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為什么退出巴黎協定呢?這背后有哪些原因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首先,特朗普在競選總統期間,一直宣揚“美國優先”,并且多次公開表示,要退出巴黎黎協定。”這一舉動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不滿,因為巴黎協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環境保護協定之一,如果特朗普真的退出了,勢必會影響全球氣候候變暖的進程,而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自然也會受到影響。不過,特朗普的這一決定也是無奈之舉,畢竟他已經沒有辦法阻止了。
一:美國為什么退出巴黎協定
美國總統奧巴馬認為,《巴黎協定》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轉折點”。它建立了全球應對氣候危機的持久框架,傳遞出全球堅定致力于低碳未來的強力信號。但全球不能因該協定而自滿,因為氣候問題不會通過這個協定而解決。2017年6月1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聲明說,美國宣布退出《巴黎協定》。——常識環境篇。巴黎協定是一個全球化環境治理公約,美國作為發達國家,協定要求美國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也就是要出錢,這錢還不少。中國是發展中的國家,可以申請使用發達國家提供的治理經費。美國的退出,治理經費少了一半,所以影響就是錢少了
二:特朗普退出巴黎協定的原因
1特朗普選擇退出協定的原因在2016年美國總統競選期間,特朗普發表了許多懷疑和否認氣候變化的言論,聲稱一旦當選將退出協定,引發廣泛關注。特朗普當選之后,對協定的立場曾一度有所軟化,表示對協定持“開放的態度”,也曾多次推遲就是否退出協定做出最后決定。這說明他深知退出協定將招致國際社會和美國國內的強烈反對,因此在做選擇時曾經猶豫不決。但最終特朗普還是選擇退出協定,其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從利益集團角度看,特朗普政府與美國化石能源利益集團關系密切。利益集團政治是美國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特朗普政府及其背后的共和黨與美國化石能源集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例如,據報道,特朗普政府多人都與從事石油化工的大企業科氏企業(KochIndustries)有密切關系,包括特朗普本人、副總統彭斯及環境保護署署長普魯伊特等。一旦美國退出協定,美國將放寬有關排放的法規而不受司法干擾。這將使多年來向共和黨和特朗普團隊政治捐款的科氏企業獲得極大的利益。2014年普魯伊特曾被曝光其競選團隊接受了大筆來自化石能源行業的政治捐款,他本人也是向奧巴馬《清潔電力計劃》提起訴訟的始作俑者之一。上任后他已多次在公開場合否定氣候變化的人為因素,堅決主張美國退出協定。2017年5月25日,時值特朗普在協定問題上猶豫不決之時,美國參議院22位共和黨重量級參議員聯名致信特朗普,呼吁他兌現競選承諾,堅決退出協定。據調查,這22位參議員2012—2016年期間接受來自煤炭和石油天然氣公司的政治捐款達1000多萬美元。第二,從美國當前的社會狀況看,政治極化和社會分化現象十分嚴重,黨派之間、社會各階層之間對立情緒強烈,互不妥協。2017年8月21日在美國夏洛茨維爾市爆發的騷亂是美國種族撕裂、社會分裂現象加劇的最新證明。這種情況導致特朗普做決策時更多考慮自身陣營的立場,因為無論特朗普退出或是留在協定,他的政治支持面不會有大的變化。與此同時,著眼于下一次大選,特朗普需要兌現競選承諾以期獲得此次大選中為自己投票的選民的繼續支持。第三,從個人理念和價值觀上看,特朗普一直是氣候變化懷疑論者,而且拒絕承認國際氣候合作中的基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盡管氣候變化正在發生并且主要是人為因素導致的這兩個結論已成為美國氣候科學界的基本共識,但特朗普本人迄今從未正式接受過這些結論。在其宣布退出協定的聲明中,特朗普聲稱協定對美國不公平,將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減排責任與美國等同,否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特朗普的氣候觀和國際合作觀早已固化,極難改變。第四,從治國理念和方略來看,特朗普強調美國優先。比較一下奧巴馬和特朗普在治國理念和方略方面的差異是很有意思的。奧巴馬認為,美國加入協定有助于維護美國的氣候安全,有助于推動美國的低碳經濟和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是保持美國經濟競爭力和增加就業的不二選擇;特朗普則認為,美國加入協定將導致美國傳統能源行業受損嚴重,引發大量失業,損害美國的經濟競爭力。奧巴馬強調加入協定有助于美國捍衛其全球領導權;而特朗普堅稱,加入協定將損害美國的國家主權。特朗普對氣候變化持懷疑態度,很少看到減排帶來的生態、環境和經濟收益,只強調減排可能帶來的經濟成本。這與他片面堅持美國優先,將美國與世界人為對立起來的治國理念有關。第五,從個人感情偏好上看,特朗普對奧巴馬充滿敵意,想方設法消除奧巴馬的任何政治遺產。在此次美國大選期間,特朗普與奧巴馬互相傷害,關系十分糟糕。長期研究美國總統的美國紐約大學歷史學家納夫塔利表示,美國歷史上在任總統與前任總統關系不好的情形并不少見,但像特朗普與奧巴馬之間的相互仇恨如此之深、如此公開地暴露在公眾面前在美國歷史上是罕見的。特朗普個性極強,上臺之后采取了全面推翻奧巴馬政策的做法,可謂“逢奧巴馬必反”。推動美國加入協定是奧巴馬最引以為自豪的政治遺產之一。這自然也成為特朗普重點反對的領域。總之,導致特朗普最終選擇退出協定的主要原因并非協定的條款對美國不公平,而是美國國內政治因素和特朗普個人偏好所致。當然,應該強調的是,由于美國是三權分立的國家,氣候政策的決策權被國會、行政部門和最高法院分享。加之美國近年來綠色低碳經濟發展趨勢走強,美國社會的氣候變化意識逐漸提高,特朗普的氣候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將遇到強勁阻力和壓力。簡言之,特朗普在氣候變化領域想做的和實際能做到的之間存在差距和不確定性。2美國退出協定對協定履約前景的影響美國退出協定將對協定的履約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具體而言:第一,將對協定的普遍性構成嚴重傷害,動搖以協定為核心的國際氣候治理體制的基礎。協定與《京都議定書》的最大區別之一在于其普遍性,即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均參加有一定法律約束力的協定,承擔不同程度的量化減限排責任。這被認為是協定的最大亮點。普遍性產生合法性,合法性提升全球氣候治理的有效性。美國作為國際氣候談判的關鍵角色退出協定,嚴重損害協定的普遍性。雖然協定達成時的背景與《京都議定書》相比有了巨大變化,但美國的缺席是《京都議定書》履約效果不夠理想的重要原因這一事實對我們今天分析協定的前景仍然有參考價值。第二,意味著美國明確放棄追求全球氣候治理的領導權,這將使協定履約中的領導力赤字問題顯著惡化。
三:特朗普退出巴黎協定的影響
中新網11月5日電 綜合報道,當地時間11月4日,美國正式通知聯合國,美國將正式啟動退出《巴黎氣候協定》進程,成為至今唯一一個要退出這項協議的國家。美國還曾承諾,向聯合國綠色氣候基金提供30億美元的基金。2015年,195個國家代表達成了《巴黎氣候協定》,承諾將全球平均氣溫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內。
資料圖:美國總統特朗普。
“美國優先”成“退群”主要原因
據報道,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確認,美國國務院已致信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通知他美國將啟動退出《巴黎氣候協定》進程,整個程序將于2020年11月4日完成。
蓬佩奧在社交媒體上說:“美國在削減各種排放、增強韌性、提升經濟與維護人民方面領先全球,我們為此感到自豪。我們采取的是現實、務實的模式。” 但他認為,《巴黎氣候協定》對美國形成了“不公平的經濟負擔”。
隨著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一直打著“美國優先”旗號的他,于2017年6月首次宣布,美國將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并重啟化石燃料開采計劃,引發了美國國內和國際社會的廣泛批評。
特朗普稱巴黎氣候協議為“可笑且代價極為高昂的協議,束縛了美國,使美國貧困,并使美國商界處于不利地位。”然而,美國是全球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
《巴黎氣候協定》究竟是什么?
《巴黎氣候協定》于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通過,并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成為史上首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氣候條約,由195個國家共同達成。
《巴黎氣候協議》制定了一個全球行動計劃,讓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不超過2攝氏度,并且朝著不超過1.5攝氏度的目標努力,以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危機,讓全球氣候回歸正軌。
資料圖:2016年4月22日,各國簽署《巴黎協定》現場。 中新社
同時,簽字國承諾,盡快讓全球排放量回落,并對發展中國家提供持續的國際支持,還計劃每五年舉行會議,以設定更宏偉的目標。
報道指出,根據《巴黎氣候協定》,美國政府承諾向聯合國提供30億美元的基金,幫助發展中國家對抗氣候變化。奧巴馬擔任總統期間,美國已向綠色氣候基金提供了10億美元,剩下20億美元缺口。
特朗普想為石油煤炭行業“減負”

《巴黎氣候協定》中對“退出”也有相關規定,簽署國只能在正式加入后三年才能申請退出。而在過一年之后,退出才能生效。
可以說,特朗普正迫不及待地“實現”他的愿望。
2019年11月4日,美國特朗普政府還宣布,將削弱奧巴馬時期制定的兩項環保措施,以減輕“電力公司的沉重負擔”,特朗普企圖發展美國的石油、煤炭等工業,以恢復美國經濟。
資料圖:礦井生產出大量的煤炭。 中新社
特朗普聲稱,巴黎協定將使美國國內生產總值減少3萬億美元,并使工作崗位減少650萬個。
美國媒體表示,這一舉動向世界傳達了一個重要信息,隨著氣候變化的破壞性影響越來越明顯,美國將不會負起國際責任,引起國際社會廣泛批評。
有專家表示,美國利用其經濟和技術壟斷等優勢,試圖破壞國際秩序。
以往有關氣候變化的重要文件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生效日期:1994年3月21日
目標:將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維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
參與國家:地球峰會上150多個國家以及歐洲經濟共同體共同簽署。
《京都議定書》
生效日期:2005年2月16日
目標: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
美國、加拿大相繼退出該協定。
《蒙特利爾議定書》
生效日期:1989年1月1日
目標:避免工業產品中的氟氯碳化物,對地球臭氧層繼續造成惡化及損害。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