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家對第二產業的政策?
節能降耗、淘汰落后、產能等
2. 促進市場發展的政策?
1、資金與貨幣政策
資金方面要逐步改變資金供給價格的雙軌制。要重建信用基礎,嚴肅信用法制。要強化投資市場的規范性,尤其是凈化國有投資市場,嚴厲制裁投資領域中的營私舞弊的侵蝕供給資產的行為;政策制定者應制定產業政策、投資政策和稅收政策對資源配置進行有效的調節。貨幣政策方面,從速度型向效益型轉變,要求貨幣政策由注重經濟增長向注重幣值穩定轉變,依法控制貨幣發行量。
2、財政政策
保持宏觀經濟的持續增長,必須制定較為長期的財政政策,保證提供足夠公共產品的供給服務,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促進資源配置更為優化,側重于經濟增長的目的、具有經濟效益的項目和收入分配的公平。要完善所得稅制度,建立轉移支付制度。
3、促進產業結構轉變的產業政策
這一政策包括著眼于彌補市場的缺陷,支持社會效益顯著地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直接投資、優惠鼓勵制定適度的保護政策支持高新技術的開發和產業化;有重點有選擇的鼓勵企業技術進步;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和其他支持政策;對失業制定再就業培訓計劃和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
4、區域經濟政策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空間配置中的基礎作用,促進地區間的公平競爭,打破地區壟斷,引導區際產業合理分工和布局,加快中西部地區的開發進程,縮小收入差距。鼓勵生產要素的有效流動,規范各級政府介入產業的行為。
3. 產業政策的構成要素?
農業產業化的要素:
1、農產品商品率。農業產業化是以商品性農業為基礎的,農產品的商品率越高,商品量越大,才有大批剩余產品進行加工和銷售。
2、加工能力。農產品加工是農業生產的內涵深化和外延擴大,就生產方式而言,它是獨立于農業之外的一個產業部門,但就生產內容來講,它是農業生產的繼續和延伸,是聯結農業初級產品與消費市場的中介環節,體現并影響著生產發展和市場供應。
3、運輸條件。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加工產品不是為了本企業的消費,而是為了全社會的需要,就是說必須使產品流通于社會,才能實現加工創造的價值。
4、銷售市場。可以說,它決定著農業產業化整個經營活動的中心環節,也是實現經營目的的最后手段。
農業產業化是指農業生產單位或生產地區,根據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特點,著重發展隨時隨地適合的多種產品或某幾種產品的專業生產,生產項目趨向專一化。它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后,在農業內部所形成的一種社會分工,它標志著農業生產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農業產業化,它不同于“小而全”的農業生產方式,它有自己的特有屬性,即:農業產品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和區域化。
農業產業化具有縱橫交錯、多環節特點,構成了農業經營的系統工程。這種系統工程的完成,所要求的條件是多方面的。
目前,我國農村經濟正在沿著商品經濟軌道前進,這種質的飛躍,決定了我國的農業必須走向世界,這是不能逆轉的歷史趨勢,并將強有力地改變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在國際市場的格局。隨著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由于充分利用國內農業、農村勞動力兩種資源和國內外兩個市場,使我國的農業擴大再生產能夠充分利用外部條件,保持良性循環,得以更快的發展。
產業化發展、資源優化配置、深度開發利用、發展綠色生態經濟是一項復雜的生態工程,除政府給予必要的產業引導和政策扶持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大科技投入、更新傳統觀念、提高科學文化素質,使農戶掌握更多、更全面的致富本領;各學科間加強合作,跨領域、深層次、實質性地深入研究;根據自然環境、資源關系,整合環境資源優勢,找準經濟發展切入點,才能有效發揮資源優勢,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確保經濟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
4. 國家支持的行業和方向有哪些?
據于綠色發展的理念,所以國家大力支持以新技術、新工藝為基礎的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行業。通過創新驅動推動產業轉向、升級、換代,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隨著以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的興起和國家振興鄉村發展規劃的出臺,以農家樂為主題的鄉村旅游蓬勃興起,以拼多多為代表電子商務方興未艾。這些都是綠色的、大有“錢”途的自然會得到國家的支持。
5. 產業政策由誰主管
產業政策體系具有多層級性,就是說我國產業政策在管理上是多層級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均可制定、實施影響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產業政策制定主體關系上的層級屬性并不意味著產業政策一定統一。產業政管理體系的多層級和產業政策多主體的性質,使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受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業等多個行為主體的影響與制約。
6. 產業政策指導目錄2019?
答:產業政策目錄2019如下:
第一類 鼓勵類
1、煤田地質及地球物理勘探
2、礦井災害(瓦斯、煤塵、礦井水、火、圍巖、地溫、沖擊地壓等)防治
3、型煤及水煤漿技術開發與應用
4、煤炭共伴生資源加工與綜合利用
5、煤層氣勘探、開發、利用和煤礦瓦斯抽采、利用
6、煤矸石、煤泥、洗中煤等低熱值燃料綜合利用
7、管道輸煤
8、煤炭清潔高效洗選技術開發與應用
9、地面沉陷區治理、礦井水資源保護與利用
10、煤電一體化建設
11、提高資源回收率的采煤方法、工藝開發與應用
12、礦井采空區、建筑物下、鐵路等基礎設施下、水體下采用煤矸石等物質填充采煤技術開發與應用

13、井下救援技術及特種裝備開發與應用
14、煤礦生產過程綜合監控技術、裝備開發與應用
15、大型煤炭儲運中心、煤炭交易市場建設及儲煤場地環保改造
16、新型礦工避險自救器材開發與應用
17、煤礦智能化開采技術及煤礦機器人研發應用
18、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
第二類 限制類
1、低于30萬噸/年的煤礦(其中山西、內蒙古、陜西低于120萬噸/年,寧夏低于60萬噸/年),低于90萬噸/年的煤與瓦斯突出礦井
2、采用非機械化開采工藝的煤礦項目
3、煤炭資源回收率達不到國家規定要求的煤礦項目
4、未按國家規定程序報批礦區總體規劃的煤礦項目
5、井下回采工作面超過2個的煤礦項目
6、開采深度超過《煤礦安全規程》規定的煤礦、產品質量達不到《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要求的煤礦、開采技術和裝備列入《煤炭生產技術與裝備政策導向(2014年版)》限制目錄且無法實施技術改造的煤礦
第三類 淘汰類
注:條目后括號內年份為淘汰期限,淘汰期限為2020年12月31日是指應于2020年12月31日前淘汰,其余類推;有淘汰計劃的條目,根據計劃進行淘汰;未標淘汰期限或淘汰計劃的條目為國家產業政策已明令淘汰或立即淘汰。
1、與大型煤礦井田平面投影重疊的小煤礦
2、山西、內蒙古、陜西、寧夏30萬噸/年以下(不含30萬噸/年),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南、甘肅、青海、新疆15萬噸/年以下(不含15萬噸/年),其他地區9萬噸/年及以下(含9萬噸/年)的煤礦;長期停產停建的30萬噸/年以下(不含30萬噸/年)“僵尸企業”煤礦;30萬噸/年以下(不含30萬噸/年)沖擊地壓、煤與瓦斯突出等災害嚴重煤礦。屬于滿足林區、邊遠山區居民生活用煤需要或承擔特殊供應任務且符合資源、環保、安全、技術、能耗等標準的煤礦,經省級人民政府批準,可以暫時保留或推遲退出
3、既無降硫措施又無達標排放用戶的高硫煤炭(含硫高于3%)生產礦井,不能就地使用的高灰煤炭(灰分高于40%)生產礦井以及高砷煤炭(動力用煤中砷含量超過80μg/g,煉焦用煤中砷含量超過35μg/g)生產煤礦
4、6AM、φM-2.5、PA-3 型煤用浮選機
5、PB2、PB3、PB4型礦用隔爆高壓開關
6、PG-27型真空過濾機
7、X-1型箱式壓濾機
8、ZYZ、ZY3型液壓支架
9、不能實現洗煤廢水閉路循環的選煤工藝、不能實現粉塵達標排放的干法選煤設備
10、開采范圍與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重疊的煤礦(根據法律法規及國家有關文件要求進行淘汰)
7. 產業政策用什么指標衡量?
宏觀經濟政策目標:經濟增長:用GDP衡量
物價穩定:用CPI衡量
充分就業:用失業率UE衡量
國際收支平衡:用順差逆差衡量。
8. 中國政府有哪些政策保障制造業繁榮?
1. “中國制造2025”計劃:該計劃是中國政府推出的重要戰略,旨在通過自主創新和技術升級,推動中國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轉型升級。計劃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加強創新投入、推進工業互聯網、加強人才培養等。
2. 優先發展實體經濟:中國政府鼓勵發展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科技創新等領域,通過減稅降費、加強金融支持等措施,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提高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3. 擴大內需政策:中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擴大內需政策,包括提高居民收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社會保障等措施,以拉動國內消費,促進制造業的發展。
4.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中國政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鼓勵企業進行自主創新和技術升級,提高制造業的技術含量和核心競爭力。
5. 加強人才培養:中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包括提高人才待遇、加強技能培訓等措施,以培養更多高素質的制造業人才,提高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