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洛陽人口流動統計?
瀍河回族區是河南省洛陽市下轄區,位于洛陽市區東部,東與洛龍區接壤,西與老城毗鄰,北依邙山,南瀕洛河。總面積41.7平方千米,轄1個回族鄉、7個街道,共30個社區。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20.01萬人,戶籍人口17.91萬人。
澗西區是洛陽市轄區,位于澗河以西,故名澗西區。東以澗河為界,與西工區隔河相望,西與洛龍區接壤,北臨澗河,南傍秦嶺。幅員面積90平方公里,下轄12個街道、1個產業集聚區。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69.93萬人,戶籍人口60.3萬人。
西工區,隸屬河南省洛陽市,位于河南省洛陽市中心,是洛陽市六大主城區之一。位于洛陽市市區中東部,東至定鼎路,北接邙嶺,與老城區毗連,西鄰澗河,與澗西區相鄰。總面積55.95平方千米,下轄9個街道。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36.75萬人,戶籍人口33.03萬人。
老城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城市區中東部和北部,是洛陽最早的建成區,是洛陽市六大主城區之一,總面積56.7平方公里,轄9個街道辦事處,含32個社區居委會、11個行政村,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19.78萬人,戶籍人口17.26萬人。
瀍河回族區是河南省洛陽市下轄區,位于洛陽市區東部,東與洛龍區接壤,西與老城毗鄰,北依邙山,南瀕洛河。總面積41.7平方千米,轄1個回族鄉、7個街道,共30個社區。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20.01萬人,戶籍人口17.91萬人。
洛龍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東南部,背靠邙山,面對伊闕,東望嵩岳,西倚周山,東與偃師市相連,西與宜陽縣毗鄰,總面積211平方千米,下轄龍門、關林等10街道7鎮。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71.96萬人,戶籍人口67.67萬人。
吉利區位于洛陽東北部黃河北岸,距洛陽主城區19公里。西和西北與濟源市接壤,北和東與孟州市相鄰,南瀕黃河,與孟津隔河相望。總面積79.9平方公里,轄4個辦事處,29個行政村,195個村民小組。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7.23萬人,戶籍人口6.87萬人。
偃師,洛陽市下轄縣級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區,南屏嵩岳,北臨黃河,總面積668.58平方公里,轄4個街道、9鎮、214個行政村(585個自然村)、12個居委會、2240個村民組,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57.29萬人,戶籍人口61.13萬人。偃師,洛陽市下轄縣級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區,南屏嵩岳,北臨黃河,總面積668.58平方公里,轄4個街道、9鎮、214個行政村(585個自然村)、12個居委會、2240個村民組,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57.29萬人,戶籍人口61.13萬人。
孟津縣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丘陵山區,洛陽市下轄縣,東距鄭州110公里,西距三門峽90公里,南與洛陽市區毗鄰,總面積758.7平方公里,轄十鎮兩個產業聚集區,219個村委會、9個居委會,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43.15萬人,戶籍人口46.77萬人。
洛陽市有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五大都城遺址。下面讓我來為大家介紹洛陽下轄的區縣情況吧。2020年統計戶籍人口717.02萬人,常住人口692.22萬人。#洛陽#
新安縣北臨黃河,南與宜陽縣接壤;西與澠池縣及義馬市為鄰;東與孟津縣及洛陽市毗連。總面積1160平方公里,下轄11鎮2產業集聚區。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49.02萬人,戶籍人口53.38萬人。
宜陽位于洛陽市西部,東連洛陽,西接洛寧,南與嵩縣、伊川交界,北與新安、澠池為鄰,總面積1616.8平方公里,宜陽縣下轄12鎮4鄉,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60.83萬人,戶籍人口70.67萬人。
伊川縣地處豫西淺山丘陵區,北依十三朝 古都洛陽,南與嵩縣一衣帶水,西與宜陽縣接壤。總面積1243平方千米,現轄轄12鎮1鄉2個街道辦事處,359個行政村10個城市社區,1個省級產業集聚區,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77.85萬人,戶籍人口85.23萬人。
洛寧縣地處豫西山區,洛河中上游,隸屬十三朝古都洛陽市,全縣總面積2306平方公里,轄12鎮6鄉,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43.57萬人,戶籍人口49.55萬人。
嵩縣位于河南省洛陽市西南部,地處伏牛山北麓及其支脈外方山和熊耳山之間,因處于嵩山起脈而得名。總面積3009平方公里,下轄城關鎮、木植街鄉、田湖鎮。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52.14萬人,戶籍人口60.82萬人。
欒川位于河南省西部,東與嵩縣毗鄰,西與盧氏接壤,南與西峽抵足,北與洛寧摩肩,總面積2477平方千米,現轄12鎮2鄉1個管委會(重渡溝管委會)、213個行政村(居委會),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35.14萬人,戶籍人口34.7萬人。
汝陽縣地處豫西伏牛山區、北汝河上游,距洛陽市區74公里,是中國歷史名酒——杜康酒的發祥地,史稱“酒祖之鄉”。總面積1332平方公里,全縣轄13個鄉鎮1個工業區、216個行政村,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42.89萬人,戶籍人口49.14萬人。
2020年洛陽人口流動統計?
瀍河回族區是河南省洛陽市下轄區,位于洛陽市區東部,東與洛龍區接壤,西與老城毗鄰,北依邙山,南瀕洛河。總面積41.7平方千米,轄1個回族鄉、7個街道,共30個社區。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20.01萬人,戶籍人口17.91萬人。
澗西區是洛陽市轄區,位于澗河以西,故名澗西區。東以澗河為界,與西工區隔河相望,西與洛龍區接壤,北臨澗河,南傍秦嶺。幅員面積90平方公里,下轄12個街道、1個產業集聚區。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69.93萬人,戶籍人口60.3萬人。
西工區,隸屬河南省洛陽市,位于河南省洛陽市中心,是洛陽市六大主城區之一。位于洛陽市市區中東部,東至定鼎路,北接邙嶺,與老城區毗連,西鄰澗河,與澗西區相鄰。總面積55.95平方千米,下轄9個街道。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36.75萬人,戶籍人口33.03萬人。
老城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城市區中東部和北部,是洛陽最早的建成區,是洛陽市六大主城區之一,總面積56.7平方公里,轄9個街道辦事處,含32個社區居委會、11個行政村,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19.78萬人,戶籍人口17.26萬人。
瀍河回族區是河南省洛陽市下轄區,位于洛陽市區東部,東與洛龍區接壤,西與老城毗鄰,北依邙山,南瀕洛河。總面積41.7平方千米,轄1個回族鄉、7個街道,共30個社區。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20.01萬人,戶籍人口17.91萬人。
洛龍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東南部,背靠邙山,面對伊闕,東望嵩岳,西倚周山,東與偃師市相連,西與宜陽縣毗鄰,總面積211平方千米,下轄龍門、關林等10街道7鎮。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71.96萬人,戶籍人口67.67萬人。
吉利區位于洛陽東北部黃河北岸,距洛陽主城區19公里。西和西北與濟源市接壤,北和東與孟州市相鄰,南瀕黃河,與孟津隔河相望。總面積79.9平方公里,轄4個辦事處,29個行政村,195個村民小組。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7.23萬人,戶籍人口6.87萬人。
偃師,洛陽市下轄縣級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區,南屏嵩岳,北臨黃河,總面積668.58平方公里,轄4個街道、9鎮、214個行政村(585個自然村)、12個居委會、2240個村民組,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57.29萬人,戶籍人口61.13萬人。偃師,洛陽市下轄縣級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區,南屏嵩岳,北臨黃河,總面積668.58平方公里,轄4個街道、9鎮、214個行政村(585個自然村)、12個居委會、2240個村民組,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57.29萬人,戶籍人口61.13萬人。
孟津縣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丘陵山區,洛陽市下轄縣,東距鄭州110公里,西距三門峽90公里,南與洛陽市區毗鄰,總面積758.7平方公里,轄十鎮兩個產業聚集區,219個村委會、9個居委會,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43.15萬人,戶籍人口46.77萬人。
洛陽市有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五大都城遺址。下面讓我來為大家介紹洛陽下轄的區縣情況吧。2020年統計戶籍人口717.02萬人,常住人口692.22萬人。#洛陽#
新安縣北臨黃河,南與宜陽縣接壤;西與澠池縣及義馬市為鄰;東與孟津縣及洛陽市毗連。總面積1160平方公里,下轄11鎮2產業集聚區。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49.02萬人,戶籍人口53.38萬人。
宜陽位于洛陽市西部,東連洛陽,西接洛寧,南與嵩縣、伊川交界,北與新安、澠池為鄰,總面積1616.8平方公里,宜陽縣下轄12鎮4鄉,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60.83萬人,戶籍人口70.67萬人。
伊川縣地處豫西淺山丘陵區,北依十三朝 古都洛陽,南與嵩縣一衣帶水,西與宜陽縣接壤。總面積1243平方千米,現轄轄12鎮1鄉2個街道辦事處,359個行政村10個城市社區,1個省級產業集聚區,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77.85萬人,戶籍人口85.23萬人。
洛寧縣地處豫西山區,洛河中上游,隸屬十三朝古都洛陽市,全縣總面積2306平方公里,轄12鎮6鄉,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43.57萬人,戶籍人口49.55萬人。
嵩縣位于河南省洛陽市西南部,地處伏牛山北麓及其支脈外方山和熊耳山之間,因處于嵩山起脈而得名。總面積3009平方公里,下轄城關鎮、木植街鄉、田湖鎮。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52.14萬人,戶籍人口60.82萬人。
欒川位于河南省西部,東與嵩縣毗鄰,西與盧氏接壤,南與西峽抵足,北與洛寧摩肩,總面積2477平方千米,現轄12鎮2鄉1個管委會(重渡溝管委會)、213個行政村(居委會),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35.14萬人,戶籍人口34.7萬人。
汝陽縣地處豫西伏牛山區、北汝河上游,距洛陽市區74公里,是中國歷史名酒——杜康酒的發祥地,史稱“酒祖之鄉”。總面積1332平方公里,全縣轄13個鄉鎮1個工業區、216個行政村,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42.89萬人,戶籍人口49.14萬人。
2020年洛陽人口流動統計?
瀍河回族區是河南省洛陽市下轄區,位于洛陽市區東部,東與洛龍區接壤,西與老城毗鄰,北依邙山,南瀕洛河。總面積41.7平方千米,轄1個回族鄉、7個街道,共30個社區。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20.01萬人,戶籍人口17.91萬人。
澗西區是洛陽市轄區,位于澗河以西,故名澗西區。東以澗河為界,與西工區隔河相望,西與洛龍區接壤,北臨澗河,南傍秦嶺。幅員面積90平方公里,下轄12個街道、1個產業集聚區。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69.93萬人,戶籍人口60.3萬人。
西工區,隸屬河南省洛陽市,位于河南省洛陽市中心,是洛陽市六大主城區之一。位于洛陽市市區中東部,東至定鼎路,北接邙嶺,與老城區毗連,西鄰澗河,與澗西區相鄰。總面積55.95平方千米,下轄9個街道。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36.75萬人,戶籍人口33.03萬人。
老城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城市區中東部和北部,是洛陽最早的建成區,是洛陽市六大主城區之一,總面積56.7平方公里,轄9個街道辦事處,含32個社區居委會、11個行政村,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19.78萬人,戶籍人口17.26萬人。
瀍河回族區是河南省洛陽市下轄區,位于洛陽市區東部,東與洛龍區接壤,西與老城毗鄰,北依邙山,南瀕洛河。總面積41.7平方千米,轄1個回族鄉、7個街道,共30個社區。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20.01萬人,戶籍人口17.91萬人。
洛龍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東南部,背靠邙山,面對伊闕,東望嵩岳,西倚周山,東與偃師市相連,西與宜陽縣毗鄰,總面積211平方千米,下轄龍門、關林等10街道7鎮。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71.96萬人,戶籍人口67.67萬人。
吉利區位于洛陽東北部黃河北岸,距洛陽主城區19公里。西和西北與濟源市接壤,北和東與孟州市相鄰,南瀕黃河,與孟津隔河相望。總面積79.9平方公里,轄4個辦事處,29個行政村,195個村民小組。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7.23萬人,戶籍人口6.87萬人。
偃師,洛陽市下轄縣級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區,南屏嵩岳,北臨黃河,總面積668.58平方公里,轄4個街道、9鎮、214個行政村(585個自然村)、12個居委會、2240個村民組,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57.29萬人,戶籍人口61.13萬人。偃師,洛陽市下轄縣級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區,南屏嵩岳,北臨黃河,總面積668.58平方公里,轄4個街道、9鎮、214個行政村(585個自然村)、12個居委會、2240個村民組,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57.29萬人,戶籍人口61.13萬人。
孟津縣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丘陵山區,洛陽市下轄縣,東距鄭州110公里,西距三門峽90公里,南與洛陽市區毗鄰,總面積758.7平方公里,轄十鎮兩個產業聚集區,219個村委會、9個居委會,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43.15萬人,戶籍人口46.77萬人。
洛陽市有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五大都城遺址。下面讓我來為大家介紹洛陽下轄的區縣情況吧。2020年統計戶籍人口717.02萬人,常住人口692.22萬人。#洛陽#
新安縣北臨黃河,南與宜陽縣接壤;西與澠池縣及義馬市為鄰;東與孟津縣及洛陽市毗連。總面積1160平方公里,下轄11鎮2產業集聚區。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49.02萬人,戶籍人口53.38萬人。
宜陽位于洛陽市西部,東連洛陽,西接洛寧,南與嵩縣、伊川交界,北與新安、澠池為鄰,總面積1616.8平方公里,宜陽縣下轄12鎮4鄉,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60.83萬人,戶籍人口70.67萬人。
伊川縣地處豫西淺山丘陵區,北依十三朝 古都洛陽,南與嵩縣一衣帶水,西與宜陽縣接壤。總面積1243平方千米,現轄轄12鎮1鄉2個街道辦事處,359個行政村10個城市社區,1個省級產業集聚區,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77.85萬人,戶籍人口85.23萬人。
洛寧縣地處豫西山區,洛河中上游,隸屬十三朝古都洛陽市,全縣總面積2306平方公里,轄12鎮6鄉,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43.57萬人,戶籍人口49.55萬人。
嵩縣位于河南省洛陽市西南部,地處伏牛山北麓及其支脈外方山和熊耳山之間,因處于嵩山起脈而得名。總面積3009平方公里,下轄城關鎮、木植街鄉、田湖鎮。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52.14萬人,戶籍人口60.82萬人。
欒川位于河南省西部,東與嵩縣毗鄰,西與盧氏接壤,南與西峽抵足,北與洛寧摩肩,總面積2477平方千米,現轄12鎮2鄉1個管委會(重渡溝管委會)、213個行政村(居委會),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35.14萬人,戶籍人口34.7萬人。
汝陽縣地處豫西伏牛山區、北汝河上游,距洛陽市區74公里,是中國歷史名酒——杜康酒的發祥地,史稱“酒祖之鄉”。總面積1332平方公里,全縣轄13個鄉鎮1個工業區、216個行政村,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42.89萬人,戶籍人口49.14萬人。
太行大峽谷天路從哪里上?
.林州石板巖鎮車佛口上山。
日程安排
D1:邯鄲(G22 青蘭高速)—92 公里—涉縣(S213 媧皇大道)—11 公里—媧皇宮(S213媧皇大道)—8 公里—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G234、Y189)—58 公里—朝陽溝
D2:朝陽溝(Y189、Y187、G234)—36 公里—京娘湖(G234)—11 公里—七步溝
D3:七步溝(G234、G340)—48 公里—邢臺大峽谷(峽谷群街)—6公里—英談古寨(G340、G2561 東呂高速)—74 公里—邢臺
大致南北走向的太行山,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也是黃土高原的東部界線。山西因地處太行山以西而得名,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如今太行山以東的絕大部分區域并非被稱為“山東”,其中一部分屬于河北省,具體可以說是歸“燕趙之地”時期大名鼎鼎的邯鄲與邢臺。也可能是因為前一陣追劇《大秦賦》的勁頭過猛,我突然對這些沿襲了數千年的地名感到莫名的親切,于是,此程由“秦國都城”咸陽出發,直奔“趙國都城”邯鄲!
.
太行大峽谷天路從哪里上?
.林州石板巖鎮車佛口上山。
日程安排
D1:邯鄲(G22 青蘭高速)—92 公里—涉縣(S213 媧皇大道)—11 公里—媧皇宮(S213媧皇大道)—8 公里—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G234、Y189)—58 公里—朝陽溝
D2:朝陽溝(Y189、Y187、G234)—36 公里—京娘湖(G234)—11 公里—七步溝
D3:七步溝(G234、G340)—48 公里—邢臺大峽谷(峽谷群街)—6公里—英談古寨(G340、G2561 東呂高速)—74 公里—邢臺
大致南北走向的太行山,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也是黃土高原的東部界線。山西因地處太行山以西而得名,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如今太行山以東的絕大部分區域并非被稱為“山東”,其中一部分屬于河北省,具體可以說是歸“燕趙之地”時期大名鼎鼎的邯鄲與邢臺。也可能是因為前一陣追劇《大秦賦》的勁頭過猛,我突然對這些沿襲了數千年的地名感到莫名的親切,于是,此程由“秦國都城”咸陽出發,直奔“趙國都城”邯鄲!
.
2020年洛陽人口流動統計?
瀍河回族區是河南省洛陽市下轄區,位于洛陽市區東部,東與洛龍區接壤,西與老城毗鄰,北依邙山,南瀕洛河。總面積41.7平方千米,轄1個回族鄉、7個街道,共30個社區。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20.01萬人,戶籍人口17.91萬人。
澗西區是洛陽市轄區,位于澗河以西,故名澗西區。東以澗河為界,與西工區隔河相望,西與洛龍區接壤,北臨澗河,南傍秦嶺。幅員面積90平方公里,下轄12個街道、1個產業集聚區。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69.93萬人,戶籍人口60.3萬人。
西工區,隸屬河南省洛陽市,位于河南省洛陽市中心,是洛陽市六大主城區之一。位于洛陽市市區中東部,東至定鼎路,北接邙嶺,與老城區毗連,西鄰澗河,與澗西區相鄰。總面積55.95平方千米,下轄9個街道。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36.75萬人,戶籍人口33.03萬人。
老城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城市區中東部和北部,是洛陽最早的建成區,是洛陽市六大主城區之一,總面積56.7平方公里,轄9個街道辦事處,含32個社區居委會、11個行政村,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19.78萬人,戶籍人口17.26萬人。
瀍河回族區是河南省洛陽市下轄區,位于洛陽市區東部,東與洛龍區接壤,西與老城毗鄰,北依邙山,南瀕洛河。總面積41.7平方千米,轄1個回族鄉、7個街道,共30個社區。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20.01萬人,戶籍人口17.91萬人。
洛龍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東南部,背靠邙山,面對伊闕,東望嵩岳,西倚周山,東與偃師市相連,西與宜陽縣毗鄰,總面積211平方千米,下轄龍門、關林等10街道7鎮。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71.96萬人,戶籍人口67.67萬人。
吉利區位于洛陽東北部黃河北岸,距洛陽主城區19公里。西和西北與濟源市接壤,北和東與孟州市相鄰,南瀕黃河,與孟津隔河相望。總面積79.9平方公里,轄4個辦事處,29個行政村,195個村民小組。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7.23萬人,戶籍人口6.87萬人。
偃師,洛陽市下轄縣級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區,南屏嵩岳,北臨黃河,總面積668.58平方公里,轄4個街道、9鎮、214個行政村(585個自然村)、12個居委會、2240個村民組,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57.29萬人,戶籍人口61.13萬人。偃師,洛陽市下轄縣級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區,南屏嵩岳,北臨黃河,總面積668.58平方公里,轄4個街道、9鎮、214個行政村(585個自然村)、12個居委會、2240個村民組,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57.29萬人,戶籍人口61.13萬人。
孟津縣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丘陵山區,洛陽市下轄縣,東距鄭州110公里,西距三門峽90公里,南與洛陽市區毗鄰,總面積758.7平方公里,轄十鎮兩個產業聚集區,219個村委會、9個居委會,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43.15萬人,戶籍人口46.77萬人。
洛陽市有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五大都城遺址。下面讓我來為大家介紹洛陽下轄的區縣情況吧。2020年統計戶籍人口717.02萬人,常住人口692.22萬人。#洛陽#
新安縣北臨黃河,南與宜陽縣接壤;西與澠池縣及義馬市為鄰;東與孟津縣及洛陽市毗連。總面積1160平方公里,下轄11鎮2產業集聚區。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49.02萬人,戶籍人口53.38萬人。
宜陽位于洛陽市西部,東連洛陽,西接洛寧,南與嵩縣、伊川交界,北與新安、澠池為鄰,總面積1616.8平方公里,宜陽縣下轄12鎮4鄉,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60.83萬人,戶籍人口70.67萬人。
伊川縣地處豫西淺山丘陵區,北依十三朝 古都洛陽,南與嵩縣一衣帶水,西與宜陽縣接壤。總面積1243平方千米,現轄轄12鎮1鄉2個街道辦事處,359個行政村10個城市社區,1個省級產業集聚區,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77.85萬人,戶籍人口85.23萬人。
洛寧縣地處豫西山區,洛河中上游,隸屬十三朝古都洛陽市,全縣總面積2306平方公里,轄12鎮6鄉,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43.57萬人,戶籍人口49.55萬人。
嵩縣位于河南省洛陽市西南部,地處伏牛山北麓及其支脈外方山和熊耳山之間,因處于嵩山起脈而得名。總面積3009平方公里,下轄城關鎮、木植街鄉、田湖鎮。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52.14萬人,戶籍人口60.82萬人。
欒川位于河南省西部,東與嵩縣毗鄰,西與盧氏接壤,南與西峽抵足,北與洛寧摩肩,總面積2477平方千米,現轄12鎮2鄉1個管委會(重渡溝管委會)、213個行政村(居委會),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35.14萬人,戶籍人口34.7萬人。
汝陽縣地處豫西伏牛山區、北汝河上游,距洛陽市區74公里,是中國歷史名酒——杜康酒的發祥地,史稱“酒祖之鄉”。總面積1332平方公里,全縣轄13個鄉鎮1個工業區、216個行政村,2020年統計常住人口42.89萬人,戶籍人口49.14萬人。
太行大峽谷天路從哪里上?
.林州石板巖鎮車佛口上山。
日程安排
D1:邯鄲(G22 青蘭高速)—92 公里—涉縣(S213 媧皇大道)—11 公里—媧皇宮(S213媧皇大道)—8 公里—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G234、Y189)—58 公里—朝陽溝
D2:朝陽溝(Y189、Y187、G234)—36 公里—京娘湖(G234)—11 公里—七步溝
D3:七步溝(G234、G340)—48 公里—邢臺大峽谷(峽谷群街)—6公里—英談古寨(G340、G2561 東呂高速)—74 公里—邢臺
大致南北走向的太行山,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也是黃土高原的東部界線。山西因地處太行山以西而得名,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如今太行山以東的絕大部分區域并非被稱為“山東”,其中一部分屬于河北省,具體可以說是歸“燕趙之地”時期大名鼎鼎的邯鄲與邢臺。也可能是因為前一陣追劇《大秦賦》的勁頭過猛,我突然對這些沿襲了數千年的地名感到莫名的親切,于是,此程由“秦國都城”咸陽出發,直奔“趙國都城”邯鄲!
.
東漢各年號和對應的歷史時間?
簡介
東漢紀年表(25年—220年)
皇帝
年號
公元日期
干支日期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元年
公元25年
乙酉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二年
公元26年
丙戌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三年
公元27年
丁亥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四年
公元28年
戊子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五年
公元29年
己丑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六年
公元30年
庚寅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七年
公元31年
辛卯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八年
公元32年
壬辰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九年
公元33年
癸巳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十年
公元34年
甲午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十一年
公元35年
乙未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十二年
公元36年
丙申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十三年
公元37年
丁酉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十四年
公元38年
戊戌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十五年
公元39年
己亥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十六年
公元40年
庚子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十七年
公元41年
辛丑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十八年
公元42年
壬寅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十九年
公元43年
癸卯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二十年
公元44年
甲辰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二十一年
公元45年
乙巳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二十二年
公元46年
丙午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二十三年
公元47年
丁未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二十四年
公元48年
戊申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二十五年
公元49年
己酉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二十六年
公元50年
庚戌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二十七年
公元51年
辛亥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二十八年
公元52年
壬子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二十九年
公元53年
癸丑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三十年
公元54年
甲寅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三十一年
公元55年
乙卯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中元元年
公元56年
丙辰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三十二年
公元56年
丙辰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中元二年
公元57年
丁巳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元年
公元58年
戊午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二年
公元59年
己未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三年
公元60年
庚申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四年
公元61年
辛酉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五年
公元62年
壬戌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六年
公元63年
癸亥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七年
公元64年
甲子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八年
公元65年
乙丑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九年
公元66年
丙寅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十年
公元67年
丁卯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十一年
公元68年
戊辰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十二年
公元69年
己巳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十三年
公元70年
庚午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十四年
公元71年
辛未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十五年
公元72年
壬申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十六年
公元73年
癸酉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十七年
公元74年
甲戌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十八年
公元75年
乙亥年
漢章帝劉炟
建初元年
公元76年
丙子年
漢章帝劉炟
建初二年
公元77年
丁丑年
漢章帝劉炟
建初三年
公元78年
戊寅年
漢章帝劉炟
建初四年
公元79年
己卯年
漢章帝劉炟
建初五年
公元80年
庚辰年
漢章帝劉炟
建初六年
公元81年
辛巳年
漢章帝劉炟
建初七年
公元82年
壬午年
漢章帝劉炟
建初八年
公元83年
癸未年
漢章帝劉炟
元和元年
公元84年
甲申年
漢章帝劉炟
建初九年
公元84年
甲申年
漢章帝劉炟
元和二年
公元85年
乙酉年
漢章帝劉炟
元和三年
公元86年
丙戌年
漢章帝劉炟
章和元年
公元87年
丁亥年
漢章帝劉炟
元和四年
公元87年
丁亥年
漢章帝劉炟
章和二年
公元88年
戊子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元年
公元89年
己丑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二年
公元90年
庚寅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三年
公元91年
辛卯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四年
公元92年
壬辰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五年
公元93年
癸巳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六年
公元94年
甲午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七年
公元95年
乙未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八年
公元96年
丙申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九年
公元97年
丁酉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十年
公元98年
戊戌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十一年
公元99年
己亥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十二年
公元100年
庚子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十三年
公元101年
辛丑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十四年
公元102年
壬寅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十五年
公元103年
癸卯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十六年
公元104年
甲辰年
漢和帝劉肇
元興元年
公元105年
乙巳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十七年
公元105年
乙巳年
漢殤帝劉隆
延平元年
公元106年
丙午年
漢安帝劉祜
永初元年
公元107年
丁未年
漢安帝劉祜
永初二年
公元108年
戊申年
漢安帝劉祜
永初三年
公元109年
己酉年
漢安帝劉祜
永初四年
公元110年
庚戌年
漢安帝劉祜
永初五年
公元111年
辛亥年
漢安帝劉祜
永初六年
公元112年
壬子年
漢安帝劉祜
永初七年
公元113年
癸丑年
漢安帝劉祜
元初元年
公元114年
甲寅年
漢安帝劉祜
元初二年
公元115年
乙卯年
漢安帝劉祜
元初三年
公元116年
丙辰年
漢安帝劉祜
元初四年
公元117年
丁巳年
漢安帝劉祜
元初五年
公元118年
戊午年
漢安帝劉祜
元初六年
公元119年
己未年
漢安帝劉祜
永寧元年
公元120年
庚申年
漢安帝劉祜
元初七年
公元120年
庚申年
漢安帝劉祜
建光元年
公元121年
辛酉年
漢安帝劉祜
永寧二年
公元121年
辛酉年
漢安帝劉祜
延光元年
公元122年
壬戌年
漢安帝劉祜
建光二年
公元122年
壬戌年
漢安帝劉祜
延光二年
公元123年
癸亥年
漢安帝劉祜
延光三年
公元124年
甲子年
漢安帝劉祜
延光四年
公元125年
乙丑年
漢順帝劉保
永建元年
公元126年
丙寅年
漢順帝劉保
永建二年
公元127年
丁卯年
漢順帝劉保
永建三年
公元128年
戊辰年
漢順帝劉保
永建四年
公元129年
己巳年
漢順帝劉保
永建五年
公元130年
庚午年
漢順帝劉保
永建六年
公元131年
辛未年
漢順帝劉保
陽嘉元年
公元132年
壬申年
漢順帝劉保
永建七年
公元132年
壬申年
漢順帝劉保
陽嘉二年
公元133年
癸酉年
漢順帝劉保
陽嘉三年
公元134年
甲戌年
漢順帝劉保
陽嘉四年
公元135年
乙亥年
漢順帝劉保
永和元年
公元136年
丙子年
漢順帝劉保
永和二年
公元137年
丁丑年
漢順帝劉保
永和三年
公元138年
戊寅年
漢順帝劉保
永和四年
公元139年
己卯年
漢順帝劉保
永和五年
公元140年
庚辰年
漢順帝劉保
永和六年
公元141年
辛巳年
漢順帝劉保
漢安元年
公元142年
壬午年
漢順帝劉保
漢安二年
公元143年
癸未年
漢順帝劉保
建康元年
公元144年
甲申年
漢順帝劉保
漢安三年
公元144年
甲申年
漢沖帝劉炳
永憙元年
公元145年
乙酉年
漢質帝劉纘
本初元年
公元146年
丙戌年
漢恒帝劉志
建和元年
公元147年
丁亥年
漢恒帝劉志
建和二年
公元148年
戊子年
漢恒帝劉志
建和三年
公元149年
己丑年
漢恒帝劉志
和平元年
公元150年
庚寅年
漢恒帝劉志
元嘉元年
公元151年
辛卯年
漢恒帝劉志
元嘉二年
公元152年
壬辰年
漢恒帝劉志
永興元年
公元153年
癸巳年
漢恒帝劉志
元嘉三年
公元153年
癸巳年
漢恒帝劉志
永興二年
公元154年
甲午年
漢恒帝劉志
永壽元年
公元155年
乙未年
漢恒帝劉志
永壽二年
公元156年
丙申年
漢恒帝劉志
永壽三年
公元157年
丁酉年
漢恒帝劉志
延熹元年
公元158年
戊戌年
漢恒帝劉志
永壽四年
公元158年
戊戌年
漢恒帝劉志
延熹二年
公元159年
己亥年
漢恒帝劉志
延熹三年
公元160年
庚子年
漢恒帝劉志
延熹四年
公元161年
辛丑年
漢恒帝劉志
延熹五年
公元162年
壬寅年
漢恒帝劉志
延熹六年
公元163年
癸卯年
漢恒帝劉志
延熹七年
公元164年
甲辰年
漢恒帝劉志
延熹八年
公元165年
乙巳年
漢恒帝劉志
延熹九年
公元166年
丙午年
漢恒帝劉志
永康元年
公元167年
丁未年
漢恒帝劉志
延熹十年
公元167年
丁未年
漢靈帝劉宏
建寧元年
公元168年
戊申年
漢靈帝劉宏
建寧二年
公元169年
己酉年
漢靈帝劉宏
建寧三年
公元170年
庚戌年
漢靈帝劉宏
建寧四年
公元171年
辛亥年
漢靈帝劉宏
熹平元年
公元172年
壬子年
漢靈帝劉宏
建寧五年
公元172年
壬子年
漢靈帝劉宏
熹平二年
公元173年
癸丑年
漢靈帝劉宏
熹平三年
公元174年
甲寅年
漢靈帝劉宏
熹平四年
公元175年
乙卯年
漢靈帝劉宏
熹平五年
公元176年
丙辰年
漢靈帝劉宏
熹平六年
公元177年
丁巳年
漢靈帝劉宏
熹平七年(三月改元光和)
公元178年
戊午年
漢靈帝劉宏
光和二年
公元179年
己未年
漢靈帝劉宏
光和三年
公元180年
庚申年
漢靈帝劉宏,
光和四年
公元181年
辛酉年
漢靈帝劉宏
光和五年
公元182年
壬戌年
漢靈帝劉宏
光和六年
公元183年
癸亥年
漢靈帝劉宏
光和七年(十二月改元中平)
公元184年
甲子年
漢靈帝劉宏
中平二年
公元185年
乙丑年
漢靈帝劉宏
中平三年
公元186年
丙寅年
漢靈帝劉宏
中平四年
公元187年
丁卯年
漢靈帝劉宏
中平五年
公元188年
戊辰年
漢少帝劉辯
中平六年(四月改元光熹)
公元189年
己巳年
漢少帝劉辯
光熹元年,昭寧元年
公元189年
己巳年
漢獻帝劉協
初平元年(四月開始)
公元189年
己巳年
漢獻帝劉協
初平元年
公元190年
庚午年
漢獻帝劉協
初平二年
公元191年
辛未年
漢獻帝劉協
初平三年
公元192年
壬申年
漢獻帝劉協
初平四年
公元193年
癸酉年
漢獻帝劉協
興平元年
公元194年
甲戌年
漢獻帝劉協
興平二年
公元195年
乙亥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元年
公元196年
丙子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二年
公元197年
丁丑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三年
公元198年
戊寅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四年
公元199年
己卯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五年
公元200年
庚辰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六年
公元201年
辛巳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七年
公元202年
壬午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八年
公元203年
癸未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九年
公元204年
甲申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十年
公元205年
乙酉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十一年
公元206年
丙戌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十二年
公元207年
丁亥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十三年
公元208年
戊子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十四年
公元209年
己丑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十五年
公元210年
庚寅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十六年
公元211年
辛卯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十七年
公元212年
壬辰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十八年
公元213年
癸巳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十九年
公元214年
甲午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二十年
公元215年
乙未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二十一年
公元216年
丙申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二十二年
公元217年
丁酉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二十三年
公元218年
戊戌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二十四年
公元219年
己亥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二十五年
公元220年
庚子年
漢獻帝劉協
延康元年
公元220年
庚子年
太行大峽谷天路從哪里上?
.林州石板巖鎮車佛口上山。
日程安排
D1:邯鄲(G22 青蘭高速)—92 公里—涉縣(S213 媧皇大道)—11 公里—媧皇宮(S213媧皇大道)—8 公里—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G234、Y189)—58 公里—朝陽溝
D2:朝陽溝(Y189、Y187、G234)—36 公里—京娘湖(G234)—11 公里—七步溝
D3:七步溝(G234、G340)—48 公里—邢臺大峽谷(峽谷群街)—6公里—英談古寨(G340、G2561 東呂高速)—74 公里—邢臺
大致南北走向的太行山,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也是黃土高原的東部界線。山西因地處太行山以西而得名,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如今太行山以東的絕大部分區域并非被稱為“山東”,其中一部分屬于河北省,具體可以說是歸“燕趙之地”時期大名鼎鼎的邯鄲與邢臺。也可能是因為前一陣追劇《大秦賦》的勁頭過猛,我突然對這些沿襲了數千年的地名感到莫名的親切,于是,此程由“秦國都城”咸陽出發,直奔“趙國都城”邯鄲!
.
東漢各年號和對應的歷史時間?
簡介
東漢紀年表(25年—220年)
皇帝
年號
公元日期
干支日期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元年
公元25年
乙酉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二年
公元26年
丙戌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三年
公元27年
丁亥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四年
公元28年
戊子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五年
公元29年
己丑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六年
公元30年
庚寅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七年
公元31年
辛卯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八年
公元32年
壬辰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九年
公元33年
癸巳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十年
公元34年
甲午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十一年
公元35年
乙未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十二年
公元36年

丙申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十三年
公元37年
丁酉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十四年
公元38年
戊戌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十五年
公元39年
己亥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十六年
公元40年
庚子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十七年
公元41年
辛丑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十八年
公元42年
壬寅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十九年
公元43年
癸卯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二十年
公元44年
甲辰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二十一年
公元45年
乙巳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二十二年
公元46年
丙午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二十三年
公元47年
丁未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二十四年
公元48年
戊申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二十五年
公元49年
己酉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二十六年
公元50年
庚戌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二十七年
公元51年
辛亥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二十八年
公元52年
壬子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二十九年
公元53年
癸丑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三十年
公元54年
甲寅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三十一年
公元55年
乙卯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中元元年
公元56年
丙辰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三十二年
公元56年
丙辰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中元二年
公元57年
丁巳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元年
公元58年
戊午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二年
公元59年
己未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三年
公元60年
庚申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四年
公元61年
辛酉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五年
公元62年
壬戌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六年
公元63年
癸亥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七年
公元64年
甲子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八年
公元65年
乙丑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九年
公元66年
丙寅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十年
公元67年
丁卯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十一年
公元68年
戊辰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十二年
公元69年
己巳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十三年
公元70年
庚午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十四年
公元71年
辛未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十五年
公元72年
壬申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十六年
公元73年
癸酉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十七年
公元74年
甲戌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十八年
公元75年
乙亥年
漢章帝劉炟
建初元年
公元76年
丙子年
漢章帝劉炟
建初二年
公元77年
丁丑年
漢章帝劉炟
建初三年
公元78年
戊寅年
漢章帝劉炟
建初四年
公元79年
己卯年
漢章帝劉炟
建初五年
公元80年
庚辰年
漢章帝劉炟
建初六年
公元81年
辛巳年
漢章帝劉炟
建初七年
公元82年
壬午年
漢章帝劉炟
建初八年
公元83年
癸未年
漢章帝劉炟
元和元年
公元84年
甲申年
漢章帝劉炟
建初九年
公元84年
甲申年
漢章帝劉炟
元和二年
公元85年
乙酉年
漢章帝劉炟
元和三年
公元86年
丙戌年
漢章帝劉炟
章和元年
公元87年
丁亥年
漢章帝劉炟
元和四年
公元87年
丁亥年
漢章帝劉炟
章和二年
公元88年
戊子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元年
公元89年
己丑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二年
公元90年
庚寅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三年
公元91年
辛卯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四年
公元92年
壬辰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五年
公元93年
癸巳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六年
公元94年
甲午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七年
公元95年
乙未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八年
公元96年
丙申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九年
公元97年
丁酉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十年
公元98年
戊戌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十一年
公元99年
己亥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十二年
公元100年
庚子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十三年
公元101年
辛丑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十四年
公元102年
壬寅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十五年
公元103年
癸卯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十六年
公元104年
甲辰年
漢和帝劉肇
元興元年
公元105年
乙巳年
漢和帝劉肇
永元十七年
公元105年
乙巳年
漢殤帝劉隆
延平元年
公元106年
丙午年
漢安帝劉祜
永初元年
公元107年
丁未年
漢安帝劉祜
永初二年
公元108年
戊申年
漢安帝劉祜
永初三年
公元109年
己酉年
漢安帝劉祜
永初四年
公元110年
庚戌年
漢安帝劉祜
永初五年
公元111年
辛亥年
漢安帝劉祜
永初六年
公元112年
壬子年
漢安帝劉祜
永初七年
公元113年
癸丑年
漢安帝劉祜
元初元年
公元114年
甲寅年
漢安帝劉祜
元初二年
公元115年
乙卯年
漢安帝劉祜
元初三年
公元116年
丙辰年
漢安帝劉祜
元初四年
公元117年
丁巳年
漢安帝劉祜
元初五年
公元118年
戊午年
漢安帝劉祜
元初六年
公元119年
己未年
漢安帝劉祜
永寧元年
公元120年
庚申年
漢安帝劉祜
元初七年
公元120年
庚申年
漢安帝劉祜
建光元年
公元121年
辛酉年
漢安帝劉祜
永寧二年
公元121年
辛酉年
漢安帝劉祜
延光元年
公元122年
壬戌年
漢安帝劉祜
建光二年
公元122年
壬戌年
漢安帝劉祜
延光二年
公元123年
癸亥年
漢安帝劉祜
延光三年
公元124年
甲子年
漢安帝劉祜
延光四年
公元125年
乙丑年
漢順帝劉保
永建元年
公元126年
丙寅年
漢順帝劉保
永建二年
公元127年
丁卯年
漢順帝劉保
永建三年
公元128年
戊辰年
漢順帝劉保
永建四年
公元129年
己巳年
漢順帝劉保
永建五年
公元130年
庚午年
漢順帝劉保
永建六年
公元131年
辛未年
漢順帝劉保
陽嘉元年
公元132年
壬申年
漢順帝劉保
永建七年
公元132年
壬申年
漢順帝劉保
陽嘉二年
公元133年
癸酉年
漢順帝劉保
陽嘉三年
公元134年
甲戌年
漢順帝劉保
陽嘉四年
公元135年
乙亥年
漢順帝劉保
永和元年
公元136年
丙子年
漢順帝劉保
永和二年
公元137年
丁丑年
漢順帝劉保
永和三年
公元138年
戊寅年
漢順帝劉保
永和四年
公元139年
己卯年
漢順帝劉保
永和五年
公元140年
庚辰年
漢順帝劉保
永和六年
公元141年
辛巳年
漢順帝劉保
漢安元年
公元142年
壬午年
漢順帝劉保
漢安二年
公元143年
癸未年
漢順帝劉保
建康元年
公元144年
甲申年
漢順帝劉保
漢安三年
公元144年
甲申年
漢沖帝劉炳
永憙元年
公元145年
乙酉年
漢質帝劉纘
本初元年
公元146年
丙戌年
漢恒帝劉志
建和元年
公元147年
丁亥年
漢恒帝劉志
建和二年
公元148年
戊子年
漢恒帝劉志
建和三年
公元149年
己丑年
漢恒帝劉志
和平元年
公元150年
庚寅年
漢恒帝劉志
元嘉元年
公元151年
辛卯年
漢恒帝劉志
元嘉二年
公元152年
壬辰年
漢恒帝劉志
永興元年
公元153年
癸巳年
漢恒帝劉志
元嘉三年
公元153年
癸巳年
漢恒帝劉志
永興二年
公元154年
甲午年
漢恒帝劉志
永壽元年
公元155年
乙未年
漢恒帝劉志
永壽二年
公元156年
丙申年
漢恒帝劉志
永壽三年
公元157年
丁酉年
漢恒帝劉志
延熹元年
公元158年
戊戌年
漢恒帝劉志
永壽四年
公元158年
戊戌年
漢恒帝劉志
延熹二年
公元159年
己亥年
漢恒帝劉志
延熹三年
公元160年
庚子年
漢恒帝劉志
延熹四年
公元161年
辛丑年
漢恒帝劉志
延熹五年
公元162年
壬寅年
漢恒帝劉志
延熹六年
公元163年
癸卯年
漢恒帝劉志
延熹七年
公元164年
甲辰年
漢恒帝劉志
延熹八年
公元165年
乙巳年
漢恒帝劉志
延熹九年
公元166年
丙午年
漢恒帝劉志
永康元年
公元167年
丁未年
漢恒帝劉志
延熹十年
公元167年
丁未年
漢靈帝劉宏
建寧元年
公元168年
戊申年
漢靈帝劉宏
建寧二年
公元169年
己酉年
漢靈帝劉宏
建寧三年
公元170年
庚戌年
漢靈帝劉宏
建寧四年
公元171年
辛亥年
漢靈帝劉宏
熹平元年
公元172年
壬子年
漢靈帝劉宏
建寧五年
公元172年
壬子年
漢靈帝劉宏
熹平二年
公元173年
癸丑年
漢靈帝劉宏
熹平三年
公元174年
甲寅年
漢靈帝劉宏
熹平四年
公元175年
乙卯年
漢靈帝劉宏
熹平五年
公元176年
丙辰年
漢靈帝劉宏
熹平六年
公元177年
丁巳年
漢靈帝劉宏
熹平七年(三月改元光和)
公元178年
戊午年
漢靈帝劉宏
光和二年
公元179年
己未年
漢靈帝劉宏
光和三年
公元180年
庚申年
漢靈帝劉宏,
光和四年
公元181年
辛酉年
漢靈帝劉宏
光和五年
公元182年
壬戌年
漢靈帝劉宏
光和六年
公元183年
癸亥年
漢靈帝劉宏
光和七年(十二月改元中平)
公元184年
甲子年
漢靈帝劉宏
中平二年
公元185年
乙丑年
漢靈帝劉宏
中平三年
公元186年
丙寅年
漢靈帝劉宏
中平四年
公元187年
丁卯年
漢靈帝劉宏
中平五年
公元188年
戊辰年
漢少帝劉辯
中平六年(四月改元光熹)
公元189年
己巳年
漢少帝劉辯
光熹元年,昭寧元年
公元189年
己巳年
漢獻帝劉協
初平元年(四月開始)
公元189年
己巳年
漢獻帝劉協
初平元年
公元190年
庚午年
漢獻帝劉協
初平二年
公元191年
辛未年
漢獻帝劉協
初平三年
公元192年
壬申年
漢獻帝劉協
初平四年
公元193年
癸酉年
漢獻帝劉協
興平元年
公元194年
甲戌年
漢獻帝劉協
興平二年
公元195年
乙亥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元年
公元196年
丙子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二年
公元197年
丁丑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三年
公元198年
戊寅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四年
公元199年
己卯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五年
公元200年
庚辰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六年
公元201年
辛巳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七年
公元202年
壬午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八年
公元203年
癸未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九年
公元204年
甲申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十年
公元205年
乙酉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十一年
公元206年
丙戌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十二年
公元207年
丁亥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十三年
公元208年
戊子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十四年
公元209年
己丑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十五年
公元210年
庚寅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十六年
公元211年
辛卯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十七年
公元212年
壬辰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十八年
公元213年
癸巳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十九年
公元214年
甲午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二十年
公元215年
乙未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二十一年
公元216年
丙申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二十二年
公元217年
丁酉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二十三年
公元218年
戊戌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二十四年
公元219年
己亥年
漢獻帝劉協
建安二十五年
公元220年
庚子年
漢獻帝劉協
延康元年
公元220年
庚子年
東漢各年號和對應的歷史時間?
簡介
東漢紀年表(25年—220年)
皇帝
年號
公元日期
干支日期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元年
公元25年
乙酉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二年
公元26年
丙戌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三年
公元27年
丁亥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四年
公元28年
戊子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五年
公元29年
己丑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六年
公元30年
庚寅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七年
公元31年
辛卯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八年
公元32年
壬辰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九年
公元33年
癸巳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十年
公元34年
甲午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十一年
公元35年
乙未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十二年
公元36年
丙申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十三年
公元37年
丁酉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十四年
公元38年
戊戌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十五年
公元39年
己亥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十六年
公元40年
庚子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十七年
公元41年
辛丑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十八年
公元42年
壬寅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十九年
公元43年
癸卯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二十年
公元44年
甲辰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二十一年
公元45年
乙巳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二十二年
公元46年
丙午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二十三年
公元47年
丁未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二十四年
公元48年
戊申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二十五年
公元49年
己酉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二十六年
公元50年
庚戌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二十七年
公元51年
辛亥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二十八年
公元52年
壬子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二十九年
公元53年
癸丑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三十年
公元54年
甲寅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三十一年
公元55年
乙卯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中元元年
公元56年
丙辰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三十二年
公元56年
丙辰年
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中元二年
公元57年
丁巳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元年
公元58年
戊午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二年
公元59年
己未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三年
公元60年
庚申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四年
公元61年
辛酉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五年
公元62年
壬戌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六年
公元63年
癸亥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七年
公元64年
甲子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八年
公元65年
乙丑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九年
公元66年
丙寅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十年
公元67年
丁卯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十一年
公元68年
戊辰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十二年
公元69年
己巳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十三年
公元70年
庚午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十四年
公元71年
辛未年
漢明帝劉莊
永平十五年
公元72年
壬申年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