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兌美元不斷闖關,持續貶值,可惜日本連續14個月出現貿易逆差, 4至9月貿易赤字創歷史新高!也就是說日本的出口嚴重萎縮;便宜的日元沒有形成很好的價值洼地效益。產品賣不出去,旅游因疫情受阻。經濟衰退陰云密布。同時,如果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那么本幣貶值也無法 *** 出口。
對于toC產品來說,打磨細節耗費的精力在我看來都花在刀刃上。然而我沒有。
這兩天出人意料地有不少朋友在知乎上為我點贊。
到目前為止有這么多朋友看過我寫的東西,很榮幸也很意外。
評論有83條,每條評論我都認真地讀了好幾遍。點贊最多的是這條
與很多人都是初次見面,留下這個不好的印象非常對不起。
不敢說要做一個“愛文字的孩子”(前幾天還吊兒郎當,說出去誰信啊),但是以后我會用我的行動去成為一個對文字負責的孩子。
還是剛才的那位同學,我保證”從零開始的項目實戰“這個系列我會繼續寫下去,努力寫讓所有人看到一個不一樣的老姚。
二
現實生活中我是一個碎嘴的人就和我寫字一樣,在關系好的人面前藏不住事,聊起來就沒完沒了。本來想隨便聊聊最近發生的事情,一不小心又”超標“了。
終于到我們今天的主題了,“貿易差額”我上篇文章準備聊聊的,寫著寫著就給忘了,今天我就給大家伙補上。
同時我給自己擬了一個大綱,保證不會跑偏。
很多朋友對我不熟悉,我是個搞軟件開發的。我所接觸到的貿易行為非常簡單,衣食住行就是我的全部。自己也沒有受到過金融方面的專業培訓,更不想在專業人員面前班門弄斧。本篇文章我力求用最簡單的語言讓您明白貿易差額的定義,至于貿易戰啥的就交給專業的人員去解決吧。
貿易差額(balance of trade,也稱“BOT”)這一觀點最早由愛德華·米塞爾登(Edward Misselden)這位大哥所提出,當然了這不重要。
重要的是這些,出口總值與進口總值相等時,稱之為“貿易平衡”;出口總值大于進口總值出現貿易盈余,稱之為“貿易順差”;出口總值小于進口總值出現貿易赤字,稱之為“貿易逆差”。
從傳統觀點上來,貿易順差賺錢應該是最好的,但那是對于個人來說。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最重要的是平衡(劃重點,雖然考不到,但是最好知道),*** 宏觀經濟政策的四大目標:1、持續穩定的經濟發展,2、解決就業,3、穩定物價,4、國內外收支平衡。
第四點我就通俗的理解為貿易平衡。有些同學就不太明白了,咋賺了錢還不好?大把的票子,大堆的妹子不舒服嗎?
好吧,我承認我想成為那樣粗俗的人。但是對于國家卻不一定,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會反映了這個國家對外的經濟往交情況,貿易順差表明了一個國家在對外貿易中處于有利地位,在世界市場上與其他國家的商品競爭有優勢。
處于優勢還不好?沒有說不好,物極必反萬物的發展都離不開一個度,我將其視為貿易平衡點上下一丟丟的浮動。

一個國家長期的貿易順差往往意味著這個國家在國際上非常被動,國家經濟需要外需拉動,在遇到國際危機時,對外需的高依賴會非常致命。而且本國出口生意做得多了,外匯的儲量就會猛增。
設想一下自己兜里面揣著好幾萬美元,但是美元在國內不流通啊(正兒八經的市場交易),你搞對象得請人家吃飯、看電影、運動吧,哪個不得花人民幣。你得屁顛屁顛地跑到銀行,把美元換成人民幣。
人民幣數量也就那么多,想要滿足所有人兌換的需求就得印鈔票。貨幣多了,帶來的就是通貨膨脹。科普一個小知識點:津巴布韋是目前世界上通貨膨脹最嚴重的國家,美聯社稱其官方通貨膨脹率估計高達25000%,據說現在買個大白菜得好幾百萬津巴布韋幣。
中國人是喜歡按規矩辦事的,但是按規矩絕對不是死板。在歷史的不同階段你得根據國情來動態調整。
國家的生產力不夠,貿易順差就無法滿足本國人民的發展需求,一般也很少會這么干除非特殊情況。但是把貿易順差控制在不影響本國人民需要,又可以為國家適度賺取外匯的范圍之內就非常舒服,在遇到特殊情況的時候(境外敵對力量的破壞)我們就有更多的主動權。
說完貿易順差我們也聊聊貿易逆差,這個詞無數次從“懂王”口里出,從我們耳朵里進。國家進口額大于國家的出口額,大量的出口導致本國貨幣大量外流。
貿易差額說到底就是money的流向,以及向哪邊的流動性較大。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你家是賣光盤的(就是郭老師說的那種),你的鄰居是賣包子。人活著不能不吃早飯,你每天得跑到他們家包子店吃早飯。人活著倒是可以不看盤,鄰居小伙子幾周才到你這里更新幾張。
年底你在家里盤賬,包子店花的錢都沒有靠給鄰居賣光盤上掙回來,你的錢到了鄰居兜里,生活不得勁還得借錢過年。
一個國家長期貿易逆差它的外債就會增加,貨幣大量流向國外(我始終反對社區團購這玩意,我的錢在我的家鄉轉一圈最終還是會回到我的手里或者留在我們這里,我不希望它被某些投資機構帶到華爾街去),經濟衰退,國內市場萎靡不正,國家貶值貨幣以求度過難關。
為啥要貨幣貶值?貨幣貶值了,你的生意伙伴他的貨幣可以換更多你的貨幣,他的錢就可以買更多你的商品。你的價格下去了,同等質量情況下你的國際市場競爭力會提高,提高出口以達到貿易平衡。
這就是我對于貿易差額比較膚淺的理解,有任何不足的地方我們可以在評論區討論。
三
最近重溫了一遍高中時最爱的《明朝那些事》,今天就用大明朝、大清朝借題發揮一下。
有數據顯示 *** 戰爭之前中國GDP位居世界第一,乾隆帝曾在致英國喬治三世的信函中提到“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來貨物以通有無。”。鄭和七下西洋,與各國貿易往來宣揚國威并帶萬邦使臣來到大明稱臣納貢。
老外狂熱地喜愛中國的茶葉、絲綢與瓷器,我們在貿易中擁有絕對的主動權(只此一家,不做拉到)。中國對外貿易高順差,逼得老外到中國偷師,將核心技術帶回本國。中國也才逐漸失去了貿易的優勢,被迫逆差(農業國,沒有話語權只能挨打,我膚淺的理解)。
仔細想了一下這段歷史,大明朝、大清朝國立強盛不假,靠著自己的雙手與大腦創造對外貿易的高順差,這是我們的榮耀。但是經濟落后,民眾就買不起進口商品(除了 *** 外,少之又少)的史實,也是我們的悲哀啊。
中國人非常善于從失敗中獲取反思,我們不斷地試錯,一步一步增加這個民族的勇氣,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