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為何用作敬辭】臺,原為古代星名,如“三臺六星”。古人喜以星名喻人事,故“三公”也稱“三臺”。通過引申,中央 *** 官署稱為“臺”,南京六朝宮城稱為“臺城”。再引申指地方 *** 高官,如藩臺,南京馬臺街因姓馬的制臺(總督)居此而得名。再后來,無官職的人也敬稱為“臺”,如兄臺、臺鑒。 ???
1、制臺大人是什么?
制臺大人就是指的總督,官從一品。
2、督堂是什么官?
督堂是個虛銜,不是實際職務,是清朝授予那些有功的人的一種榮譽職務。
總督又稱為制臺、制軍、制憲、督堂或部堂,官秩正二品(加尚書銜者從一品),“掌綜治軍民,統轄文武,考核官吏,修飭封疆”。
總督的主要職權可以歸納為八項:凡文職道、府以下,武職副將以下的官員,都由總督奏請補署、升調及免黜。統領、監督、考核全省文武員弁。每三年大比,與巡撫共同充任監臨官,武科任主試官。節制綠營軍隊。監督藩司所掌全省財政收支,并上奏會計。掌第四審之裁判權(凡流罪以上案件,如果以縣級為第一審,督撫審級居第四)。有權辦理對外交涉事務。可以單獨上折奏事或咨請有關各部院,必要時也可與巡撫會銜上奏。
我好像在网络小說里看到過這個名號,好像是管理隊伍的軍官一種。
3、清朝的軍門和提督有什么區別?
總督是清朝時期級別最高的封疆大吏,官階為正二品。總督的權力很大,以兩江總督為例,其職權范圍為:總督兩江(今江蘇、安徽和江西三省)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操江、統轄南河事務。所以從職權上來看,總督不但可以管理地方上的行政、經濟,還包括了地方軍隊。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清朝時期各省軍隊(綠營軍)的最高長官是提督,官階為從一品。總督作為一個二品官,他要插手地方軍隊方面的事務,官居從一品的提督會答應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皇帝在冊封總督的同時,一般還會給總督加上兩個從一品的官銜,分別是: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這樣一來,在品級上,總督和提督就是同個級別了。但總督被加上了兵部尚書(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長)銜,自然就有權利節制提督手中的軍隊了,所以總督又被稱為制軍,而手下的官員為了表示尊重,一般會稱其為“制臺大人”。
總督的本身職權相當于現在的省委書記,不過大多數總督管轄的范圍并不只有一個省。此外,總督同時兼任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這又相當于今天的國防部長和國家監察委員會副主任。由此可見,作為清朝最高級別的封疆大吏,總督真正是名副其實了。
說完了總督(制臺),我們再來說說另一個高級別官員:軍門。其實軍門就是對提督的尊稱,提督全稱為提督軍務總兵官,負責統轄一省的綠營軍。從職權上來說,提督相當于現在的省軍區司令員。
上面已經說到過,提督雖然是省里軍隊的最高長官,但他要受到總督的節制。不過,為了防止總督手中權力過大,各省軍隊里的中下層軍官要受提督的節制,這樣就形成了一套相互制約的軍隊管理體系。總督可以節制高層軍官(比如提督、總兵),提督可以節制中下層軍官。總督、提督都有調兵權,但沒有統兵權。中下層軍官可以統領自己管轄內的部隊,但卻沒有調兵權。此外,士兵的軍餉都由朝廷發放,士兵吃皇糧,自然只認皇帝是“老板”了。
此外,清朝除了各省的陸路提督之外,還設有水師提督,作為各水師的最高軍事長官。清朝最著名的水師提督要屬晚清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了,“丁軍門”這個稱呼想必在許多人的記憶中都印象深刻。
在清朝,軍門是對提督的尊稱。
提督全稱叫做提督軍務總兵官,是各省綠營(士兵主體是漢兵的分駐在地方上的常備軍,用綠旗做標志)的軍事主官,負責統轄一省陸路或水路綠營官兵。
總體上來說,清朝差不多在每省設置提督軍務總兵官1員,全國各地設置12名陸路提督,3名水師提督(福建在陸路提督之外有1名水師提督,江北、長江各有1名水師提督),提督官居從一品,在某種意義上是很重要的地方軍事官員,但是,因為總督加了兵部尚書銜,巡撫加了兵部侍郎銜,所以可以在官位與職權上節制管理提督。
換句話說,提督是一個官職,軍門是一個稱呼。

許多的稱呼特別是尊稱都會有一個擴大化的問題,記名提督、總兵加提督銜在實際生活中都會被稱呼為軍門,前面講了,全國提督的編制是15人,而總兵則是83人,但是到了清末有大量獲得軍功的軍官需要安置,所以有記名提督頭銜的達到了5000多人,有記名總兵頭銜的達到了20000多人,哪怕僅僅是記名提督被稱為軍門,那么軍門也是滿天飛了。
軍門本身不是官位,而是清朝時期對提督的尊稱。
4、知府、巡撫、府尹、布政使、在明清時期哪個官大,這幾個官有什么區別?
清朝知府和府尹的轄區其實差不多,都是下轄一府。而清朝的府大致與現在的地級市相當,部分甚至與現在的地級市完全重疊。所以,清朝的知府大概其就相當于現在的 正 廳 局 職 。但是,清朝的知府職權范圍要比現在的 正 廳 局 職 寬得多,差不多是地級市 四 套 班 子 加 兩 院 的總和!
那么,府尹又是怎么回事呢?明清的府尹其實就是“知府”,但明清時期并不是所有知府都能叫府尹!清朝只有順天府、奉天府的“知府”才能叫府尹,而且只能叫順天府尹或奉天府尹、不能叫順天知府或奉天知府。明朝的府尹比清朝還要多一個,因為明世宗朱厚熜是以藩王身份繼承的皇位,所以嘉靖年間朱厚熜的“潛龍邸”被升格為了承天府。明朝除了順天府、應天府之外,還有一個位于今湖北鐘祥的承天府。
明清的府尹雖然也是“知府”,但級別卻比普通知府高上不少。比如清朝的順天府尹和奉天府尹,都是文職正三品,與各省按察使平級、遠高于文職從四品的普通知府。換言之,明清時期的府尹大概其就相當于是現在高配了 副 省 部 級 的 正 廳 局 職 。
布政使這個職務在明清兩朝區別很大。明朝的布政使與按察使、都指揮使都是地方大員,無所謂誰管誰,基本是各管一塊、互不干涉。而且,明朝的布政使還被人為分作了左右兩員,說白了其實就是權力平衡、相互制約。
清朝入關之后,鑒于明朝地方三司相互扯皮的教訓,在布政使和按察使之上將明朝的“臨時職務”巡撫固定化了。都指揮使則被裁撤,其職權被分配給了八旗駐防將軍和駐省綠營提督。所以,清朝的布政使雖然與沒有加銜的巡撫平級、都是文職從二品,但布政使基本淪為了巡撫的“屬員”,在巡撫的領導下負責民政、財政、稅收等事務。如果非要套用現在的級別,清朝的布政使大概其應該算是高配 正 省 部 級 的 副 省 部 職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清朝的布政使與沒有加銜的巡撫都是文職從二品。雖然清朝的巡撫大多都有加銜、品級被提高到了文職正二品,但巡撫本身依然還是文職從二品。所以,布政使理應是“巡撫級”。
再說巡撫,清朝的巡撫轄區為一省,與現在我國的省大致相當。這就很好理解了,如果套用現在的級別,清朝的巡撫大概其就相當于現在的 正 省 部 職 。當然,山東巡撫除外,因為清朝中后期山東巡撫開始兼任從一品的其他職務,所以山東巡撫不是正二品或從二品,而是從一品。不過,品級高歸品級高,其實際權力范圍依然還是一個省,山東巡撫管不到鄰近的直隸、河南、江蘇……
明朝的巡撫很特別,最初并沒有這個職務,地方三司都是主官。后來,鑒于三司相互扯皮,明朝才在地方上設置了一個臨時職務——巡撫。最初,巡撫主要起到一個協調作用,說白了就是讓三司別再扯皮。后來逐漸變成了常設,但直到明朝滅亡,巡撫一直都屬于皇帝的派出機構。直到清朝入關之后,巡撫才被最終實化為一級地方正式機構。所以,明朝的巡撫到底相當于現在的什么級別就相當難界定了。但不管怎么說吧,能管地方三司,最起碼也應該算作現在的 正 省 部 級 以上了……
官最大是巡撫,相當于省長,其次是布政使,相當于副省長,再次是府伊,相當于首都和直轄市的市長,最后是知府,相當于地級市的市長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