃金輸出,貨幣緊縮,而引起生產停滯和工人失業;給黃金出口國很大的經濟壓力。金本位制崩潰的主要原因金本位制通行了約100年,其崩潰的主要原因有:第一,黃金生產量的增長幅度遠遠低于商品生產增長的幅度,黃金不能滿足日益擴大的商品流通需要,這就極大地削弱了金鑄幣流通的基礎。 第二,黃金存量在各國的分配不平衡。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國占有世界黃金存量的三分之二。黃金存量大部分為少數強國所掌握,必然導致金幣的自由鑄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壞,削弱其他國家金幣流通的基礎。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黃金被參戰國集中用于購買軍火,并停止自由輸出和銀行券兌現,從而最終導致金本位制的崩潰。
5,什么是金本位
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就是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或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當不同國家使用金本位時,國家之間的匯率由它們各自貨幣的含金量之比--鑄幣平價(mint parity)來決定。金本位制于19世紀中期開始盛行。在歷史上,曾有過三種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金匯兌本位制。其中金幣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狹義來說,金本位制即指該種貨幣制度。 金本位制的形式 1、金幣本位制(gold specie standard) 這是金本位貨幣制度的最早形式,亦稱為古典的或純粹的金本位制,盛行于1880一1914年間。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及黃金自由輸出入是該貨幣制度的三大特點。在該制度下,各國政府以法律形式規定貨幣的含金量,兩國貨幣含金量的對比即為決定匯率基礎的鑄幣平價。黃金可以自由輸出或輸入國境,并在輸出入過程形成鑄幣一物價流動機制,對匯率起到自動調節作用。這種制度下的匯率,因鑄幣平價的作用和受黃金輸送點的限制,波動幅度不大。 2、金塊本位制(gold bullion standard) 這是一種以金塊辦理國際結算的變相金本位制,亦稱金條本位制。在該制度下,由國家儲存金塊,作為儲備;流通中各種貨幣與黃金的兌換關系受到限制,不再實行自由兌換,但在需要時,可按規定的限制數量以紙幣向本國中央銀行無限制兌換金塊。可見,這種貨幣制度實際上是一種附有限制條件的金本位制。 3、金匯兌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ard) 這是一種在金塊本位制或金幣本位制國家保持外匯,準許本國貨幣無限制地兌換外匯的金本位制。在該制度下,國內只流通銀行券,銀行券不能兌換黃金,只能兌換實行金塊或金本位制國家的貨幣,國際儲備除黃金外,還有一定比重的外匯,外匯在國外才可兌換黃金,黃金是最后的支付手段。實行金匯兌本位制的國家,要使其貨幣與另一實行金塊或金幣本位制國家的貨幣保持固定比率,通過無限制地買賣外匯來維持本國貨幣幣值的穩定。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這兩種貨幣制度在1970年代基本消失。 編輯本段金本位制的基本特征 1、金幣本位制 以一定量的黃金為貨幣單位鑄造金幣,作為本位幣; 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同時限制其它鑄幣的鑄造和償付能力; 輔幣和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金幣或等量黃金; 黃金可以自由出入國境; 以黃金為唯一準備金。 金幣本位制消除了復本位制下存在的價格混亂和貨幣流通不穩的弊病,保證了流通中貨幣對本位幣金屬黃金不發生貶值,保證了世界市場的統一和外匯行市的相對穩定,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貨幣制度。 2、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是在金本位制的穩定性因素受到破壞后出現的兩種不健全的金本位制。這兩種制度下,雖然都規定以黃金為貨幣本位,但只規定貨幣單位的含金量,而不鑄造金幣,實行銀行券流通。所不同的是,在金塊本位制下,銀行券可按規定的含金量在國內兌換金塊,但有數額和用途等方面的限制(如英國 1925年規定在1700英鎊以上,法國1928年規定在215000法郎以上方可兌換),黃金集中存儲于本國政府。而在金匯兌本位制下,銀行券在國內不兌換金塊,只規定其與實行金本位制國家貨幣的兌換比率,先兌換外匯,再以外匯兌換黃金,并將準備金存于該國。以黃金作為儲備金。以白銀作為儲備金,就叫銀本位。金本位制 gold standard 以黃金為本位貨幣的一種貨幣制度。廣義指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黃金來表示一國本位貨幣的制度,包括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金匯兌本位制。狹義僅指金幣本位制。 金是一種理想的貨幣材料,它質地均勻,便于分割和攜帶,體積小,價值高,易收藏。早在古采,金就被人們當作貨幣商品。到近代,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貨幣的各種職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從而以金充當單一的本位貨幣成為客觀需要。1816年英國首先實行金本位制。當時各國實行金幣本位制的特點是:國家法定鑄造一定形狀、重量、成色的金幣,作為具有無限法律效力的本位貨幣來流通;金幣和黃金可自由輸出、輸入;金幣可自由鑄造,可持生金請求國家鑄造機構代鑄;銀行券可自由兌換成金幣和黃金。這些特點使得本位貨幣的名義價值與實際價值相符,國內價值與國外價值相一致,并使之具有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的職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由于經濟形勢的變化,各國都放棄了金幣本位制。 20世紀20年代,英、法等國改行金塊本位制,其他多數國家則實行金匯兌本位制。金塊本位制下,并不鑄造金幣,而是發行代表一定金量的紙幣來流通,紙幣并不能自由兌換黃金或金幣,只能按一定條件向發行銀行兌換金塊。例如 ,1925年英國規定,紙幣一次至少兌換凈重400盎司的金塊 ,這就大限制了紙幣兌換黃金的范圍。 金匯兌本位制又稱虛金本位制,其特點是:國內不充通金幣,只流通銀行券,銀行券不能直接兌換黃金,只能兌換外匯;實行這種制度的國家的貨幣,同另一個實行金本位制國家的貨幣保持固定比價,并在該國存放外匯和黃金作儲備金;通過無限制買賣外匯,維持本國幣值穩定,實現本國貨幣同所依附的金本位國家貨幣的聯系。 20世紀30年代,在世界性經濟危機沖擊下,各國紛紛宣布廢除金本位制,使金本位制成為一種歷史上的貨幣制度 。金本位制有不易造成通貨膨脹等優點,但與當代經濟發展趨勢不相適應。金本位制就是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在歷史上,曾有過三種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金匯兌本位制。其中金幣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就是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金本位制 gold standard 以黃金為本位貨幣的一種貨幣制度。廣義指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黃金來表示一國本位貨幣的制度,包括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金匯兌本位制。狹義僅指金幣本位制。 金是一種理想的貨幣材料,它質地均勻,便于分割和攜帶,體積小,價值高,易收藏。早在古采,金就被人們當作貨幣商品。到近代,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貨幣的各種職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從而以金充當單一的本位貨幣成為客觀需要。1816年英國首先實行金本位制。當時各國實行金幣本位制的特點是:國家法定鑄造一定形狀、重量、成色的金幣,作為具有無限法律效力的本位貨幣來流通;金幣和黃金可自由輸出、輸入;金幣可自由鑄造,可持生金請求國家鑄造機構代鑄;銀行券可自由兌換成金幣和黃金。這些特點使得本位貨幣的名義價值與實際價值相符,國內價值與國外價值相一致,并使之具有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的職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由于經濟形勢的變化,各國都放棄了金幣本位制。 20世紀20年代,英、法等國改行金塊本位制,其他多數國家則實行金匯兌本位制。金塊本位制下,并不鑄造金幣,而是發行代表一定金量的紙幣來流通,紙幣并不能自由兌換黃金或金幣,只能按一定條件向發行銀行兌換金塊。例如 ,1925年英國規定,紙幣一次至少兌換凈重400盎司的金塊 ,這就大限制了紙幣兌換黃金的范圍。 金匯兌本位制又稱虛金本位制,其特點是:國內不充通金幣,只流通銀行券,銀行券不能直接兌換黃金,只能兌換外匯;實行這種制度的國家的貨幣,同另一個實行金本位制國家的貨幣保持固定比價,并在該國存放外匯和黃金作儲備金;通過無限制買賣外匯,維持本國幣值穩定,實現本國貨幣同所依附的金本位國家貨幣的聯系。 20世紀30年代,在世界性經濟危機沖擊下,各國紛紛宣布廢除金本位制,使金本位制成為一種歷史上的貨幣制度 。金本位制有不易造成通貨膨脹等優點,但與當代經濟發展趨勢不相適應。
以上就是有關“為什么金本位?為什么說金幣本位制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貨幣制度”的主要內容啦~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