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是什么意思?一般來說,地雷的作用是防止敵人進攻,但是有些情況下,地雷也可以成為一種威懾力。比如在戰爭中,一些士兵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往往往會埋下地雷,這樣就可以起到震懾敵人的作用。不過,在二戰時期,日本卻發明了一種特殊的地雷,它就是“大黃蜂”地雷。那么,這種地雷雷是如何制造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據悉,這種地雷是由美國研制的,在當時,它的威力非常大,甚至可以炸毀坦克。
一、踩到地雷是一種什么體驗?
優質答案1:
踩到地雷,是一種瞬間經歷過生與死的體驗,死神即將逼近你,或不知所措。出于求生欲,受到生命的威脅,能冷靜下來想辦法自救的人,說明你的心理素質非常的好,一般正常人踩到地雷都會非常的慌張,甚至崩潰到不知所措。這說明,你平時在生活中很有危機感意識,對于一些常見的可能存在危險事情有想過相應的對策進行處置。同時也說明你非常的看重個人的健康,對于危機有很強的意識觀念,想辦法自救肯定是一個相對難度系數比較大的事情。除了一些經歷過或者專業排雷人士以外,很少有人能想到這種辦法應對。
優質答案2:
反步兵雷的話它們是松發(跳)雷,什么意思呢,用大白話就是,你踩到的那一刻,身體全部重量的壓力傳到到腳部,壓力與地雷引信的物體單位面積接觸形成壓強,彈簧傳導后向下壓帶動引信觸發地雷,如果抬腳那么就會爆炸。
1938年由德國人發明的松發雷
總的來說踩上那一刻由于彈簧向下壓縮,你會感到腳底一空下墜感,然后如果重量稍有減輕導致壓強發生變化那么你的腿當場就會被炸粉碎,要不了命但會落下殘疾。
教學用72防步兵松發雷
另外防步雷并非拆除引信后就會排除,有些國家開發防步兵松發地雷,底部還有引信拆除頂部引信后,底部引信可能在拆除過程中觸發導致爆炸,是一種詭雷設計。
除此之外還有絆發雷,這種防步雷設計更為簡單,其采用絆發線連接兩枚破片反步兵雷保險銷,當步兵將絆發線踢掉,絆發線拽出保險銷后,觸發引信,帶動撞針觸發火帽和傳火藥,最終達到爆炸目的,結構簡單排除也簡單,將保險銷上的保險安防到位后,剪斷絆發線可達到防止保險銷被拽出導致爆炸。
我國69式絆發式反步兵雷
二、地雷在戰爭中都有哪些神奇的作用?
優質答案1:
很多網友對中國軍隊使用地雷的印象還停留在電影《地雷戰》的原始階段,其實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擁有最多先進地雷的國家,今天我們說一種雷體上印有“此面向敵”的地雷——反步兵定向地雷。
一提起“此面向敵”這四個字,好多網友就會想到殺傷力十分恐怖的定向地雷,也有很多網友脫口而出——“闊劍地雷”,這是美國的一種定向地雷,型號為M18A1式地雷,曾經廣泛的應用于越南戰場。與普通的地埋式地雷不同,定向地雷是首次能夠給敵人大量殺傷的廉價高效武器,美國這種闊劍地雷的單價僅為38美元,在六七十年代生產了780萬枚。
在上世紀60年代,中國在越南戰場上獲得了一些美國制造的M18A1式“闊劍“反步兵定向地雷,認為這種地雷很有用,于是就開始仿制并大量生產,命名為66式反步兵定向雷。在70年代又反向輸出,廣泛地援助印度支那戰場,以及其他亞非拉國家,深受各國歡迎。66式反步兵定向雷與M18A1式“闊劍“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一個延期引信裝置,為我國獨創。
定向地雷的特點就是“定向”,采用凸形裝藥的聚焦爆炸原理,能夠使地雷爆炸以后的殺傷威力以一定角度的擴散。定向地雷的外形是一個弧形的方盒子,攻擊正面上印有“此面向敵”字樣,以提示布雷手千萬別裝反了,這個字樣便成了定向雷的一個獨特標識。寫有“此面向敵”的凸面內部鑲嵌著大量的鋼珠。引爆時,炸藥爆炸的能量會沿著垂直于弧形凸面的方向擴散,推動鋼珠或破片以一定的扇面角度打擊敵人。
66式定向地雷的雷體正面鑲嵌著700枚鋼珠,內部裝填700克TNT炸藥。引爆后,700鋼珠呈60~120度角的扇面打向前方,有效射程220米,重度殺傷距離100米。相當于瞬間密集發射了700顆子彈,這比機槍掃射還猛烈,就像是一把鐵掃帚橫掃戰場,從地面至2.5米高度的站立或匍匐的敵軍都將被打成篩子。
定向地雷的使用很簡單,按照地雷上面印有“此面向敵”的標志,將地雷插在陣地前沿,66式定向地雷的后方也存在危險,在地雷引爆時,其后方半徑16米內為危險區,因此地雷的布設應該在陣地外沿較低的位置。
66式定向地雷的頂部有瞄準器,雷體上部中央有一瞄準孔,可以瞄準設定殺傷方向和高度。布雷時,沿地雷預定殺傷范圍的中心線,選擇距50米左右,與人肩部同高的物體作為瞄準點。用地雷頂部的瞄準器調整合適的打擊角度,連接電雷管和導線,或者手動的拉發線,當有敵人進入地雷殺傷區,啟動電雷管或拉發線,即可引爆地雷。
66式定向地雷通常使用一種起爆器來手動起爆,是一種手持電脈沖引爆器,電線連接著地雷的引信,連續按壓引爆器手柄3次,就能產生3V的脈沖電壓,足以引爆電雷管。
不過,這位黑蜀黍用嘴固定地雷的習慣,是定向地雷的非標準使用方式,非洲特有的,不建議模仿。
我軍自己大量使用66式定向地雷,是在80年代的老山對越作戰前線。在1984年7月的老山戰役時,在開戰前,我軍的工兵部隊用火箭布雷車向老山防御陣地前沿拋射了30萬顆各種地雷,形成了長7公里、縱深500米地雷區。
在1984年7月12日的142高地作戰中,越軍316師174團部分兵力偷襲老山142號高地,防御此高地的是14軍40師119團8連3排,共15人,代理排長為李海欣。我們一個排的15名干部戰士就斃傷敵軍104名,定向地雷在戰斗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大部分越軍是被定向地雷的鋼珠消滅的。
在戰斗中,我軍著名的戰斗英雄,代理排長李海欣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連續引爆了多顆66式反步兵定向雷,大量殺傷敵軍。后來李海欣光榮犧牲,這次戰斗整整持續了9個小時,我軍15名戰士打退敵人6輪進攻,敵人丟下了橫七豎八的殘尸潰逃。戰后,15位戰士被昆明軍區授予“十五勇士”榮譽稱號,142高地被稱作“李海欣高地”。
在老山作戰期間,我軍把66式地雷使用的出神入化,尤其是對敵軍偷襲時非常奏效。1985年1月3日凌晨,越軍出動一個特工排的兵力隱蔽偷襲我老山第145號陣地,由于我軍哨位配備了微光夜視儀,因此對越軍的行動一清二楚,當越軍接近我方陣地時,我軍戰士接通電源,引爆定向地雷,當即就炸死炸傷六名越軍,其余敵人倉皇逃竄。
由于越軍有不遺棄戰友尸體習慣,我方斷定越軍肯定還會再來,就重新布設定向地雷。到了黎明時分,2個班的越軍偷偷摸上來,立即遭受定向地雷的橫掃,越軍不僅沒能把原來的尸體和傷員運走,反倒又擱下20多具新的尸首。之后不管是越軍特工偷襲還是正面強攻都從未成功過。
優質答案2:

地雷是一種埋入地表下或布設于地面的爆炸性火器,最早的地雷發源于中國。1130年,
金軍攻打陜州,宋軍使用埋設于地面的“火藥炮”(即鐵殼地雷),給金軍以重大殺傷而取勝。
19世紀中葉以后,各種烈性炸藥和引爆技術的出現,才使地雷向制式化和多樣化發展,從而誕生了現代地雷。
防步兵地雷-1903年前后由俄國研制。防坦克地雷是1918年由德國人研制。防步兵跳雷-1938年前后由德國人發明。火箭布雷系統-1970年由聯邦德國研制成功。現在國際公約已經全面禁止使用地雷了,可想而知,地雷給人類戰爭帶來的陰影有多大!
三、壓發式和松發式的地雷有什么區別,為什么電視劇都用松發式地雷?
優質答案1:
基本就沒有松發式的地雷。正常地雷都是壓法、拉發(絆發)。
像下面這個雷,壓盤承受到一定重力(一個人踩上去的力)時候,就會下沉。
碟型的彈簧就會給壓盤上的撞針一個加速,然后引爆雷管,繼而引爆裝藥。
或者說是像這種,釋放拉銷環上面系一條繩子,當有人經過時候拉動繩子,拉掉了釋放銷。然后彈簧就帶動擊針觸發雷管,第一道先引爆彈射裝藥,當地雷跳到空中之后引發第二次主爆炸(和二踢腳似的)
所以,真實情況就是踩到就炸(當然也有一些地雷為了能在隊列中間炸開以提高殺傷效率,會設置延時引信,但這和松發沒關系)
正兒八經的松發雷是一種裝置,一般用在詭雷上面。比如在手雷上裝一個M5松發裝置
這個裝置上面可以壓個其他物品(比如一把魯格手槍),等到有不長眼的路過撿起來,壓板松動,釋放里面的擊錘,進而引爆手雷。
而影視作品里邊普遍用松發無非是為了渲染一下人物性格,踩到雷了之后總要逼叨一下犧牲精神之類,不然直接炸了劇情就干巴巴了。
不過這種逼叨特寫也只有主要角色才能享受,吃瓜炮灰步兵還不都是踩了就炸。
優質答案2:
地雷這種裝備應該是非常有年頭的戰斗彈藥了,從封建時代就誕生了,而一戰二戰中各個戰場,以及二戰后期局部戰爭中都曾大量出現在視線中,可見在這種裝備生命力異常頑強。
地雷如果按作戰對象來劃分,一般可以劃分成反步兵地雷和反坦克地雷兩種,當然還有少數特種地雷,比如核地雷,一發就可以消滅掉一片目標。反步兵地雷和反坦克地雷最大的區別就在于裝藥量上,前者通常裝藥量在50-100g之間,對于殺傷步兵完全夠用了;后者通常裝藥就要在5-10kg之間,這樣才能夠對敵方裝甲作戰車輛形成有效殺傷力。
在地雷的擊發引信方面,主要分成壓發式、松發式、跳躍式、跘發式、磁性式、人工定向控制等擊發方式。這樣就可以根據不同作戰環境和作戰對象原則更為合適的地雷種類。
壓發式地雷主要采用壓力來引爆地雷引信,反步兵地雷的壓力引爆范圍一般在15-30kg,這樣一個成年人踩上去就要引爆了,而普通兒童踩上去還不至于引爆。當然也有些反步兵地雷的引爆壓力做的比較小,這樣就很變態了,兒童和成人踩上去都會引爆地雷。
松發式相當于一種延遲引信地雷,當步兵踩上去的時候,引信已經被激活,但是當步兵松開腳時,引信才引爆地雷。這樣設置就有兩個好處:第一,能夠在前后兩個戰士之間引爆,從而擴大殺傷面積;第二,能夠在敵方發現踩到地雷后,拖延其進攻腳步,并且為其排除地雷增加困難。
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松發式地雷,可能是從表演的要求來考慮的,這樣能夠一方面增加表演時間,另一方面也能夠提高劇情的緊張程度。否則如果采用壓發式地雷,那么一腳踩上去,這一幕劇情就結束了。
這個問題呢就回答到這里吧。
想了解更多軍事、航空知識,請關注“老鷹航空”;老鷹航空堅持原創回答,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襲;回答中引用的部分圖片素材來自互聯網,如侵則刪;他人請勿抄襲,發現必舉報。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