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收資本等于什么呢?簡單來說,就是企業的注冊資本。注冊資本越大,說明企業實力越強,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也就越強。那么,注冊資本多少才算合理呢??一般來說,注冊資本在100萬以上的企業,都是比較成功的企業。因為這樣的企業,往往具有雄厚的資金實力,能夠為員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環境和待遇。當然,也有一些公司,注冊資本只有幾萬元,甚至幾千元。
一:實收資本等于什么加什么
在合并財務報表編制正確與否的校檢中,實收資本與盈余公積的核對相對來講比較復雜,但是大家不用擔心,今天就給大家講解一下它們是如何核對的,快來看看吧!
(1)合并財務報表的實收資本等于母公司個別報表的實收資本。
原理:合并報表需將母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與子公司的所有者權益抵銷。
(2)合并財務報表的盈余公積通常等于母公司個別報表的盈余公積。
原理:合并報表層面不要求恢復子公司個別報表計提的盈余公積,子公司的盈余公積已經在抵銷母公司對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與子公司所有者權益的份額時抵銷掉了。
例外情況:
1、當合并報表當期存在子公司的股東之間權益性交易時,合并財務報表的盈余公積可能不等于母公司個別報表的盈余公積。例如:母公司報告期溢價購買少數股東擁有的子公司部分股權,且母公司單體報表沒有足夠的資本公積-資本溢價夠沖減,通常會造成合并報表盈余公積不等于母公司單體報表的盈余公積。因為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并財務報表》第四十七條(原《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2號》第二條)規定:母公司購買子公司少數股東擁有的子公司股權,在合并財務報表中,因購買少數股權新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與按照新增持股比例計算應享有子公司自購買日或合并日開始持續計算的凈資產份額之間的差額,應當調整資本公積(資本溢價或股本溢價),資本公積不足沖減的,調整留存收益。實務中還有母公司對子公司單方增資或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少數股東對子公司不同比例增資,母公司增資后持股比例上升的情況,合并報表的處理思路與母公司購買子公司少數股東擁有的子公司股權相同;這里的留存收益指的是依次在合并報表層面調整母公司的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
2、當存在同一控制下企業控股合并時,合并財務報表的盈余公積通常不等于母公司個別報表的盈余公積。

理論依據:《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10》同一控制企業合并,在合并日合并資產負債表中,對于被合并方在企業合并前實現的留存收益(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之和)中歸屬于合并方的部分,應按以下原則,自合并方的資本公積轉入留存收益和未分配利潤:
①確認企業合并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后,合并方賬面資本公積(資本溢價或股本溢價)貸方余額大于被合并方在合并前實現的留存收益中歸屬于合并方的部分,在合并資產負債表中,應將被合并方在合并前實現的留存收益中歸屬于合并方的部分自“資本公積”轉入“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借記“資本公積”項目,貸記“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項目。
②確認企業合并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后,合并方賬面資本公積(資本溢價或股本溢價)貸方余額小于被合并方在合并前實現的留存收益中歸屬于合并方的部分的,在合并資產負債表中,應以合并方資本公積(資本溢價或股本溢價)的貸方余額為限,將被合并方在企業合并前實現的留存收益中歸屬于合并方的部分自“資本公積”轉入“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借記“資本公積”項目,貸記“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項目。因合并方的資本公積(資本溢價或股本溢價)余額不足,被合并方在合并前實現的留存收益中歸屬于合并方的部分在合并資產負債表中未予全額恢復的,合并方應當在會計報表附注中對這一情況進行說明。
二:實收資本等于什么加什么減什么
實收資本是所有者權益,算利潤的話不能加實收資本,算利潤用的是損益類科目。
利潤在資產負債表中未分配利潤欄目反映。
三:實收資本等于什么減什么
除非是有人撤資的話是需要沖減實收資本的,就是用借:實收資本 貸:銀行存款等
四:實收資本等于什么 怎么計算
實收資本期末余額=實收資本期初余額+本期實收資本增加額-本期實收資本減少額。實收資本屬于所有者權益類科目,增加記貸方,減少記借方。實收資本是指企業按照企業章程或合同、協議約定,接受投資者實際投入企業的資本,即是企業的注冊資本。(一)接受現金資產投資的賬務處理。借:銀行存款(發行價款、手續費、傭金)。貸:實收資本(有限責任公司按照雙方約定的份額)、股本(股份有限公司按面值)。資本公積——資本溢價、股本溢價(差額倒擠)。(二)接受非現金資產投資。借:固定資產、原材料、無形資產(按資產的公允價值)。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貸:實收資本(按照雙方約定的份額)。資本公積——資本溢價(差額倒擠)。
五:實收資本等于什么公式
你提的這兩個會計科目都是屬于所有者權益科目實收資本啊,比如說你要設立一個企業,首先就是要有錢吧, 企業申請開業,必須具備國家規定的與其生產經營和服務規模相適應的資金.你投入的資本就是實收資本.(如果你是股份有限公司,就應通過股本科目核算,其它的都通過實收資本來核算)你可以用現金投資,也可以用固定資產啊,材料啊等非現金資產投資.資本公積比如說你開的企業,現在收益很好,有人就想投資你企業,你以前的注冊資本是100萬.人家投資一100萬就要與你共 同分企業利潤,你們的投資比例各占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說分利的時候也上按照這個比例來分,你肯定會不服的. 因為你的企業現在已經進行正常的生產經營了,資本利潤率通常要高于你剛剛開業的時候,另外,企業有內部積累,新投資都加入企業后,對這些積累也要分享,所以只有他,新投資者付出大于100萬元的出資額,于你 占有相同的投資比例,你也會愿意吧.假如他出資150萬,才能擁有與你一樣的出資比例.也就是說你的出資額是100萬,就是實收資本....你的是100萬. 他的實收資本也是100萬.剩下的50萬不能把它當作實收資本,要不然你就虧大了可是收到的這筆錢不能不作賬啊,就把它當資本公積來算了.這就是內部積累.你和他按出資比例共享的.實收資本是投資者直接投入企業的各項財產,具有法定意義,與“注冊資本”有著必然的聯系,原則上實收資本等于注冊資本,只有企業成立初期(一般是外資企業),辦理工商注冊后注冊資本尚未全部到位的情況下才小于注冊資本,否則就是抽逃注冊資本,屬于違法行為。資本公積是除實收資本以外的其他歸投資者所有的資本,主要有收到的投資者超過注冊資本部分的投資、股本溢價(實繳資本超過股票面值或議定價值的部分)、接受捐贈、外匯折算差額等。兩者的聯系:兩者都屬于投入資本范疇、都屬于投資者權益。兩者的區別:實收資本的增減變化受到法律的嚴格控制,企業不能隨意改變、 并有特定屬性和投資主體(每個投資人的數額)。資本公積來源于不同渠道,在未轉為實收資本之前歸投資者共同所有,不能參與企業的控制權可盈余分配。資本公積可以轉增實收資本,也可以用于彌補虧損。以上回答僅代表個人觀點,可能表達的不夠流暢,請諒。資本公積,實收資本,看你的產權歸誰所有, 如:資本公積,產權歸屬投資者 投資者投入資金 實收資本,產權歸屬企業 受到捐贈小企業收到投資者投入的資金,超過其在注冊資本中所占份額的部分,應作為資本溢價,在“資本公積”科目核算,不計入“實收資本”投資者以現金投入的資本,應以實際收到或者存入 小企業開戶銀行的金額,借記“銀行存款”科目,按投資者應享有小企業注冊資本的份額計算的金額,貸記“實收資本”,按其差額,貸記:“資本公積-資本溢價” 實收資本是公司老板實際投資的資本,即股本.且經過到會計現事務所之類的機構驗資的那部分資本.且在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工商營業執照上登記.即實收資本=工商營業執照上注明的注冊資本; 而資本公積是公司在經營過程中經營中賺回來投入作為公司資本但沒有到工商管理局辦理驗資注冊的那部分資本;按現在新會計準則.公允價值收益也計入資本公積.其它應付款中長期超過二年以上的未付的,可作為資本公積處理(現新政策) ; 當企業清散時,不同的企業性質有不同的分配企業資產.實收資本。按我國法律規定,投資者設立企業首先必須投入資本,實收資本就是投資者投入資本形成的法定資本(就是工商注冊的資本)的價值。資本公積通俗點說就是企業收到投資者超出其在企業注冊資本中所占份額的投資。實際上還包括企業在經營中的某些利得和損失。聯系:都歸股東所有,屬于股東投資的部分。區別:實收資本變動有法律限制,必須符合某些法律規定才能變動。資本公積分兩部分,一部分是資本溢價,就是投資者超出其在企業注冊資本中所占份額的投資,另一部分就是企業資產的公允價值(可以理解為市價)變動。前一部份除了增加投資人外基本上不會變動,后一部分在企業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時會跟著變動。容易....我設個對話...A投資100萬成立了一個公司,后來你也拿了100萬說要入股,A說:“可以,你投了100萬占了公司全部的50%,但我不能給你50%的股份,只給你40%”你說:“好吧”那么200*40%=80萬,你出的100萬的80萬是實收資本,也就是公司注冊資金的一部分,余下的20萬就成了資本公積了,這20萬由你和A共有,是你和A權益的一部分O(∩_∩)O~容易懂不?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