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打破剛性兌付?剛性兌付是銀行理財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隨著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國金融市場逐漸出現了一亂象,比如一些銀行的理財產品違約率居高不下,甚至有的銀行出現了“飛單”現象。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我國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損害害了廣大投資者的利益。為此,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8年7月5日起,對存款利率進行調整。
一:國家為什么要打破剛性兌付
剛性兌付的意思就是無論發生什么,資管機構都要分配給投資者本金和利息,給你兜底。事實上,我國并沒有哪項法律條文規定信托公司進行剛性兌付,其實這只是信托業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是業內默認的“潛規則”。
1 、理財產品本應該由投資者自己應承擔自己的風險(應該跟股票,基金一樣自我承.當風險),但是一旦無法兌付時,風險就轉移到了銀行自身資產和廣大儲戶身上。
2 、公眾在參與非法集資過程當中的心態是盈利歸自己,虧損找政府。
3 、所以,剛性兌付的文化下,中國目前只有財政,沒有金融。財政是國家信用,銀行是商業信用,很多理財投資者不分。
4 、政府承擔著無限的責任,在這樣的壓力下,由于責任不清,往往采取花錢買穩定,助長了剛性兌付的文化。

5 、如果沒有了剛性兌付,那就意味著好的信托資產,以及投資者手里錢都會流到那些風險控制做的比較好、資本比較雄厚、管理能力比較強的信托公司,對于資源配置來講是個好事兒。
6 、對投資者,打破了剛性兌付,意味著你買的信托產品更加透明化了,你的收益和風險也會更加匹配。
我們講利率市場化,沒有風險的暴露,不打破剛性兌付,沒有違約事件,哪里來的風險定價。如果不打破剛性兌付,不真正的實現風險定價,中國只有財政,沒有金融。
最后小編送給大家一句話:錢都辛辛苦苦掙來的,投資的時候一定一定睜大雙眼別犯困!
二: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
除了銀行官網上明確承諾保本的產品外,其他非保本型理財產品并無剛性兌付的規定。存款保險制度也只覆蓋50萬以下的存款,不涉及理財產品。 但迄今為止,風險評級R2及其以下的產品,是事實上100%本息無憂的,不承諾,但迄今為止不出事。
三:打破剛性兌付政策什么時候開始
銀監會并沒有對信托產品實行剛性兌付的相關文件, 而是信托界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剛性兌付”。所以才說固定收益的信托風險是很低的,信托的風險僅次于國債以及定存。 信托是非常受穩健性投資這親睞的。剛性兌付只是潛規則,沒有法律規定必須兌付銀監會并沒有相關文件強制規定剛性兌付,事實上,銀監會反而希望信托行業能夠打破剛性兌付的魔咒,回到正常的軌道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采納。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