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最后怎么樣了?他的結局如何?我們一起來看看。王進是山東陽谷縣人,出身貧寒,家里兄弟姐妹眾多,生活十分困難。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王進早早輟輟學,跟著父親一起做生意。后來,王進的父親去世,他又開始打工賺錢,補貼家用。在這期間,王進認識了高衙內,兩人成為了好朋友。高衙衙內對王進很好,經常帶他出去玩,還給他介紹了一個漂亮的女孩子林沖。
一、《水滸傳》王進到底去了哪里?史進為何不再繼續尋找師父?
優質答案1:
王進走,史進來,是由于兩者對立,即水火不容。是兩種史觀的尖銳較量。正像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所說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大道廢,就是大道走了,王進走了;而講仁義的孔子春秋來了,司馬遷的史記來了,這就是“有仁義”,也即是儒學仁義之道文化趕走了大道,趕走了王進。因為王進,也即王者民族進步提高是以技術創新技術進步“一”為基礎的,沒有“一”,沒有道生一,無生一的技術創新的奇跡是不能構成“王”的,生一的大道從哪里來?是從探索自然發現自然之道的無為中來,由此可知探索無為就是“一”的基礎,“王”的基礎和本源,也即王進之母。這就是王進走不離其母的原因。大道之所以廢,王進之所以走,都是其母“無為”的根基不存在了。是“仁義”史進的史觀將“無為”趕下臺的。
九紋龍史進,并不是真龍,只是表皮外表龍,并且是自己紋的,也即自我吹捧的。其最大危害就是“九”的屬性。因為,“九”是與“一”與“立人”是針鋒相對為“仇”敵的。
優質答案2:
王進,東京(今河南開封)人,北宋年間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名武師王升之子,家傳使棒絕技。高俅未發跡時,為王升打傷,從此結仇。后高俅當了太尉,借故要置王進死地。王進攜老母逃離東京,路過史家莊,傳授史進武藝,后投奔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處安身。而后,書中再無提及。
王進首先出場,為躲避災難跑到了邊關。施耐庵是用王進的經歷,簡單明了的告訴林沖等水滸好漢,與權貴斗是斗不過的,識時務者為俊杰,一走了之是最好的出路。梁山諸位好漢的結局,大多以悲劇收場,但那幾位功成之后,放棄朝廷跑路的如燕青、武松、李俊、公孫勝等人,他們或隱居,或出家,或下海,均得以善終。作者把王進出走放在開端大有深意。即王進是預言家和隱士,他在教會史進棒法之后,已完成了最后的使命,他不會讓史進找到,史進也無處可尋!(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二、《水滸傳》原著,出場比較早,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最后哪去了?最后結局如何?
優質答案1:
王進絕對是個高人!
對時局的透徹,對自己的定位!
且武藝高強,同為教頭,絕對高于林沖!
只是俗話說,故事要有楔子…
王進就是…
他有屬于自己的江湖…
或者,不懈于所謂的江湖…
寄情山水,逍遙世外!
所以,是個高人!
優質答案2:
一個引子而已。你想知道水煮魚的油后來又去了哪里我倒可以告訴你。
優質答案3:
《水滸傳》中一開卷就寫了王進這個八十萬禁軍教頭,此人能文善武,是個棟梁之才,只是命運不濟,撞著了高俅。王進的父親王升曾打過高俅,有一棒之仇。當時高俅只是一個潑皮,無可奈何。而今,做了東京殿帥府太尉,掌管天下軍馬,大權在握,正可以報當年一棒之仇。應了那句老話: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只是這高俅并非君子,而是小人一個!

王進也是個聰明人,高俅得勢后,他知道肯定沒什么好日子過,因為他知道高俅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小人,于是他快刀斬亂麻,沒有一絲拖泥帶水,立馬就帶著母親離開東京去了延安府,途經史家莊,點撥史進武藝,教了許多槍棒,呆了半年多。史進武藝學成之后,王進提出要去延安府。史進苦苦相留,可是,王進決心已定!
王進離開史家莊后可以說就再也沒了消息,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書中雖說他最后投奔了延安府安身,但想來這也不過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罷了。另外,在當時統治階級通吃的大環境下,久居官場的王進對此很清楚。
所以說,他打著去延安府的名義其實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同時也在徒弟史進面前保持下榮譽,實際則是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后來史進去找延安府找他,卻沒有找到,便是很好的證明。
最后的結局可能是隱居起來,做了隱士,自耕自種,自給自足,養活老娘,找個媳婦,不再插手仕途,快樂地過著平安的日子也是一個不錯的結果。
三、《水滸傳》中最先出來的人物王進,消失了,是施耐庵把他忘了嗎?
優質答案1:
《水滸傳》里的一百零八好漢,最先出場的就是九紋龍史進,這位史家村少東家,原本也只是一個好勇斗狠,偏偏又武力不高的少爺而已,直到身為八十萬禁軍教頭的王進出現,經過了半年的調教,讓史進成長為了一個精通十八般兵器,武藝上了好幾個臺階的江湖高手。
王進僅僅教導了史進半年就讓他躋身于梁山八驃騎之一,像這樣一個高手,如果上了梁山的話,恐怕名次還得排在武松、魯智深之上,和林沖同一級別了,可惜王進在史家村驚鴻一瞥之后,就帶著老母離開了,奔著延安府去投靠了老種經略相公,此后再也出現在本書之中了。為什么王進突兀地出現,又突兀地消失,真的是作者把他忘了嗎?不是,作者這樣寫也是有其原因的。
一、正史里的王進并沒有落草,而是繼續為朝廷效力
《水滸傳》雖然是一部演義小說,但卻不是架空歷史的,是在在歷史的框架中講有趣的故事,同樣的《三國演義》也是一樣的,所以諸葛亮再聰明,最后也無法阻擋三國歸晉,梁山實力再強,最后也逃不過被招安和覆滅的歷史興替。而王進在歷史上也卻有其人,在《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史料中都有記載。
部分野史中也記載了王進的生平,說他王進因為得罪高官而去了延安府,并在種師中大將的手下做事,和西夏人打了好幾年的仗,最后隨著種師中戰死在了太原。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施耐庵就不可能將王進也編入梁山之中,他不像宋江、吳用等人確實是朝廷反賊,最后也確實被招安去了打方臘,王進生于官門、沒于王事,自然不能違背歷史,去上梁山了。
而宋末龔開所著的《宋江三十六人贊并序》中,就詳細地記載了跟隨宋江起義的三十六五人,也就是所謂的“梁山三十六天罡星”的原型,只不過序里的晁蓋被《水滸傳》演化成為梁山舊主,然后又加入了一個原創人物林沖進去而已。以王進的武藝和地位,必然也要排在天罡星中,可是人員已滿,施耐庵又塞不進去,總不能再移除一位吧,那還不如不寫的好。
二、撇開正史不談,單以文學論,王進也不可能被安排上梁山,他和林沖犯沖了
王進和林沖一樣,都是八十萬禁軍教頭,又都是因為得罪高俅而逃亡,不同的是林沖最后上了梁山而王進沒去,要知道八十萬禁軍教頭名頭看著很響,但人數泛濫,不止有林沖一人而已,加上宋朝重文輕武,這教頭一職最多也就是禁軍的武術教練而已,沒什么實權。
可是林沖一直以這名頭為傲,多次宣傳自己“八十萬禁軍教頭”的身份,如果王進也上了梁山的話,物多則賤,加上兩人的經歷、身份所差無及,難免會讓人覺得這是有意湊人數之舉,對林沖的藝術塑造也會顯得薄弱。事實上施耐庵是把王進和林沖一起寫了,有了王進就不需要林沖,而有了林沖自然也就不要王進了,同樣的道理,《三國演義》里也把趙云和陳到的事跡全部歸入到趙云身上,塑造出了一個白袍銀槍的趙云形象,這都是作者有意為之的。
三、從王進的經歷來看,他個人也不會選擇上梁山的
王進之所以要逃跑,是因為原先自己的老父王升,在太尉高俅還沒發跡之前侮辱過他,打了高俅一頓,后來高俅發跡了,王升卻早已去世,這口怨氣自然而然就歸到了其子王進身上。王進奉母至孝,擔心自己受冤而連累到老母,所以才聽從了老母建議,連夜逃難去延安府。
而之后高俅也沒有對其趕盡殺絕,對王進來說,他并沒有遇到像林沖那樣走投無路的局面,母親還在身邊,自己也沒有大案要案在身,又有延安府這一落腳之地,也就不會想著去梁山落草了。實際上,梁山好漢們雖然說是“逼上梁山”,可其中也有很多人是被梁山所逼的,如朱仝、扈三娘、安道全等等都是,就算是林沖,在被冤枉下獄后,最開始的念頭也不是去落草,而是安安穩穩地在滄州守著天王堂就可以了。
如果不是陸虞侯三人逼得太甚,林沖背上了三條人命的話,他也不會聽從柴進的建議上梁山了。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亂編,喜歡點贊!
優質答案2:
上山需要一個臺階一個臺階走,等你到了山頂,自然看不到山腳下那幾個臺階了……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