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類工業用地環保要求?
、三類工業用地應單獨布置,不應與居住、公共設施及其它功能區相混合;并與其它非工業用地之間保持一定的衛生距離,符合相關的防護距離規定。
5.1.3三類工業用地嚴禁在水源保護區和旅游區內選址,并不應設置在東部沿海地帶。
5.1.4 污染較嚴重的工業宜集中布局,設置專門的污染工業園區。
5.2 規劃標準
5.2.1 工業用地占城市建設用地的比例,全市應控制在15%~25%,其中特區內宜控制在8%~12%,特區外宜控制在25%~30%。
5.2.2 工業區宜成片開發,用地規模不宜小于30公頃。
5.2.3 工業區開發強度宜符合表5.2.3的規定。
工業區開發強度控制表 表5.2.3
工業區類型 建筑密度容積率
一類工業區 ≤45 1.2~1.6
二類工業區 ≤40 1.2~1.6
三類工業區 ≤40 0.8
5.3 工業區配套設施
5.3.1 一類、二類工業區內可配套建設一定規模的單身宿舍,其建筑間距應符合第9章的規定;三類工業區內及相鄰地區嚴禁建設職工宿舍
2. 三類工業用地環保要求?
、三類工業用地應單獨布置,不應與居住、公共設施及其它功能區相混合;并與其它非工業用地之間保持一定的衛生距離,符合相關的防護距離規定。
5.1.3三類工業用地嚴禁在水源保護區和旅游區內選址,并不應設置在東部沿海地帶。
5.1.4 污染較嚴重的工業宜集中布局,設置專門的污染工業園區。
5.2 規劃標準
5.2.1 工業用地占城市建設用地的比例,全市應控制在15%~25%,其中特區內宜控制在8%~12%,特區外宜控制在25%~30%。
5.2.2 工業區宜成片開發,用地規模不宜小于30公頃。
5.2.3 工業區開發強度宜符合表5.2.3的規定。
工業區開發強度控制表 表5.2.3
工業區類型 建筑密度容積率
一類工業區 ≤45 1.2~1.6
二類工業區 ≤40 1.2~1.6
三類工業區 ≤40 0.8
5.3 工業區配套設施
5.3.1 一類、二類工業區內可配套建設一定規模的單身宿舍,其建筑間距應符合第9章的規定;三類工業區內及相鄰地區嚴禁建設職工宿舍
3. 三類工業用地環保要求?
、三類工業用地應單獨布置,不應與居住、公共設施及其它功能區相混合;并與其它非工業用地之間保持一定的衛生距離,符合相關的防護距離規定。
5.1.3三類工業用地嚴禁在水源保護區和旅游區內選址,并不應設置在東部沿海地帶。
5.1.4 污染較嚴重的工業宜集中布局,設置專門的污染工業園區。
5.2 規劃標準
5.2.1 工業用地占城市建設用地的比例,全市應控制在15%~25%,其中特區內宜控制在8%~12%,特區外宜控制在25%~30%。
5.2.2 工業區宜成片開發,用地規模不宜小于30公頃。
5.2.3 工業區開發強度宜符合表5.2.3的規定。
工業區開發強度控制表 表5.2.3
工業區類型 建筑密度容積率
一類工業區 ≤45 1.2~1.6
二類工業區 ≤40 1.2~1.6
三類工業區 ≤40 0.8
5.3 工業區配套設施
5.3.1 一類、二類工業區內可配套建設一定規模的單身宿舍,其建筑間距應符合第9章的規定;三類工業區內及相鄰地區嚴禁建設職工宿舍
4. 產業園屬于幾類工業用地?
根據工業地的分類,產業園用地為二類工業地。
一類工業用地和二類工業用地有什么區別
主要區別在于對居住及公共環境的干擾程度、污染程度、安全隱患程度的不同。
1、一類工業工地
對居住和公共環境基本無干擾、污染和安全隱患的工業用地,包括以產業研發、中試為主兼具小規模生產的工業用地,如電子工業、縫紉工業、工藝品制造工業等用地。
2、二類工業用地
對居住和公共環境有一定干擾、污染和安全隱患的工業用地,如食品工業、醫藥制造工業、紡織工業等用地。
3、三類工業用地
對寓居和公共設備等環境有嚴重干擾和污染的工業用地,如采掘工業、冶金工業、大中型機械制造工業、化學工業、造紙工業制革工業、建材工業等用地
5. m0m1m2產業用地分別指什么?
.
m0 新型產業用地。
M1 一類工業用地亦稱普通工業用地,對居住和公共環境基本無干擾、污染和安全隱患的工業用地。
M2 二類工業用地,對居住和公共環境有一定干擾、污染和安全隱患的工業用地。
M3 三類工業用地,對居住和公共環境有嚴重干擾、污染和安全隱患的工業用地。
6. m0m1m2產業用地分別指什么?
.
m0 新型產業用地。
M1 一類工業用地亦稱普通工業用地,對居住和公共環境基本無干擾、污染和安全隱患的工業用地。
M2 二類工業用地,對居住和公共環境有一定干擾、污染和安全隱患的工業用地。
M3 三類工業用地,對居住和公共環境有嚴重干擾、污染和安全隱患的工業用地。
7. 三類地塊管理辦法?
我國法律從土地用途角度將土地分為三類,即農業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三類。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一些“已征待建”、“已征待供”、“拆遷類地塊”的地塊作為城市發展預留空間,暫時沒有進行開發建設,這類地塊被稱為三類地塊。 從郫都區獲悉郫筒鎮在成都率先探索“已征待建”等三類地塊的利用管理新模式,由社區牽頭對地塊進行清理規整,劃分為若干個微田園,并進行一定的景觀打造,由轄區居民網絡報名、抽簽分地,自愿種植各種時令蔬菜,如今,首批試點三類地塊告別昔日的臟亂,變成了田園生態的“可食地景”,為城市增添大量綠色。
8. 三類工業用地環保要求?
、三類工業用地應單獨布置,不應與居住、公共設施及其它功能區相混合;并與其它非工業用地之間保持一定的衛生距離,符合相關的防護距離規定。
5.1.3三類工業用地嚴禁在水源保護區和旅游區內選址,并不應設置在東部沿海地帶。
5.1.4 污染較嚴重的工業宜集中布局,設置專門的污染工業園區。
5.2 規劃標準
5.2.1 工業用地占城市建設用地的比例,全市應控制在15%~25%,其中特區內宜控制在8%~12%,特區外宜控制在25%~30%。
5.2.2 工業區宜成片開發,用地規模不宜小于30公頃。
5.2.3 工業區開發強度宜符合表5.2.3的規定。
工業區開發強度控制表 表5.2.3
工業區類型 建筑密度容積率
一類工業區 ≤45 1.2~1.6
二類工業區 ≤40 1.2~1.6
三類工業區 ≤40 0.8
5.3 工業區配套設施
5.3.1 一類、二類工業區內可配套建設一定規模的單身宿舍,其建筑間距應符合第9章的規定;三類工業區內及相鄰地區嚴禁建設職工宿舍
9. 三類地塊管理辦法?
我國法律從土地用途角度將土地分為三類,即農業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三類。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一些“已征待建”、“已征待供”、“拆遷類地塊”的地塊作為城市發展預留空間,暫時沒有進行開發建設,這類地塊被稱為三類地塊。 從郫都區獲悉郫筒鎮在成都率先探索“已征待建”等三類地塊的利用管理新模式,由社區牽頭對地塊進行清理規整,劃分為若干個微田園,并進行一定的景觀打造,由轄區居民網絡報名、抽簽分地,自愿種植各種時令蔬菜,如今,首批試點三類地塊告別昔日的臟亂,變成了田園生態的“可食地景”,為城市增添大量綠色。
10. m0m1m2產業用地分別指什么?
.
m0 新型產業用地。
M1 一類工業用地亦稱普通工業用地,對居住和公共環境基本無干擾、污染和安全隱患的工業用地。

M2 二類工業用地,對居住和公共環境有一定干擾、污染和安全隱患的工業用地。
M3 三類工業用地,對居住和公共環境有嚴重干擾、污染和安全隱患的工業用地。
11. 三類地塊管理辦法?
我國法律從土地用途角度將土地分為三類,即農業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三類。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一些“已征待建”、“已征待供”、“拆遷類地塊”的地塊作為城市發展預留空間,暫時沒有進行開發建設,這類地塊被稱為三類地塊。 從郫都區獲悉郫筒鎮在成都率先探索“已征待建”等三類地塊的利用管理新模式,由社區牽頭對地塊進行清理規整,劃分為若干個微田園,并進行一定的景觀打造,由轄區居民網絡報名、抽簽分地,自愿種植各種時令蔬菜,如今,首批試點三類地塊告別昔日的臟亂,變成了田園生態的“可食地景”,為城市增添大量綠色。
12. m0m1m2產業用地分別指什么?
.
m0 新型產業用地。
M1 一類工業用地亦稱普通工業用地,對居住和公共環境基本無干擾、污染和安全隱患的工業用地。
M2 二類工業用地,對居住和公共環境有一定干擾、污染和安全隱患的工業用地。
M3 三類工業用地,對居住和公共環境有嚴重干擾、污染和安全隱患的工業用地。
13. 三類耕地是什么意思?
一類土地為可耕地,包括:短期作物用地、短期草地、暫時休閑地、以及所有其他的可耕地。
二類地居住用地 中高層住宅為主
三類地居住用地 住宅 工業 混合區域
土地是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氣、土壤與基礎地質、水文與植物以及動物,還包含這一地域范圍內過去和現在人類活動的種種結果,就人類目前和未來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響。中國地理學家普遍贊成土地是一個綜合的自然地理概念。認為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種自然要素在內的自然綜合體”。
土地(Land)是由地球陸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圍內的巖石、礦藏、土壤、水文、大氣和植被等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中國地理學家普遍贊成土地是一個綜合的自然地理概念。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種自然要素在內的自然綜合體”。
作為自然物的土地是逐漸由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生態環境要素轉化為人的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日益作為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自然資源寶庫,而成為一切生產資源和生產資料的源泉和依托;并使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要素的土地轉化為人工自然資源和人工生態環境要素而成為自然資源綜合體,是土地不僅具有使用價值,而且有了價值(勞動價值)。
1、土地的不可替代性。地表上絕對找不出兩塊完全相同的土地。任何一塊土地都是獨一無二的,故又稱土地性能的獨特性或差異性。其原因在于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及自然、人文環境條件的差異性。即使是位于同一位置相互毗鄰的兩塊土地,由于地形、植被及風景等因素的影響,也不可能完全相互替代。
2、土地面積的有限性。土地不能像其它物品一樣可以從工廠里不斷制造出來。由于受到地球表面陸地部分的空間限制,土地的面積是有限的。正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它不能像工業生產中那樣隨意增加效率相同的生產工具的數量,即肥沃程度相同的土地數量。列寧曾指出:“土地有限是一個普遍現象。”人類可以圍湖或填海造地,但這只是對地球表層土地形態的改變。從總體看,人類只能改變土地的形態,改善或改良土地的生產性能,但不能增加土地的總量。所以,人類必須充分、合理地利用全部土地,不斷提高集約化經營程度,在不合理利用的情況下,土地將出現退化,甚至無法利用,從而使可利用的土地面積減少。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亦稱不可移動性,是土地區別于其它各種資源或商品的重要標志。我們可以把可移動的商品如汽車、食品、服裝以及可移動的資源如人力、礦產等,由產地或過剩地區運送到供給相對稀缺或需求相對旺盛因而售價較高的地區。但我們還無法把土地如此移動。
4、土地質量的差異性。土地的特性和質量特征,是土地各構成要素(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總體效應和綜合反映。地理位置不同,地表的氣候、水熱對比條件不一樣,地質、地貌對其具有再分配的功能,使得地表的土壤、植被類型也隨之發生變化,因而造成土地的巨大自然差異性。這種差異性不僅存在于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范圍之內,即使在一個基層生產單位內也同樣存在著。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人類對土地利用范圍的擴大,這種差異性會逐步擴大,而不是趨于縮小。土地的空間差異性,要求人們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各類土地資源,確定土地利用的合理結構與方式,以取得土地利用的最佳綜合效益。
5、土地永續利用的相對性。土地利用永續性有兩層含義:作為自然的產物,它與地球共存亡,具有永不消失性;作為人類的活動場所和生產資料,可以永續利用。但土地的這種永續利用是相對的,只有在利用中維持了土地的功能,才能實現永續利用。
14. 三類耕地是什么意思?
一類土地為可耕地,包括:短期作物用地、短期草地、暫時休閑地、以及所有其他的可耕地。
二類地居住用地 中高層住宅為主
三類地居住用地 住宅 工業 混合區域
土地是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氣、土壤與基礎地質、水文與植物以及動物,還包含這一地域范圍內過去和現在人類活動的種種結果,就人類目前和未來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響。中國地理學家普遍贊成土地是一個綜合的自然地理概念。認為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種自然要素在內的自然綜合體”。
土地(Land)是由地球陸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圍內的巖石、礦藏、土壤、水文、大氣和植被等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中國地理學家普遍贊成土地是一個綜合的自然地理概念。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種自然要素在內的自然綜合體”。
作為自然物的土地是逐漸由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生態環境要素轉化為人的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日益作為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自然資源寶庫,而成為一切生產資源和生產資料的源泉和依托;并使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要素的土地轉化為人工自然資源和人工生態環境要素而成為自然資源綜合體,是土地不僅具有使用價值,而且有了價值(勞動價值)。
1、土地的不可替代性。地表上絕對找不出兩塊完全相同的土地。任何一塊土地都是獨一無二的,故又稱土地性能的獨特性或差異性。其原因在于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及自然、人文環境條件的差異性。即使是位于同一位置相互毗鄰的兩塊土地,由于地形、植被及風景等因素的影響,也不可能完全相互替代。
2、土地面積的有限性。土地不能像其它物品一樣可以從工廠里不斷制造出來。由于受到地球表面陸地部分的空間限制,土地的面積是有限的。正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它不能像工業生產中那樣隨意增加效率相同的生產工具的數量,即肥沃程度相同的土地數量。列寧曾指出:“土地有限是一個普遍現象。”人類可以圍湖或填海造地,但這只是對地球表層土地形態的改變。從總體看,人類只能改變土地的形態,改善或改良土地的生產性能,但不能增加土地的總量。所以,人類必須充分、合理地利用全部土地,不斷提高集約化經營程度,在不合理利用的情況下,土地將出現退化,甚至無法利用,從而使可利用的土地面積減少。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亦稱不可移動性,是土地區別于其它各種資源或商品的重要標志。我們可以把可移動的商品如汽車、食品、服裝以及可移動的資源如人力、礦產等,由產地或過剩地區運送到供給相對稀缺或需求相對旺盛因而售價較高的地區。但我們還無法把土地如此移動。
4、土地質量的差異性。土地的特性和質量特征,是土地各構成要素(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總體效應和綜合反映。地理位置不同,地表的氣候、水熱對比條件不一樣,地質、地貌對其具有再分配的功能,使得地表的土壤、植被類型也隨之發生變化,因而造成土地的巨大自然差異性。這種差異性不僅存在于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范圍之內,即使在一個基層生產單位內也同樣存在著。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人類對土地利用范圍的擴大,這種差異性會逐步擴大,而不是趨于縮小。土地的空間差異性,要求人們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各類土地資源,確定土地利用的合理結構與方式,以取得土地利用的最佳綜合效益。
5、土地永續利用的相對性。土地利用永續性有兩層含義:作為自然的產物,它與地球共存亡,具有永不消失性;作為人類的活動場所和生產資料,可以永續利用。但土地的這種永續利用是相對的,只有在利用中維持了土地的功能,才能實現永續利用。
15. 產業園屬于幾類工業用地?
根據工業地的分類,產業園用地為二類工業地。
一類工業用地和二類工業用地有什么區別
主要區別在于對居住及公共環境的干擾程度、污染程度、安全隱患程度的不同。
1、一類工業工地
對居住和公共環境基本無干擾、污染和安全隱患的工業用地,包括以產業研發、中試為主兼具小規模生產的工業用地,如電子工業、縫紉工業、工藝品制造工業等用地。
2、二類工業用地
對居住和公共環境有一定干擾、污染和安全隱患的工業用地,如食品工業、醫藥制造工業、紡織工業等用地。
3、三類工業用地
對寓居和公共設備等環境有嚴重干擾和污染的工業用地,如采掘工業、冶金工業、大中型機械制造工業、化學工業、造紙工業制革工業、建材工業等用地
16. 三類地塊管理辦法?
我國法律從土地用途角度將土地分為三類,即農業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三類。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一些“已征待建”、“已征待供”、“拆遷類地塊”的地塊作為城市發展預留空間,暫時沒有進行開發建設,這類地塊被稱為三類地塊。 從郫都區獲悉郫筒鎮在成都率先探索“已征待建”等三類地塊的利用管理新模式,由社區牽頭對地塊進行清理規整,劃分為若干個微田園,并進行一定的景觀打造,由轄區居民網絡報名、抽簽分地,自愿種植各種時令蔬菜,如今,首批試點三類地塊告別昔日的臟亂,變成了田園生態的“可食地景”,為城市增添大量綠色。
17. 產業園屬于幾類工業用地?
根據工業地的分類,產業園用地為二類工業地。
一類工業用地和二類工業用地有什么區別
主要區別在于對居住及公共環境的干擾程度、污染程度、安全隱患程度的不同。
1、一類工業工地
對居住和公共環境基本無干擾、污染和安全隱患的工業用地,包括以產業研發、中試為主兼具小規模生產的工業用地,如電子工業、縫紉工業、工藝品制造工業等用地。
2、二類工業用地
對居住和公共環境有一定干擾、污染和安全隱患的工業用地,如食品工業、醫藥制造工業、紡織工業等用地。
3、三類工業用地
對寓居和公共設備等環境有嚴重干擾和污染的工業用地,如采掘工業、冶金工業、大中型機械制造工業、化學工業、造紙工業制革工業、建材工業等用地
18. 產業園屬于幾類工業用地?
根據工業地的分類,產業園用地為二類工業地。
一類工業用地和二類工業用地有什么區別
主要區別在于對居住及公共環境的干擾程度、污染程度、安全隱患程度的不同。
1、一類工業工地
對居住和公共環境基本無干擾、污染和安全隱患的工業用地,包括以產業研發、中試為主兼具小規模生產的工業用地,如電子工業、縫紉工業、工藝品制造工業等用地。
2、二類工業用地
對居住和公共環境有一定干擾、污染和安全隱患的工業用地,如食品工業、醫藥制造工業、紡織工業等用地。
3、三類工業用地
對寓居和公共設備等環境有嚴重干擾和污染的工業用地,如采掘工業、冶金工業、大中型機械制造工業、化學工業、造紙工業制革工業、建材工業等用地
19. 三類耕地是什么意思?
一類土地為可耕地,包括:短期作物用地、短期草地、暫時休閑地、以及所有其他的可耕地。
二類地居住用地 中高層住宅為主
三類地居住用地 住宅 工業 混合區域
土地是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氣、土壤與基礎地質、水文與植物以及動物,還包含這一地域范圍內過去和現在人類活動的種種結果,就人類目前和未來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響。中國地理學家普遍贊成土地是一個綜合的自然地理概念。認為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種自然要素在內的自然綜合體”。
土地(Land)是由地球陸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圍內的巖石、礦藏、土壤、水文、大氣和植被等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中國地理學家普遍贊成土地是一個綜合的自然地理概念。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種自然要素在內的自然綜合體”。
作為自然物的土地是逐漸由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生態環境要素轉化為人的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日益作為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自然資源寶庫,而成為一切生產資源和生產資料的源泉和依托;并使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要素的土地轉化為人工自然資源和人工生態環境要素而成為自然資源綜合體,是土地不僅具有使用價值,而且有了價值(勞動價值)。
1、土地的不可替代性。地表上絕對找不出兩塊完全相同的土地。任何一塊土地都是獨一無二的,故又稱土地性能的獨特性或差異性。其原因在于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及自然、人文環境條件的差異性。即使是位于同一位置相互毗鄰的兩塊土地,由于地形、植被及風景等因素的影響,也不可能完全相互替代。
2、土地面積的有限性。土地不能像其它物品一樣可以從工廠里不斷制造出來。由于受到地球表面陸地部分的空間限制,土地的面積是有限的。正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它不能像工業生產中那樣隨意增加效率相同的生產工具的數量,即肥沃程度相同的土地數量。列寧曾指出:“土地有限是一個普遍現象。”人類可以圍湖或填海造地,但這只是對地球表層土地形態的改變。從總體看,人類只能改變土地的形態,改善或改良土地的生產性能,但不能增加土地的總量。所以,人類必須充分、合理地利用全部土地,不斷提高集約化經營程度,在不合理利用的情況下,土地將出現退化,甚至無法利用,從而使可利用的土地面積減少。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亦稱不可移動性,是土地區別于其它各種資源或商品的重要標志。我們可以把可移動的商品如汽車、食品、服裝以及可移動的資源如人力、礦產等,由產地或過剩地區運送到供給相對稀缺或需求相對旺盛因而售價較高的地區。但我們還無法把土地如此移動。
4、土地質量的差異性。土地的特性和質量特征,是土地各構成要素(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總體效應和綜合反映。地理位置不同,地表的氣候、水熱對比條件不一樣,地質、地貌對其具有再分配的功能,使得地表的土壤、植被類型也隨之發生變化,因而造成土地的巨大自然差異性。這種差異性不僅存在于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范圍之內,即使在一個基層生產單位內也同樣存在著。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人類對土地利用范圍的擴大,這種差異性會逐步擴大,而不是趨于縮小。土地的空間差異性,要求人們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各類土地資源,確定土地利用的合理結構與方式,以取得土地利用的最佳綜合效益。
5、土地永續利用的相對性。土地利用永續性有兩層含義:作為自然的產物,它與地球共存亡,具有永不消失性;作為人類的活動場所和生產資料,可以永續利用。但土地的這種永續利用是相對的,只有在利用中維持了土地的功能,才能實現永續利用。
20. 三類耕地是什么意思?
一類土地為可耕地,包括:短期作物用地、短期草地、暫時休閑地、以及所有其他的可耕地。
二類地居住用地 中高層住宅為主
三類地居住用地 住宅 工業 混合區域
土地是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氣、土壤與基礎地質、水文與植物以及動物,還包含這一地域范圍內過去和現在人類活動的種種結果,就人類目前和未來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響。中國地理學家普遍贊成土地是一個綜合的自然地理概念。認為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種自然要素在內的自然綜合體”。
土地(Land)是由地球陸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圍內的巖石、礦藏、土壤、水文、大氣和植被等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中國地理學家普遍贊成土地是一個綜合的自然地理概念。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種自然要素在內的自然綜合體”。
作為自然物的土地是逐漸由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生態環境要素轉化為人的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日益作為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自然資源寶庫,而成為一切生產資源和生產資料的源泉和依托;并使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要素的土地轉化為人工自然資源和人工生態環境要素而成為自然資源綜合體,是土地不僅具有使用價值,而且有了價值(勞動價值)。
1、土地的不可替代性。地表上絕對找不出兩塊完全相同的土地。任何一塊土地都是獨一無二的,故又稱土地性能的獨特性或差異性。其原因在于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及自然、人文環境條件的差異性。即使是位于同一位置相互毗鄰的兩塊土地,由于地形、植被及風景等因素的影響,也不可能完全相互替代。
2、土地面積的有限性。土地不能像其它物品一樣可以從工廠里不斷制造出來。由于受到地球表面陸地部分的空間限制,土地的面積是有限的。正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它不能像工業生產中那樣隨意增加效率相同的生產工具的數量,即肥沃程度相同的土地數量。列寧曾指出:“土地有限是一個普遍現象。”人類可以圍湖或填海造地,但這只是對地球表層土地形態的改變。從總體看,人類只能改變土地的形態,改善或改良土地的生產性能,但不能增加土地的總量。所以,人類必須充分、合理地利用全部土地,不斷提高集約化經營程度,在不合理利用的情況下,土地將出現退化,甚至無法利用,從而使可利用的土地面積減少。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亦稱不可移動性,是土地區別于其它各種資源或商品的重要標志。我們可以把可移動的商品如汽車、食品、服裝以及可移動的資源如人力、礦產等,由產地或過剩地區運送到供給相對稀缺或需求相對旺盛因而售價較高的地區。但我們還無法把土地如此移動。
4、土地質量的差異性。土地的特性和質量特征,是土地各構成要素(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總體效應和綜合反映。地理位置不同,地表的氣候、水熱對比條件不一樣,地質、地貌對其具有再分配的功能,使得地表的土壤、植被類型也隨之發生變化,因而造成土地的巨大自然差異性。這種差異性不僅存在于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范圍之內,即使在一個基層生產單位內也同樣存在著。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人類對土地利用范圍的擴大,這種差異性會逐步擴大,而不是趨于縮小。土地的空間差異性,要求人們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各類土地資源,確定土地利用的合理結構與方式,以取得土地利用的最佳綜合效益。
5、土地永續利用的相對性。土地利用永續性有兩層含義:作為自然的產物,它與地球共存亡,具有永不消失性;作為人類的活動場所和生產資料,可以永續利用。但土地的這種永續利用是相對的,只有在利用中維持了土地的功能,才能實現永續利用。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